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恋能被“掰弯”吗?

问:性取向是针对生物性别还是心理性别而言?像跨性别者,如TransFTM,其恋爱对象为女性,那么这算不算同性恋?

答:同性恋VS异性恋是针对通常的性别二元来划分的性取向,对于跨性别者的性别取向其实与传统的性别二元都不同,也就是说,TransFTM既非男性,也非女性,尽管从生物性别来看上女性(因为其性染色体为XX),从心理性别来看上男性,但他既不同于男性,也不同于女性,而应该是独立的性别身份。因此,对于TransFTM来说,同性恋或异性恋的划分就应该不适宜,即使用同性恋VS异性恋的框架来套,跨性别者同性恋(Cross gender homosexuality)也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同性恋。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TransFTM对只对女性性唤起,那么就可以看作是跨性别者异性恋;而如果他对只对男性性唤起,那么就可以看作是跨性别者同性恋。也就是说,跨性别者的性取向是针对他们的心理性别划分的。

(注:TransFTM表示出生性别为女性,但自我认同为男性的跨性别者;相对地,TransMTF指的是出生性别为男性,但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者。)

问:据说男人或者女人如果在遭遇爱情挫折后就可能被“掰弯”,生活中是这样的吗?

答:由于人类的性取向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典型同性恋者(即在任何情境下都不会对异性产生性唤起或性幻想)比例大约为3~5%;典型异性恋者(即在任何情境下都不会产生同性性唤起或性幻想)比例大约为20~40%,还有大约一半多的人性取向介于二者之间。也就是说,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本身就兼具异性恋和同性恋取向,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主要反映为其中的某一种性取向。例如,在军队、监狱等缺乏异性交往机会的社会情境下,同性恋情感和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远远高于日常生活中,这里面就包含了大部分兼具两种性取向的人,他们在缺乏异性交往的社会情境中反映为同性恋,而置身在有异性交往的社会情境中则表现为异性恋。

因此,对于典型异性恋来说,任何社会情境下都不会产生同性性唤起,也包括异性爱情遭受挫折的情境下,他们是“掰不弯”的。至于对那些兼具两种性取向的人来说,当在异性爱情遭受挫折的情境下,完全有可能转而投入到同性爱情中,但这种情形严格说起来不能叫“掰弯”,而只是自然人性的反映。特别对于那种两种性取向很均衡的人,也就是俗称的“双性恋”,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同时保持着异性爱情与同性爱情,就像当初文章,既爱姚迪,也爱马伊俐,前者是激情之爱,后者是伴侣之爱。双性恋者如果恰好与一名同性/异性有激情之爱,与另一名异性/同性有伴侣之爱,便会如此。

另外,由于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实践过将一名典型异性恋者“掰弯”的尝试,但从人类历史上数十年大规模矫正治疗同性恋的实践来看,没有发现一例经得起推敲的将典型同性恋成功“掰直”的案件。由此,对于典型异性恋来说,丝毫不用担心自己会因为恋爱受挫而被“掰弯”。但如果心有戚戚,那么也顺其自然,你不是被“掰弯”的,你根本就是“隐性弯”。

问:为什么生活中,男人大多能接受女同,而对男同比较排斥;而女人则能够接受男同,像耽美之类的?

答:对于典型异性恋的男人而言,接受女同很正常,因为他们对女性感兴趣,有性唤起;两个女人就更能激发他们的性唤起。但他们对男性无感,当然就比较排斥。对于非典型异性恋的男人而言,接受女同道理一样,但他们更可能不仅排斥,甚至会表现出憎恶男同来,这是因为如果他们不接受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一面,就会加倍地否认和压抑,从行为上常常就表现出强烈的憎恶男同的倾向来。当然,如果他们并不排斥自己生性中的同性恋取向的一面,那么他们就都能接受。至于女人接受男同,道理一样,特别是男同相比于异性恋男人,可能更注重身体的审美,这也就成为促进所谓耽美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性少数派公开化,到底是社会的进化还是退步?

答:当然是进步。不过对于价值观保守的人群来说,任何自由主义的主张在他们看来都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表现。

问:曾在文献中读到异装癖者需要借助厌恶疗法进行治疗,而易性癖者却能遂他们的愿通过变性来满足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什么两者会被区别对待?

答:变性者(transsexual)与变装者(cross-dresser)、扮装者(transvestites)都是性别取向谱系中的跨性别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跨性别者的需求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所以对于不同的跨性别者都会尽可能地遂其所愿。像美国、英国等国,法律不仅对变性者(经过医学途径改变其身体解剖结构)确认其法定性别为与其出生性别不一致,而且对那些临床上能够甄别和确定的易性者(transgender,不改变其身体解剖结构)也能确认其法定性别与其出生性别不一致。

但是,异性装癖者(transvestic fetishist)并不属于跨性别者范畴,他们并不像跨性别者那样有着强烈的,至少是明显的对与其出生性别不一致的性别的认同,他们仅仅是嗜好穿着异性服装,并因此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社会困扰,并使当事人感到痛苦。那么,这样的情形下要视为应该予以矫正的一种精神和行为障碍。厌恶疗法是其中最为常用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式。

不过,在临床上,异性装癖者与变装者、扮装者极为相似,区别只是当事人的性别认同程度,在生活中就更难以分清。

问:残障人士怎样才能得到性满足?有没有相关法律或措施关注残障人士的性需求?

