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极端高温,预防中暑

热浪来袭,热死人事件频发

热浪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不断有人中暑甚至死亡的消息见诸媒体。比如,现代快报报道,近日的极端高温仅江苏就造成8人中暑死亡。报道列举的死亡或危重的病例包括,61岁的环卫工人刘师傅、年龄不详菜市场场附近老人、在工地连续工作了10小时的63岁的陆某、晕倒在农田的69岁的张奶奶、租住在车库的62岁的徐大爷、84岁和87岁在家里中暑的两位老人、以及64岁的门卫大爷等。主要包括对于高温应激反应存在欠缺的两类人群:老年人和户外作业者。

高温导致的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要规避这类风险,首先需要对高温及其对人体的伤害有所认识,知道什么程度的高温是危险的,人体在高温下出现那些状况是需要引起警惕。

什么是极端高温?不止单纯气温高那么简单

人们通常认为,气温超过一个固定数值,比如32℃,就标志这高温天气。事实上,超高温状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其定义是指夏季空气气温和/或湿度超过本地区常年平均水平。

无论是人们对于天气热度的主管感觉还是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都不仅仅单纯决定于气温,而是受到多个气象变量,如气温、空气相对湿度、云量(辐射)和风速等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

就是说,我们日常看到的天气预报给出的气温数值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天气热的程度。那么,如何用一个指标来全面、准确的反映出热的程度呢?科学家做过很多尝试,以湿球黑球温度和目前所广泛使用的热指数最为人们熟知。

湿球黑球温度

1970年代有科学家设计出一种高温综合评估仪器——湿球黑球温度仪,分别用干球温度TDB来代表环境实际气温;湿球温度TWB来模拟出汗冷却后人体温度。在100%湿度、空气静止不流动环境,TDB与TWB测的数值相等,而不同状况下两者之间的温差来反应对流和蒸发的降温作用。又设计一个黑球温度TG代表热能辐射的影响。

经过实验,赋予各个测定值一个系数,得到一个单一温度WBGT来综合反映高温环境对人体的效应:WBGT=0.1 TDB+0.7 TWB+0.2 T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空气湿度或人体出汗能力的影响比单纯气温更重要。

热指数与高温危险度分级

然而,高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变量不仅限于气候因素,还有人体本身的系列因素,比如,人体体积和密度,基础代谢率,核心温度,体力活动强度,涉及散热和接受辐射的皮肤表面积,皮肤和体表温度,衣服覆盖率,有效风速,衣服阻热效率,等等。

1979年,有科学家在纳入包括以上所有可能有所影响的因素,经过反复生物气象学实验,在给定每个身体变量一个标准值的基础上,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一个单一指数,即热指数(HI)。这个指数因为不仅包括气候变量,还包括人体本身的因素,因此不仅可以反应高温对人体的影响,也反应人的主观热舒适感,因此,也被称为表观温度,或体感温度。

由于这个指数包含几十个变量,计算复杂,简单起见,科学家模拟出一个由气温和空气湿度两个变量表达的方程:

这里的T =空气干球温度 (°F), R =空气相对湿度(百分比表示)。

为了方便使用,科学家又制作出热指数表,可以直观的查阅到不同气温和空气湿度状态下的表观温度:

同时又以不同颜色标识出不同程度高温对于人体的影响和造成伤害的危险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热指数表只有气温和空气湿度两个变量,当身处夏日阳光直射时,实际的表观温度在表格列举数值基础上再加15°F。另外,特别干燥的高温环境下强风也增加人体热吸收从而上调表观温度。

用国内更熟悉的摄氏度可标识如下图:

通常,如果连续两天热指数超过105~110°F (40~43°C)就表示进入极端高温天气,气象部门就会发出代表危险的橙色高温预警。达到这种状况,在空气湿度超过80%的气候状况,空气绝对温度只需要“不是太热”的30°C。

当热指数达到或超过125~130°F(52~54°C)表示进入灾难性高温天气,需要发出红色高温预警。

比如,今天的上海,最高气温达到39°C(102°F),空气相对湿度超过55%,意味着最高表观温度达到灾难性的130°F(54°C)。近日的长江沿线多数城市持续处于灾难性高温临界状态,也是群发热射病甚至死亡的原因。

25日有媒体报道,江西10岁男孩仅在室外玩耍20分钟就发生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脏器衰竭的情况。

认识热相关疾病

单纯认识什么样的高温可能带来风险是不够的,还需要认识高温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出现那些状况是需要警惕和紧急处置。

国内惯用的中暑不是一个医学术语,而且含义宽泛不清。

现代医学更常用热相关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或者热病(Heat Illness)来表述。按照美国卫生研究院的定义,热相关疾病是指人处在高温、或/和高湿环境,或/和剧烈运动情况下,引起散热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至最终可能发展为体温调节完全丧失而引发人体超高热及组织细胞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的系列症候群。

通常包括汗疹(痱子)、热疲劳、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几种症候群。其中,最严重的热射病会引起死亡或者遗留永久性损害。

热相关疾病是如何发生的?

