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我卖过蜀锦,汉代织机就呵呵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子美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便把成都这座城,以及它盛产的锦缎送到了世人面前。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出产的锦缎又被称之为“蜀锦”。

△现在旅游景点‘锦里’即为锦官城(网络图)

多织蜀锦,好打“曹贼”

?三国时期,虽然刘备、曹操、孙权三家人在战场上打得不亦乐乎。但是,蜀锦作为奢侈品仍然是三方达官显贵追逐的对象。《丹阳记》中就记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之。”

△蜀锦(网络图)

注意!这个时期诸葛孔明先生恰好就在蜀国当丞相。

诸葛丞相一贯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喜欢不断地向曹魏发起进攻。不过,蜀国终究是地贫国弱,丞相他老人家也缺钱。一分钱能难倒英雄汉,却难不住绝顶聪明的诸葛亮。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注一)

△成都的武侯祠(网络图)

于是,诸葛亮在蜀国的势力范围内大力推广织锦产业。号召各地各民族兄弟姐妹都来织锦,卖了钱好用做军费打曹操。同时,他还亲自向少数民族赠送蜀锦以及蜀锦的纹样图谱,并且还派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注二)

△侗锦-诸葛锦(网络图)

直到现在,苗族群众都把五彩斑斓的锦称之为“武侯锦”;侗族群众也习惯称侗锦为“诸葛锦”……

△武侯祠诸葛亮像(网络图)

诸葛亮和织机咋联系上的?

诸葛亮作为一个曾经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高科技产品的蜀国大发明家来说,发明一台区区的织机自然也就不在话下。因此,流传到后世便逐渐有人认为生产蜀锦用的织机也是他发明的。

古代丝织品虽然保存不易,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也能让千年后的我们一睹其真容。比如说,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绢、纱、缣、绮、罗以及种类繁多的织锦、刺绣等丝织品。然而,古代织机绝大部分构造都是木质,且为榫卯结构极易腐朽。目前,博物馆中保存年代最久远的织机实物,也不过就是清朝的丁桥织机。

△丁桥织机模型(网络图)

注意!重要的事情只说一遍!“丁桥织机”的脚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农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四川话叫此种石墩为“丁桥”故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成都郊区的村民仍然在使用丁桥织机生产一种五朵梅图案名叫“花边”的彩条经线提花的丝织品。

△蜀锦围巾(网络图)

2012年7月,考古部门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2号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蜀锦提花织机模型,以及15个纺织工匠木俑。出土的时候,这些竹木质制成的织机模型的一些部件上还残存着丝线和染料。

△老官山汉墓(网络图)

吃瓜群众不得不问了,这埋在地下2000多年的竹木材质的织机模型为什么还没腐烂呢?

专家说了,那是因为它们一直在下面“泡澡”。成都地下水丰富,在“饱水”(注三)的情况下这4部织机模型才得以“重见天日”。但实际上,它们内部已经是相当的糟朽了,近似于“豆腐渣”的程度。出土后,经尼龙线整体加固后连夜送往实验室,仅清洗了一下污泥,织机就被浸泡在了乙二醛为主要成分的药水中。

△老官山汉墓织机(网络图)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4部织机材质有楠木、杨木和麻栎木。较大的一部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其他3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厘米、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再结合其旁边出土的纺织工匠木俑来分析,当时这种织机的体积相当庞大,应该和现在能同时容纳20人进餐的包间相当。

△老官山汉墓织机(网络图)

从年代推算来看,早在诸葛亮出生200多年前,这种可以自动编花的大型织机便已经在纺织作坊大规模使用了。

老官山汉墓织机结构复杂精巧,保存也十分完整,甚至连每一个榫卯结构都清晰可见。尤其是,它们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2014年9月,老官山汉墓织机入选"指南针计划",成为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项目的研究对象。

△老官山汉墓织机(网络图)

我国古代织机的发展

我国古代织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踞织机、斜织机、丁桥织机、花楼手工提花机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现在古法生产蜀锦的“小花楼机”源自于宋代,但是当时的花楼机究竟是不是现在这种模样,也无可考证。

△大花楼织机(图片来源:成都蜀锦厂)

在汉墓织机出土前,普遍认为西汉一般使用体积较小的斜织机织锦。斜织机有一种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织工的双手就可用于引纬和打纬,能提高织锦的效率。而这次考古发现,则证明在西汉早期蜀锦织造已经在使用这种大型的提花织机,并且已经进入了作坊式生产阶段。

△老官山汉墓织机复原图(网络图)

复原老官山汉墓织机的工作历时近三年,因为没有“前车可鉴”也走了不少弯路。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汉墓织机可能和“丁桥织机”原来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脚踏提综,每一组控制经线的综板对应脚下的一个脚踏板(也称脚蹑)。图案花纹越复杂,综板、踏板就越多。陈寿在《三国志》中就记载有“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等对当时织机的描述。

△传统织机(图片来源:成都蜀锦厂)

然而,经过深入研究后纺织、机械、考古的专家们都惊呆了。老官山汉墓织机的选综工作是由其头顶上带有锯齿的横梁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每织一行,需要推动横梁一次,脚底踩动踏板一次。无疑,这是一种全新的提花机。于是,它们被正式命名为“一勾多综式提花机”。

△老官山汉墓织机复原品(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一勾多综式提花机”横空出世!

那么,“一勾多综式提花机”究竟先进在哪里?

较大的1台织机模型是滑框型,较小的3台为连杆勾综提花机。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对连杆勾综提花机中的曲柄连杆原理曾有记载和绘图(注五),但实物却是首次在此发现。一个织锦工匠面对脚下50、60个脚踏板,会不会犹豫到底该踩哪一个呢?会不会一脚踏错呢?将选综工序创新到头顶上,自然就会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老官山汉墓织机复原品(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2015年10月,修复完成的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模型,以及按照比例被复原成了一台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机(注四)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亮相。

△织锦用的梭(图片来源:成都蜀锦厂)

提花机就是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上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并重复控制提花的动作。和现在的程序员差不多,当年织锦工匠的核心技术是提花程序编制。时至今日,还没有一种现代机械从原理上能够完全取代古老的提花织机。

△传统织机(图片来源:成都蜀锦厂)

因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纺织史的空白,其学术意义毋庸置疑。最起码我们知道了,织机并不是诸葛丞相的发明之一。

---------------------------------------------------------

注释:

注一:《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引《诸葛亮集》。

注二:蜀汉时少数民族织锦多以木棉线为经纬,偶有丝线为纬者。

注三:已经空掉的细胞,全靠水来支撑形状。

注四:复原的为4部织机中体型较大的一台;展出的汉墓织机模型仅为一大一小2部,另2部仍浸泡在特制保护液中。

注五: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后期西欧出现手摇钻,其构造表明,曲柄连杆机构的原理已用于机械。

  • 发表于 2017-09-26 00:00
  • 阅读 ( 80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