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怎么和书本上学习的不太一样

我们从小就会自觉或是不自觉的接触一些历史的事或者故事,在这些与历史不期而遇的过程中,我们会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被我们自己认为是事实。不过,当进一步去发掘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还有的事情与我们那些直观的想法大相径庭。

历史与你所了解的一样吗?


(图)尧舜禹,是古代汉族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

1尧舜禹谁的辈分更大?

尧舜禹禅位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都知道。尧帝在位的时候,发掘了年轻的人才舜,经过实践和考核,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又发掘了年轻人材禹,把帝位传给了禹。事情很简单,但三个人的辈分却绝不是这么简单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尧、舜、禹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黄帝。而以黄帝为参考,可以给三个人排一个辈分。

尧是黄帝的四世孙。尧的父亲是高辛,高辛的父亲是蛴[qí]极, 蛴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

而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到舜的时候,他与贵族阶层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在当时就是一个平民阶层。

而禹,也是黄帝的四世孙。所以按照辈分来看的话,尧和禹是同一辈分,而舜比这两个人小四辈。另外,禹的爷爷是颛[zhuān]顼[xǖ],也就是高中课文《离骚》第一句话提到的“帝高阳”。属于五帝之一,即使到了禹父亲这一辈,依旧很有影响力。所以与舜不同,禹可不是平民,要不是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或许尧之后就是鲧继承帝位了。


(图)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2禹传位给了谁?

?可能在小学课本,最迟也就是初中,我们就学过这样的说法:尧舜禅位,是公天下,而到禹,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是家天下的开始。但这种说法看似正确,其实是错误的。禹之后启继位,恰恰是公天下的体现。

禹本来选中的继承人是皋[gāo]陶 [yáo]。皋陶是谁呢?他本身和禹一样,是舜手下的贤臣,而且皋陶虽然没参加治水,但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并不小于禹,他主要是治理民生问题,为大禹治水奠定了物资保障。鉴于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绩,舜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令皋陶和禹各自对治国理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场辩论最终的结果是皋陶服了大禹,所以最终舜选择的继承人是禹。

而禹在继位之后,把皋陶立为继承人——这不只是表面上确立,已经达到了让皋陶摄政的地步,这也是尧、舜传位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把权力移交给继承人。到此,一切很完美,只是有一个缺憾,这个唯一的缺憾就是皋陶死的比禹还早。于是禹把帝位传给了益,这个人也是舜帝挖掘的贤人。


(图)皋陶,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

但是这次传位很不顺利,因为在尧舜禹传位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步骤,就是诸侯确认。比如舜死之后,禹和舜的儿子商均各立一个都城,最终的结果诸侯都去禹那朝贡,所以禹成为了天子。而这次,启本身就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所以诸侯在启和益之间,选择了启。也就是说,禹和启之间的继位并不是继承关系,而是诸侯公选的结果。

而启继位之后,征讨有扈氏,才真正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剥夺了诸侯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3谁统一了度量衡?

我们从来都知道,初中历史课本上也记载了,秦始皇有一大功绩——统一度量衡。但其实,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人并非是秦始皇,事实上,要远远的早于秦始皇,那这个人是谁呢?舜!

尧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四方诸侯都举荐平民出身的舜,于是尧由易到难的测试舜的才华和品德,最初是测试舜治家的能力,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交往,结果舜的家庭长幼有序,而经常与舜交往的尧的九个儿子,也能日渐长进。尧又试着让舜管理官员百姓,舜也管理的井井有条,于是到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尧让舜摄政,治理天下。


(图)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

舜摄政当年的二月,就到东方,跟东方的诸侯约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接下来又到南方,西方,北方做了同样的事情。不止如此,舜还定下五年一巡狩的规定和五刑,以确保政策的实施。

4“纣王”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封神演义》大家都看过,其中纣王这一角色,相信也是广为人知,但你知道吗?纣王这个叫法是有问题的,《史记》中,对这个人物的官方称呼应该是帝辛或者是帝纣。事实上舜是五帝最后一个,史称“帝舜”,而继承帝位的禹,自然也继承了“帝”这一称号,称为“帝禹”,这个称呼一直往下传,比如禹的儿子是“帝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就是帝桀。改朝换代之后,帝号并没有废除,所以商朝的君主称呼也是帝+名字或者世人给的比较广泛的称号,纣王名字是“辛”,天下谓之“纣”,所以他的称呼应该是“帝辛”或者“帝纣”。而把天子称为“王”是周武王开始的,《史记》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

说到称呼,不妨再多说一个,在周武王之前,还有一个武王做了天子——不是说好之前的天子称“帝”吗?这是因为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当时汤起兵攻打夏桀的时候,自吹:“吾甚武“,所以号称武王。不过在之后,汤于鸣条打败夏桀,践天子位之后,就成为帝汤了,而“武王”的称号汤不再使用。

5谁第一个破釜沉舟?


(图)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称“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对联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知道,破釜沉舟是说项羽在巨鹿城外,下定决心灭秦的英勇事迹,几千年来,这一气吞山河的勇气和决绝,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第一个“沉舟”却并不是楚人项羽,而是项羽对面的秦人——当然,是项羽对面的秦人的祖先,孟明视。

孟明视,是秦繆[mù]公名臣百里奚的儿子。事件的起因,源自一场间谍事件。当时郑国有人出卖自己的祖国,希望为秦做内应,帮秦国灭掉郑国。当时秦东出之路被晋国阻碍,想要进入中原,秦急需一个东方的基地,恰巧这时晋文公还“卒”了,晋国正忙着治丧。于是利令智昏的秦繆公拒绝了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发兵东征,决心隔着晋国,打下东方的郑国。

但劳师远征,消息哪能做到滴水不漏?于是孟明视没到郑国,便不得不承认偷袭计划流产了,本来这也没什么,但立功心切的孟明视回国途中顺道灭了滑国,这就惹恼了滑国的宗主国晋国,当时晋国正在为晋文公治丧,整个国家都齐心哀悼带领晋国走向霸主地位的明主。


(图)孟明视,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正是众志成城的时候,在这个当口听说晋国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群情激奋。当时国家军队穿的都是白色丧服,晋国紧急出兵已经来不及准备战服了,所以直接把白衣染成黑色就当军装,在殽山伏击秦军,秦军的结局是“无一人得脱。”孟明视也成了俘虏。

后来孟明视被放回,这时候就很好体现出秦繆公的领导素养了,秦繆公不但没有怪罪孟明视,反而深刻自己,承担了战败的全部后果。孟明视感激涕零,两年之后再次与晋国作战,可惜又一次失利。战败之后,秦繆公依旧没有责怪孟明视。

于是又过了两年孟明视发誓要报秦繆公的知遇之恩,这次率兵渡过黄河之后,一把火把战船全部烧毁,以誓死的决心,来与晋国作战。结果与项羽有一拼,不但打败了晋军,还把晋国人打得连城都不敢出,以此报了殽之战的仇恨。

这个渡河焚船的故事虽然不如项羽破釜沉舟那么有名,但这个故事里,不但有强大的决心、勇气和坚决的态度,还有温暖的知遇、报答,可以说蕴含的感情,更胜于项羽的故事。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 彭涛

  • 发表于 2016-08-04 00:00
  • 阅读 ( 81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