学了心理学,就能完美驾驭情绪?

这里木有传说中的心理学……

只有一群期待生涯更加美好的家伙……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性格特别好,从来都不发脾气?”

而我的回答,从对方的表情上看就知道特别扫兴:“最近经常跟家里的老婆大人吵架,动不动就会发发脾气……”

其实,大家内心当中有这样的好奇并不稀奇,因为我一直以来也总会对于医生有一种主观的臆断:“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手到病除,是不是他们从来都健健康康的,不会得病呀?”

直到后来,有位老师当过医生,分享了一个让我特别惊诧的真实故事——“她的一位同事,身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基本上把甲乙丙丁各种肝炎得得了……因为手术过程中难免遇到划破手指跟患者的血液接触的时候……而肝炎病毒就这样被传染到了大夫身上……”

同样的故事,其实我们从小就听过了……没错!正是那位“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的白求恩大夫!

讲完白衣天使的故事,咱们还是回过头来说道说道学了心理学的人与发脾气吵架之间的关系了。

| 发脾气,算个神马问题?|

首先咱们说说发脾气这个事情,我想先抛出来一个问题,就是各位看官认为发脾气是不是个问题?

选择A——是个问题

选择B——不是问题

选择完毕,凡是选A的人,请完成这样一项任务:

第一步:傍晚的时候出门找有草坪的广场,手里一定要拎着一本不是特别厚的杂志。

第二步:遇到遛狗的人们和狗狗们,慢慢靠近他们……切记手里的杂志千万不要松手!

第三步:寻找狗狗当中比较凶猛或个头比较大的类型……慢慢靠近……然后用手里的杂志用力拍他们的脑袋!

第四步:你自己看着办吧……

OK,此时此刻,如果选择A的亲们木有被狗狗咬伤……或者,被狗狗的主人打伤……再或者,被爱狗人士堵在家里不敢出门……那咱们就跟选B的亲们继续一起往下聊!

或许有的朋友说我太惨无人道了,竟然去虐待可爱的狗狗们……我要强调的是,如果我真的喜欢虐待动物,就挑唆大家去欺负一下鱼缸里面的金鱼或者水塘里面的乌龟了……当然,如果你碰到但是一只长得比较大的鳄龟,那就只能祈祷你的手指不会被咬掉了……

而刚才那个如此狗血的任务,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一个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的道理——打狗也得看主人……和狗狗!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跟狗狗和狗狗的主人一样,当遇到行为和情绪层面的攻击或者侵犯时,我们内心都会像平静的湖面当中被投入一个石子一样泛起一阵涟漪——除非湖面已经被腊月的寒冬给冻住了……

这种因为外界的挑衅或者说刺激而发的脾气,其实是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自由型儿童”这个内在状态中产生的,这用我们一句常说的话来描述就是所谓的“对事不对人!”

与之相对的,其实就是一直处在“顺从型儿童”状态下来应对外界的刺激和挑战,其实就是所谓的“打不还口,骂不还口”。在许多人看来,这种不会发脾气的人真的是人际关系的理想对象,但是事实上就是处在这种内在状态下的人会像气球一样把产生的各种内在反应积攒到一起,直到某一天,被撑破或者刺破而一发不可收……

所以说,永远不要以为性情温顺的狗狗品种从来都不会具有攻击性,兔子急了都会咬人,何况天生就是从狼驯化而来的狗呢?

