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这些习俗你还知道多少?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安排当中,颇有一些习俗活动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比如正月十五的卜紫姑、正月十六日的走百病、清明节的荡秋千,等等。不过,若从更广泛的范围而言,最当得起女儿节之称的还是要数七夕节。七夕节在传统社会主要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民俗节日。早在南北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已明确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后世相关文献中,鲜有不提到“女”这个字眼的,还有许多地方就将七夕节称为“女儿节”或“女节”。

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种种节俗活动所表达和传递的主要也是女性的愿望与心声。

乞巧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同,有穿针乞巧、观影乞巧、蜘蛛乞巧、通过祭拜织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针乞巧即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巧,带有赛巧的性质。为了增加活动的难度和趣味,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方法也被发明出来。观影乞巧即将一些东西放入水中观察其所呈现的物影来乞巧,所放东西多为针、巧芽、草等。蜘蛛乞巧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除此之外还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饭等乞巧方式。

  众多乞巧活动大都是女子们自己的发明,不仅带有明显的竞赛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们刺激着娇儿女娃们带着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里,在女子得巧则欢喜、不得则伤悲的情感表达里,我们看到心灵手巧和容颜美丽是她们共同的追求和对自我的期许。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心灵手巧无疑是和女红、中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令乞巧活动更多体现在针线(丝)运用和饮食制作等方面。而女子们周期性地参加乞巧活动,则确认并且强化了女性对于何为“巧”的理解和认知。

乞美是七夕节另一种重要的习俗活动。许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国二十五年《路桥志略》载:“‘七夕’,妇女用各种鲜花盛水盆内借以承露,曰接牛女眼泪,洗眼濯发,谓能明目美鬓。”嘉靖年间的《姑苏志》则描绘了一幅更加动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弯月亮与群星争辉,院子里树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着硕大的荷叶,那是女子们的“承露盘”。第二天一大早,她们就会喝掉承露盘中的露水。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还会令人变得美丽。在广西某些地区还有“储水”的习俗,认为用“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7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均有相关文献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传说年轻姑娘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保持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来说,还可以使其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市以及贵州、广东两地均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在七夕节的乞美活动中,更多体现了女性对容貌美的追求,在她们那里,容颜不仅与先天的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后天的保养与修饰相联。利用生活中可取的资源(露水、凤仙花等)为自己的美丽服务,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值得倡导的人生态度。


趣谈“七娘会”

在广东,清代和民国年间尤为重视七夕节,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便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七娘会,民间多称“拜七姐”,此活动在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农历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

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有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总之越细致越显得巧。同时还要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灯、蛋壳灯(上绘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等。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化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还要在烛台、香炉上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或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和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或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及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演奏音乐;兴致浓时,女儿们也会自奏琴萧等乐器。半夜12点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地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诚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词》所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作者:张连城)

  • 发表于 2016-08-05 00:00
  • 阅读 ( 80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