高温是根本原因,空气高湿影响人体散热,而体力活动产生额外的热量增加散热压力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具体发生的机制则是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人体具有强大的体温调节能力来维持核心温度(身体深部,脑、心肝等生命重要脏器)的相对恒定。

人体散热途经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汗液蒸发四种途径。在高温环境下,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前三种途径失效,仅依靠出汗蒸发来散热。

大量出汗引起体液和钠等矿物质的丢失导致血容量减少;同时,体内血液循环重新分配,增加皮肤血流量也就相应减少其他组织血流量。如果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引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循环障碍,最终破坏散热机制,导致体温失去控制。当体温高于40°C就可以导致细胞功能和结构不可逆性损害,最终导致死亡。

热疲劳与热晕厥。大量出汗需要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相应的骨骼肌、脑等重要内脏血液循环减少,人会感觉慵懒、乏力,肌肉酸胀不适,轻度头晕,这就是所谓的热疲劳。

脑组织对于缺氧非常敏感,如果这种血液循环障碍得不到改善,可能出现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性意识丧失,这就是热晕厥。

晕厥看着吓人,其实患者意识丧失倒地后,由于体位的关系,脑血液循环能够很快恢复而醒转(而非掐人中的功劳)。

热疲劳和热晕厥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只要移转阴凉处、注意休息并及时补充体液症状会很快消失。

热痉挛。高温环境下,尤其是从事剧烈体力活动情况下,骨骼肌需氧量显著增加,血液循环的再分配引起的骨骼肌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启动糖无氧酵解导致局部乳酸堆积。尤其是大量出汗引起体液尤其是电解质丢失引起体内电解质代谢紊乱,突出表现为低钠低氯血症。几种因素共同引发一处或几处骨骼肌的痉挛,这就是热痉挛。

热痉挛发生的另一种情况是在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后,快速大量补充不含电解质的白水,导致稀释性低钠低氯血症,也常被称为“水中毒”。

还有一种隐匿性热痉挛,就是高温环境剧烈体力活动后,夜间睡眠期间的小腿或者腹背部肌肉的延迟性痉挛。

热痉挛最常累及的是参与运动肌肉群,如小腿、腹壁、背部和手臂肌肉。

热痉挛同样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及时注意休息和降温,补足体液,尤其需要注意电解质的补充;适当柔和的伸展运动和按摩,通常都会很快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热痉挛缓解后几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不要从事剧烈活动。

热衰竭。是水分和电解质过量都是导致全身血液循环趋于失代偿的一种状况。

出现下列系列症状应该警惕热衰竭:大量出汗、脸色苍白、肌肉痉挛、疲倦、虚弱、头晕、头痛、恶心或呕吐和晕厥。这时皮肤潮湿、凉爽,脉搏弱而快速,呼吸快速而浅。

如果出现热衰竭表现,你需要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和休息,移动到阴凉的地方,饮用凉水,最好是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热衰竭体征或症状在1小时内不缓解或者恶化,需要就医。更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发现体温升高,特别是超过40°C,就应该警惕热射病的可能,需要立即就医。

热射病。热衰竭不能及时正确处置,则可能导致体液和电解质过度丢失导致血液循环彻底失代偿。这时,保障脑、心脏等生命器官血液循环优先于皮肤出汗所需,使得人体散热的最后途径——出汗功能丧失,体温调节能力彻底丧失的结果是体温快速上升,甚至1分钟内就可以上升到40°C或更高。

如果不能及时救治,可以造成脑神经、心脏、肾脏和肌肉组织损伤。这些损伤持续,将会发生不可逆性病理改变,甚至死亡。这就是热射病。

体温高达40°C或更高,是热射病的主要标志。
其他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无汗干燥(剧烈运动引起的热射病,皮肤有可能是湿润的)、潮红;恶心和呕吐;脉搏快速而洪大、呼吸急促而表浅;头痛,通常表现为波动性头痛;意识混乱,可能有痉挛发作、幻觉、语言表达和理解障碍;神志不清,或者最终陷入深无意识状态(昏迷);肌肉痉挛或虚弱(通常是早期表现)等。

紧急处置:发现热射病,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者马上送医院救治。同时进行紧急处置,最关键的是给患者降温:转移到阴凉通风,最好是有空调的场所;移除一切可以除掉的衣物;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放置冰袋或冷湿毛巾,或者覆盖湿冷降温毯;在患者全身喷洒水分并用风扇直吹是一种紧急状况下的替代方法。如果患者可以进食,给予不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最好是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果患者有呕吐则禁止给予口服液体。

总之,及时识别热衰竭与热射病征象并作正确的处置,是预防严重热相关伤害和死亡的关键。

哪些人更为危险

另外,还需要认识到热相关疾病和死亡更容易“光顾”哪些人,才能做到重点防范。这些人群包括:

老年人(年龄>65),包括对高温和缺水感觉迟钝,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尤其是存在循环障碍性疾病时,同时出现问题是缺乏自救能力。这也是文章开头报道中热射病死亡集中在老年人的原因。

婴幼儿(年龄<1),体温调节机制尚未成熟,身体代偿能力不足。

运动受限和精神障碍者,缺乏应对高温的行动能力和认知力。

服用某些药物(例如,高血压,抑郁症,失眠等的药物)者,这几类药物通常影响人体的出汗和散热功能。

从事剧烈户外活动或工作者,户外阳光直射的热指数需要另加15°F,上文上海的例子这个数值可以高达145°F(63°C)。如果长期暴露于这种恶劣的高温环境,加之体力活动或运动产生大量额外热量,随时都可能会发生热相关疾病。

含酒精饮料的影响,酒精是一种利尿剂,导致或加重人体脱水,同时醉酒破坏人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因此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我国流行的防暑药藿香正气水是75%酒精溶液,因此是一种助暑药,而非防暑药


背景新闻

高温凶猛!这几天江苏有8人中暑身亡

http://dz.xdkb.net/html/2016-07/26/content_437926.htm

男孩室外玩20分钟患热射病 全身出血不止

http://news.sina.com.cn/s/wh/2016-07-27/doc-ifxuhukv7623997.shtml



  • 发表于 2016-07-28 00:00
  • 阅读 ( 70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