聊到这里,至少我们可以澄清这样一个概念——发脾气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取决于“在什么情况下?”、“由于什么原因?”和“朝谁发脾气?”这三个判断前提。

例如,一个咸猪手在地铁上对一位目测为E杯的妙龄女性下黑手……而该女性身份为某跆拳道馆首席教练……并且,她在一分钟之前刚刚看到好友发给她的自己相爱了五年的男友劈腿的高清、无码的套图……

| 心理学,强调关系的进程!|

之所以许多朋友总在误以为学心理的人都不会发火,那是因为在许多人的脑袋当中都有一个误解——心理学就像一个模子,给你扣上之后就达到了一种姥姥疼舅舅爱的美好状态!而这种美好的状态之下似乎千篇一律的包含了隐忍、和善、友爱等等近乎“三从四德”的东东……

事实上呢?“会哭的孩纸有奶吃”,“发嗲的女孩干爹疼”,“深V的秘书老板顶”……现实似乎在告诉我们,姥姥疼舅舅爱的那些人往往更会折腾身边所有的人,而不是所谓的从不发脾气的人……

无论是古语,还是现实,似乎都在想我们展示着一些不太公平的情景。但是,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这些让我们稍稍有些羡慕嫉妒恨的情景,所展现的只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形式。

假如,会哭的孩子并非是独生子女,而是因为没有避孕意识的家庭当中的第四个孩子,而且因为这个孩子的降生而让家庭担负了更多的罚款……再假如,深V的女秘书的老板是个从小被称为“太平公主”的女汉纸,而且生平最大的特点就是鄙视和借机“收拾”比自己胸大的一切雌性动物……

具体来讲,其实就是虽然具备同样的特点,一旦与之建立连接的另一方发生的变化,彼此的关系也就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心理学的学习,其所具备的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让我们更加用心和专业的去留意、关注和合理维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拉近、保持,或者疏离。

| 心理学是死的,人是活的!|

①通过学习心理学快速控制或改变某个人或者某些人。

②通过学习心理学将自己快速改变成某一期待的类型。

假如,你有以上两种期待当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那么,你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心理学,而是无论白天或者晚上都能让你做梦的安眠药……

心理学的持续学习和应用,确实能够期待自我调整和影响他人的效果,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渐变和共创的过程。借着前面提到的“模子”的说法,人与心理学的关系并非案板上的面团与扣下来的呆板、固定的模具,更像是草木和园艺师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心理学首先要促成的其实是充分接纳和尊重自己或他人原本的个性和价值观。基于此,再去共同决定彼此之间的关系走向,而这种关系的走向,其实是有着特别典型的“不确定性”的。这样一个过程,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或快或慢的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内在特质;二是初步建立彼此共同认可的关系契约;三是共同投入并维护这份契约。

觉察的目的,是让彼此活得舒服、死得明白的大前提,而牛叉的园艺师,是真正懂得花花草草的人,他们绝对不会分不清竹子和柳树,也不会纳闷为什么梧桐不会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

关系的契约,其实就是双方达成的一个比较明确或者潜在认可的目标。对于园艺师而言,究竟是要设计一个私人园林,还是要规划一个私人墓地?弄错了目标,往往会死的很惨……

对于契约的维护,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觉察当中,对于既定的目标进行协商式的调整。对于园艺师而言,就是要跟东家保持充分的沟通,或是持续推进,或是推倒重来,或者干脆撂挑子不干……这都是关系当中的不确定性——或喜或忧,或是收获或者损失的不确定性!

心理学的作用,不是依照某种刻板的期待去泯灭个性而屈从与谁,而是基于对于彼此个性的尊重促动双方的磨合——无论磨出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在都兼具攻击、爱、理智、感性、约束……等等不同的能量,也就决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无法以一种跟谁都能建立良好关系的状态一直维持下去。正所谓“兔子急了也咬人”,不是因为兔子天性喜欢咬人,而是真的被所处的环境和关系逼急了——这句话的关键点并不是“兔子”,而是“急了”!

最后,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如果你遇到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他却朝你发脾气,跑不出如下三种可能:

第一,他把你当成亲近的、可以信赖的人而宣泄了自己在过去积累的一些负向情绪……

第二,他一直努力对你进行理解和包容,但是你却一直在挑战他小心脏的底线……

第三,你姓王,住在他隔壁……


文:生涯小厨大曾(曾磊) | 壹心理专栏作者

  • 发表于 2016-08-12 00:00
  • 阅读 ( 64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