答:在主流性价值观相对保守的社会里,残障人士的性需求是不会被关注的。不仅残障人士,任何性弱势人群,如老年人、独自离乡劳工,他们的性需求也不会得到关注。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性价值观保守的社会里,性需求从来就不是被纳入法律或社会议题的讨论中。像在中国,只有通过结婚,在婚姻中的性满足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和维护,其他无论是性交易、非婚性行为,甚至作为替代满足的成人色情影音书都被法律或其他规范严厉禁止,特别是成人间的性交易以及色情影音书的制作、交易和流通都被视为犯罪。

但在一些性价值观更为开放的社会里,残障人士以及其他性弱势人群的性需求才有可能被纳入法律或社会议题的讨论中,并最终付诸落实。像丹麦政府曾经开展过的,由政府出面雇佣性工作者定期为残障人士及独居老人提供性服务。

问:同性性取向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增加繁殖机会,却没有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为什么?

答:现代生物学已经证实,同性恋性取向与多组基因有关,就像决定一个人身高的基因是多元和复杂的,决定一个人性取向的基因也是多元和复杂的,而非单独的一组或少数几组基因。目前至少在意大利的研究已经揭示,至少有一组影响性取向的基因与异性恋的性竞争优势有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具有该性竞争优势基因的女性会表现为相比其他女性更为强烈的男性性倾慕,因此也会有更多的繁育机会。当她将这组基因遗传给女儿,那么她的女儿也将传承这种生性中的男性性倾慕倾向,以在性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是,如果这组基因遗传给儿子,那么她的儿子也同样会传承这种生性中的男性性倾慕倾向,表现为同性恋取向。

事实上,一个受精卵最终会发育为男婴还是女婴,其实是受性染色体Y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的影响。也就是说,从父母那里遗传到的男性性倾慕基因也好,女性倾慕基因也好,对儿子和女儿同样会起作用,只不过或者表现为典型异性恋,或者表现为同性恋倾向。可以这么说,同性恋性取向完全可能是具有性竞争优势异性恋的副产品,因此,同性恋性取向在生生不息的进化历程中不曾被淘汰,甚至不曾被削弱。


问:男同性恋者与妻子的性行为能感受到高潮吗?他们之间会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产生爱情吗?

答:当然。男性的性高潮相对于女性而言更容易达到,只要他们的阴茎受到持续的刺激,别说是妻子施与的刺激,就是简单地撸或在其他物什上摩擦都能轻易地达到高潮并射精。至于男同性恋者与妻子之间,如果长期的共同生活,彼此之间完全可能产生依恋,并形成伴侣之爱。这种感情往往出现在爱情的较后期并延续下去,当然,亲密朋友之间也能产生这种感情。不过,对于一个典型同性恋者来说,他对妻子事实上并无性唤起,因此他不大可能通过性行为而爱上他妻子,他与妻子之间的伴侣之爱更像是深厚的友谊。而他妻子如果是异性恋,对他完全可能有性唤起,那么她对他的伴侣之爱才更符合爱情的定义。

问:可以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活动的同性恋可以认为是被“掰直”了吗?

答:不能。如果是典型的同性恋,那么他们事实上是不可能被“掰直”的,但不妨碍他们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活动。能否进行正常的阴道性交取决于性器官以及功能,与性取向没有必然关系。他们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活动,但却不能自然地对异性产生性唤起。他们可以通过性幻想与同性的交媾而产生性唤起以完成与异性的正常阴道性交。

问:产生同性恋憎恶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答:产生同性恋憎恶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

1、本能的排斥。人们会自然地产生对与自己不同或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排斥,如果这种排斥在文化或群体中受到鼓励,那么这种排斥就可能反映为一种憎恶。

2、权威主义人格。如果一个人具有权威主义人格倾向,那么他就可能反映为歧视和憎恶一切弱势的、异端的人群。他们不仅歧视和憎恶性少数派,也同样其实和憎恶少数族裔、政治上的少数派、社会贫民阶层,等等。

3、文化和社会化习得。一个人在强烈反同的社会文化下成长,那么在他的社会化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习得对同性恋的憎恶态度,并以这种态度为正朔。

4、自我否认和压抑。当一个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置身在强烈反同的社会文化中,将可能比典型的异性恋者对同性恋具有更为强烈的憎恶态度。这种被强化的憎恶源于自我的否认和压抑。当他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同性恋为邪恶,而异性恋才是唯一正常的的时候,为了增进自我的社会同一性满足,他会想方设法表明自己与社会主流规范是一致的,从而否认和压抑自己生性中的同性恋性取向,在态度上就表现出强烈憎恶同性恋的模式来。

5、保守倾向。相对于自由主义倾向的人来说,保守主义倾向的人更可能对排斥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憎恶感。这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大脑中有着比自由主义倾向的人更大的杏仁核有关,更大的杏仁核意味着同样的刺激能激发出更为强烈的情绪来。因此,同样是排斥和讨厌同性恋,保守倾向的人更能反映为强烈的憎恶。


文:唐映红|壹心理专栏作者

  • 发表于 2016-09-12 00:00
  • 阅读 ( 72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