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是IQ高吗?

几乎隔三差五的,在某地就会爆出新闻,哪儿哪儿出了一个少年天才,Ta的IQ高达XXX。这不,前一段时间外媒又报道了,英国12岁小女孩儿,在门萨俱乐部的IQ测试得到了162分的高分,比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商都要高。又或者几个月前,国内西安大学少年班招考的某学生,IQ高达142……

IQ,即智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新闻里面总要蹦出来这么个高智商的新闻。除此之外,智商一词也深入我们的用语中,比如“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我的智商是你的三倍”等,更进一步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网络上都曾测过自己的IQ。

今天,小明就和大家详细聊聊智商这东西。

智商这个词最早怎么来的呢?

在1905年,法国人比奈出于某种原因(最后会告诉大家),和他的助手西蒙制订了一套给孩子的测试题。这就是心理学史上大名鼎鼎的比奈-西蒙量表。

这份量表由30个测验组成,事先由大量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得分。假如,小明在测试的时候,得分与6岁小孩的平均分相同,那么小明的智力水平则是6岁,即智力年龄为6岁。如果小明今年已经10岁了,那么显然他的智力发展出了些问题。

比奈-西蒙量表一经推出,就因其简单易用,受到欧美学界的热烈欢迎。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更是将其修订成适合美国本土使用的版本,即知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结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称是智力商数,用公式表达为: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如果小明的IQ接近100,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远远大于100,则表示智力非凡,远小于100则视为智力低下。

从那时开始,IQ和随之而来的智力测验,正式开始席卷全球。大量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智力测验奉为圭臬,大量衍生量表制定产生,学校用它们甄别学生的优劣,移民局用它们判断是否有痴傻移民入境,军队用它们作为选拔士兵的参考……

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智力测验的盛世,各种智力量表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即使在今天它还是很热。但是对于IQ的质疑,从来、从来、从来就没间断过。

伴随而来的争议

最大的一个争议,就是这些量表测出来的IQ,到底准不准。想知道它准不准,我们就要先搞清智力的定义,可不提这个定义还好,一提就要乱套了。因为智力这玩意儿,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的人认为数学好就是智力高,有的人却要看语文成绩。作为人脑中抽象的概念,智力不能直接被观察测量,每个科学家都站在自己分析的角度定义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发现,一个人虽然在不同的智力测验中得分不同,但是差距都不大。据此他提出智力二因素理论,即智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简称G因素和S因素。G素包括我们活动中要用的基本能力等,只要G因素不低,每个测验得分都不会太低,也正是如此,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之间相关性不错。但是G因素代表不了智力的全貌,特定的任务还要用到专门的S因素。大多数任务,只有在G因素和S因素合力下才能完成。

斯皮尔曼的理论只是众多智力理论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和证据,但是还没有哪个定义能完全整合智力的概念,更别说有哪个量表可以测出完整的智力来了。

既然真正测不出来,那么这些量表岂不是废纸?也不是。虽然智力测验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他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测者的部分能力。利用这些结果,心理学家们做出了不少“成绩”。

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孟利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挑选出一大群高IQ的天才儿童,并开始了长期的跟踪调查。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考察一下这群天才儿童的成长情况,即使在他逝世后,这一追踪也没停止,由他的同事继续进行。结果,这些天才绝大多数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这么说,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这一点肯定有疑问,在跟踪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们的关注无形中就是对这些人的鼓励,而且推孟他们还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不少有形的帮助,比如写推荐信、匿名奖学金等。不管怎样,对于这些人来说,被评为高IQ确实给了他们巨大的帮助。

但是,大家有考虑过那些被评为低IQ孩子们的感受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人们认为智力是先天决定的。你测试的智商高,你就天生聪慧,你智商得分低,你生来就是愚笨或者发育缓慢。高智商还好,如果一个孩子得分低,弱智的标签很容易烙在他的心里。可这真的是命中注定吗?

根据最初的统计发现,女性智商比男性低,有色人种智商比白人低,乡村农民智商比城镇居民低,外来移民的智商比本土居民的智商低。美国本土的城市白人男性利用智商来捍卫自己的优越性,他们利用智商的概念,歧视和排挤女性、有色人种和外来移民。

有科学家直接指出,这些差异只不过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罢了,相关的证据比比皆是。上世纪60年代有研究者曾实施一个计划,给予一些低收入儿童物质支持,改善他们落后的成长环境,结果没几周,这群孩子的智商平均涨了10点!不过,当计划停止后,这些孩子的智商又回落了。

虽然通过IQ测试,能准确发现一些先天智力受损的儿童,比如有先天脑部疾病。但是,大部分人实际上处于智商的中段,而且这些差异并不足以证明他们不好。但糟糕的是,IQ太低无形中给了很多人巨大的负面暗示。


1923年,美国专栏作家利普曼就曾激烈地指责推孟等的研究:“在五十分钟内,你就可以对一个人命中注定的适应性走出判断和分类,我憎恨这一说法的厚颜无耻。我憎恨这一说法的自命不凡。我憎恨与之有关的科学方法的滥用。我憎恨这一说法所造成的优越感,以及它强加在人们身上的自卑感。”

被遗忘的初衷

讽刺的是,110年前比奈和他的同事制订智力测验量表,是为了发现智力落后的孩子,以便针对性给他们提供教育帮助,而不是给孩子贴上弱智的标签。

从一开始,他可能就预见到了人们会滥用智力测验,所以他将智力测验的结果命名为心智水平(mental level),而反对成为心智年龄(mental age)或者智商这些概念。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得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教育和训练是能提高得分的,但是智龄和智商却容易误导人们智力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实的结果是,好记易用的智商早已深入人心,智力测验帮助且祸害了人类社会一百多年。

所以,下次大家在网上测IQ图个乐呵就行,千万别拿结果太当真。

P.S:既然1905年第一套比奈-西蒙量表才问世,比较成熟的智力测验都是自它开始的,那些网上流传的所谓达芬奇、歌德、牛顿等人的智商,当然是后人意淫的产物。

(文:小明)

  • 发表于 2015-10-22 00:00
  • 阅读 ( 7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