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变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大诗人在千年前赏月时发出这句感慨,不求共聚一堂赏月谈天,但盼人长久,然而终究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往今来,家族意识浓重的中华民族传人每每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之时,都尽可能地奔回家中,阖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算是再浪漫不过的事。发展至今,根据口味和地域的不同月饼分成了几大派系,分别为苏式、广式、京式、滇式和潮式等。苏式月饼饼皮酥软,油而不腻;广式月饼皮薄馅香,中外闻名;京式月饼以糖馅为主,有嚼劲颇为北方人青睐......经年累月中,月饼是如何扩展为如此庞大的家族呢?

苏轼把酒问月(网络图)

根据民俗学资料,团圆过中秋的习俗源自上古,《书舜典》中记载的“六宗”包括“天宗”,而“天宗”就是祭拜日、月、星之神灵,而赏月应该就源自远古时代先民的“拜月”, 当时只有仪式并没有品食月饼这一说,而当人们齐聚一堂,侃侃而谈之时,来写点心填肚子则更能促进气氛,吃什么呢?文人雅士钟爱的自然是精致的茶点,所以有学者认为“月饼”最早指的是唐宋时代饮茶用的“茶饼”,唐代陆羽《茶经》中富有制作工序:蒸熟、捣碎、入模子压制成形、焙干、串起来、封装。称”月饼“源自”茶饼“也有几分道理,赏月之时,墨客们饮茶品饼,抬头望见皎洁明月,低头发现形状和手中的饼很是相似,一思量改名为”月饼“也是有可能的。

关于月饼起源,还有其他说法,流传较广的说法之一是月饼起源于唐朝,传说高祖李渊欢度中秋佳节之时品尝吐蕃商人进献的圆饼,望见明月不禁畅怀”应将月饼邀蟾蜍”,于是中秋赏月吃月饼就沿袭成俗,后来由他的后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李隆基发扬光大,将品酒赏月定为制度下令执行;还有人说月饼是明初刘伯温所创,用其来传播消息,起义军将反元计划写在纸条上藏于饼中互赠,并于八月十五造反,功成之后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吃麦饼;还有说月饼之所以风靡于世,这得归功于清朝乾隆皇帝,据传他游览杭州之时正值中秋,在晚上和众学士们赏月品饼后对美味的月饼赞不绝口,引得世人纷纷效仿尝食。

元代月饼模具(网络图)

月饼的来历众说纷纭,难以辨别真假,但是月饼确是流传下来了,而且据史书记载始于宋代,那时称为“圆饼”、“糖饼”或是“麦饼”,顾名思义,麦子做的里面含有糖浆的圆饼,苏轼曾作诗称赞“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与饴”,这是苏氏月饼的元祖,苏氏月饼起源于苏州,又称“姑苏月饼”,备受江南人民的喜爱。利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加水制作皮,又用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随后包入馅、入模成型、烘烤而成,吃起来酥松易化。

到了南宋,已出现油面做饼皮的月饼,馅是果仁、糖和油酥等,然而品种并不多,制法也较为单调,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月饼' 是‘蒸作以食' 的饼食。”

到了清明之际,月饼种类越来越丰富,制作手艺日臻成熟,明代月饼的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酌中志》记载,“八月宫中赏秋海棠,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直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到了清代,各地不同风味的月饼开始形成,《燕京岁时记》中提到“ 至供月, 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 上绘有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 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谓之团圆饼。”由此可见,“团圆饼”是“月饼”当时的称呼,明清时期,我国对团圆饼的要求有三:一是要圆,二是要大,三就是看厨艺了,如何利用坚果装饰月饼并且保证味道诱人。

明朝大型月饼模具,直径40cm

明朝《帝京景物略?春物》中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心圆,饼有径二尺者”可见饼之大,据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祭月使的彩绘大月饼足有20斤重,祭月过后,慈禧便让人把月饼切成小块赐给身边的嫔妃、太监宫女一同品尝。

由此看来,月饼好不好吃还在其次,一定要圆要大,原因很简单,主题是团圆当然要圆,而家人朋友齐聚一起分享,自然得大。这是典型的传统月饼,外形类似锅盔,饼径一尺多,饼的厚度约二寸,饼面上一般绘有图画,其内容大多是和月亮的传说相关,月饼的中心还会点上一个梅花形状的红心。

还有另一种月饼较小,像一般的茶点,一掌大,一指厚,一手便可容纳,中间有糖和各种干果坚果混合制成的馅,表面有各种花纹,模样大多差不多,饼中心点上一个红点。过去的月饼,无论是哪种大多是家庭手工制作的,很少是工业加工的。


制月饼(《太平欢乐图》清)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个和月饼颇有渊源的游戏——“博饼”,将中秋、月饼、骰子、状元等元素结合起来,最早的记载见于清朝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主修的《台湾府志》,“是夜,士子逓为宴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朱砂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用科举名称来命名等级不同的月饼,并通过掷骰子博取四红来决胜负,除了”状元“之外,”博饼“中的科名都有所不同,不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会魁、举人、秀才“,而是“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很是有趣的一个游戏,如今厦门仍有”博饼“的玩法。

雕塑:博饼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健康食品的人也不断增多,根据顾客需求,厂家对月饼进行改良,制成了低糖低油脂的月饼。保健月饼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果蔬月饼、钙质月饼、药膳月饼纷纷现身市场,丰富了月饼家族的队伍,真是应了那句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不论外形和味道如何变化,月饼带给人们味觉的享受和浓浓的亲情都悠远绵长、历久弥香。

附图:

苏式月饼

广式莲蓉蛋黄月饼

滇式云腿月饼

京式自来红月饼

潮式酥皮月饼

中秋节记忆

参考文献:

《酥和怡——苏式月饼》,郑武,《科学之友(上旬)》,2011-09-01
《“博饼”风俗的起源》,冯少波; 王毓红,《文化学刊》, 2012-07-15
《月饼史话》,袁远,《山西科技报》, 2000-09-14
《中秋节起源与形成新论》,王兰兰,《宁夏社会科学》, 2012-07-15
《中秋月饼考》,黄涛; 王心愿,《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5

  • 发表于 2016-09-12 00:00
  • 阅读 ( 61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