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火爆节目背后的十年发生了什么?

文/王月

《中国诗词大会》现场

在2017年最先火起来的综艺节目,无一例外全是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刷爆朋友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捧出00后才女、《朗读者》让董卿成为新一代的国民女神。众多观者在感叹:在神剧满天飞、满屏小鲜肉的包围中,终于能洗洗眼了。

最出名的读书类文化节目

2015年,新年伊始,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八分钟》栏目宣布停播,众多爱好者大呼失望,视其为“新年噩耗”,纷纷感叹:一个偌大的电视台,竟然容不下一张书桌。

作为凤凰卫视一个日播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从2007年1月1日开播至今,历时8年,主要由知名文化人、作家梁文道担纲,他在一周五个工作日中每天用8分钟介绍一本书。在梁文道眼中,这是目前世界上坚持期数最多的读书电视节目。

说起读书类文化节目,世界上最出名的当属法国电视五台贝纳尔?毕沃主持的《读书》,每周五晚9点30分开始,在约90分钟时间里,没有影视,不播音乐,由主持人和被评点图书的作者与读者一起侃侃而谈。

这个高雅的文化节目,长时间地在法国全国收视率排行榜上处于较前列位置,从1975年一直延续到1990年,成为法国电视史上最著名、最长寿的文化节目。像毕沃一样做一档高品位的文化节目,也成为许多中国电视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在娱乐化大潮的冲击下,在以资讯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电视节目中,读书类文化节目显然是冷门中的冷门。1995年,央视《读书时间》创办,开启国内荧屏先河。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读书栏目爆发小高潮,最多时达到20档。

2017年3月25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驼石沟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杏园朗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内容。

但是在2004年前后,由于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叫好不叫座的文化节目很难长期在电视荧幕中存活,只能遭遇“收视率末位淘汰”的悲惨命运。

《读书时间》由央视1套调整到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最终只存活了8年。而与《读书时间》同期推出的全国各家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也纷纷下马。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似乎天生难与高收视率有缘。2001年7月,《读书时间》被调整到科教频道。与此同时,《百家讲坛》也在科教频道开播。

当时的《百家讲坛》走的是高端路线,宗旨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这档节目请了很多大名鼎鼎的大师名家,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霍金等,都赫然名列在早期《百家讲坛》名单上。

他们都是当今科学界、学术界的大红人,却没能带红节目。相反,由于授课讲法单调,专业性太强,观众大都听不懂。节目收视一度几近于零。

《百家讲坛》最终成了“百家历史讲坛”

在“末位淘汰制”的压力之下,《百家讲坛》只好改版,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线,放下身段,彻底走向大众化。

2004年底,《百家讲坛》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随后在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讲坛》在3个月内用了13讲全面播出了刘心武的“秦学”讲座。“秦学”引发了“红学”研究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争论,借助这一事件,《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意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刘心武揭秘的《红楼梦》有没有争议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心武讲得很有趣——他用的是侦探小说的套路,引人入胜。纪连海的《正说和坤》,也是这个路数。

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交流,不如说是在向观众讲故事。当时《百家讲坛》制片人就要求,节目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故事的“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所谓精心制作的电视剧。

但这还不是全部。其后还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在精彩的故事之外,还品出了官场生存哲学。于丹讲《论语》《庄子》,直接把经典讲成了心灵鸡汤般的人生感悟。他们用流行话语,把古典文学讲成了畅销文化,这又引发了“学术娱乐化”的大讨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百家讲坛》火爆到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也能说明文化类节目的特殊价值,在娱乐化大潮中,文化电视节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百家讲坛》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很久。其选人机制导致人才后继乏力,明星不再涌现,而节目形式也是多年不变,话题选择、讲座内容比较单一,最终路越走越窄——《百家讲坛》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家历史讲坛”。

到2008年底,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甚至一度传出停播传闻。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了一股清流

