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菲利普斯曲线所暗示的不同,如今大多数专家认为通胀对失业率的长期影响不大,三角模型的三个方面之一,是过去某个时期由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动型通胀导致的通胀,至今仍是一个因素。由于宏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例如所谓的价格-工资螺旋式上升,这种通胀从未消失。相反,内生通胀成为经济预期的一部分。在三角模型中,内生通胀构成了三角的基础。成本推动型通胀,三角模型的第二个侧面,通常也被称为供应冲击型通胀。当经济体内部某个事物的成本上升,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轻易替代时,就会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通常发生在关键产品或服务的外部供应商增加成本,而进口经济体被迫支付更高的价格时成本推动或供应冲击通胀的典型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当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提高石油价格时,美国被迫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石油基本上用于每一个行业,这在整个美国引起了供应冲击波,总体价格上涨,虽然支付的工资保持不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同意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存在,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在这些情况下,通胀的最终原因是政府增加货币供应量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三角模型的第三条边,也许是三角型通货膨胀模型最重要的方面。三角模型的产生主要是从描述需求拉动的飞利浦曲线出发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规定,在某一时刻,社会对某一产品的需求将超过该社会生产该产品的能力。随着失业率的降低,总体支出的增加,最终会出现所需产品的短缺,这种短缺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增加-幸运的是,在大多数现代经济体中,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很短,因为没有一个现代社会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失业率基本上为0%,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产品的产量一般可以增加,随着产量的增加,短缺的情况就会减轻,价格又会下降。然而,通常情况下,价格并没有完全回落到以前的水平,从而导致一些内生的通货膨胀尽管这三种类型的通胀乍一看似乎都是脱节的,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它们,人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对这三种整体通胀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导致了通货膨胀三角模型的形成。菲利普斯曲线被认为不足以解释通货膨胀,而三角模型则朝着更好地解决现代社会大多数通胀问题迈出了进一步的一步。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