2012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让很多电视人见识了“制播分离”模式的魔力。不同于传统电视台节目的自产自销,《中国好声音》的播出平台为浙江卫视,制作团队则是曾打造《中国达人秀》的原班人马金磊团队。

因为是专业的节目制作团队,又有资本支撑,制作成本不用愁,还能引进国外节目的成功模式,节目质量提升明显。

《中国好声音》的制播分离模式,也让CCTV和其它卫视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玩啊。于是他们开始寻求“外援”了。此时,定位“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进入了CCTV的视线。

跟《中国好声音》相似,这档节目的灵感来自美国的综艺节目《全美拼字大赛》。美国这个拼字大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拼字比赛的参加者先从班级冲向学校,再从学校走向区县市甚至是全国比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这样的竞技比赛赛制。区别在于,美国原版节目追求的是“拼”,而央视则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把焦点对准了“写”。

节目的寓意也就在这里,即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如今的人们已逐渐陷入会打字不会写字的尴尬。

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1套和央视10套同时播出,在全国掀起一股“汉字热”。这档文化节目备受追捧,并不只是因为其节目制作精良,而是那时的观众对歌唱类选秀节目有些审美疲劳了。

这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出现在电视上,就成了一股清流。

2014年10月16日,河北邯郸,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东篱诗社正在吟唱《沉醉东风·渔父词》。当日,“古韵新妍”2014第八届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在河北省邯郸学院举行。

那年暑假,生逢其时的,还有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这档节目在7月播出,与国内其他节目引进国外版权、照搬国外成熟综艺模式不同,《汉字英雄》由马东领衔的顶尖制作团队原创打造。

同样是以弘扬汉字文化为主旨,但相比《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弱化了比赛,娱乐性更强,从主持到评委到选手,大家都有很好的个性展示,有笑点有泪点有萌点,收视率也是一路飙升。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带动了一类新的文化节目类型的红火。《汉字英雄》之后,河南卫视又推出《成语英雄》。央视也顺势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其实就是复制此前成功的创作模式。

我们不是创新,是回到常态

当一两个节目模式成功之后,就会不断被复制,创新不足,然后就失去生命力了,这都是套路了,文化类节目也不能免俗。

很快,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韩综和类韩综的真人秀模式大量涌入,文化类节目又回归到不冷不淡的境地。观众的选择永远都是无情的。只要你有更好的内容,更新的套路,观众自然就会跟着走。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爆红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延续,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也是延续这个套路。

从收视率上看,每周五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早期尚有《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的余热与春节期间较高关注度,但后期只是保住CCTV1周五晚间黄金档的基本盘,并没有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节目。

但到了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一路上升,最终总决赛期(第10场)关注度达到0.941%,而当日新闻联播也只有1.2%左右,这已经是文化类节目创下的收视之最。

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更大的关注,原因也无非是内容更好,形式更活泼。从节目中的诗词题目来看,大部分都不难,很多就是中小学课本上的名句。但命题中又有陷阱,就让整场节目不至于太平淡。

题目大家都熟悉,又很接地气,比如命题者将“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起来,就贴近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新加入的看沙画猜诗词环节,还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捧出身高1米8、腹有诗书气自华的00后才女武亦姝,都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这还不是文化类节目的全部魅力。2016年的最后一天,黑龙江卫视推出《见字如面》,这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由黑龙江卫视主持人翟毓红主持,许子东、杨雨出任嘉宾介绍文化背景,张国立、归亚蕾、徐涛、何冰等明星读信。《见字如面》播出两期就迅速获得了高口碑,好评如潮。四期过后,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2。

《见字如面》大受好评,也是因为模式的创新。本来,黑龙江卫视打算做一档读书类节目,但书籍种类庞杂,给观众读什么书就是个难题。于是,《见字如面》节目组选择了读信。

书信相比书籍,更短更易于呈现,有时代感,也有情感交流,加之读信的明星大多都是台词功力不凡的专业演员,读出来的每个字都能感人肺腑。就这样,《见字如面》虽然没有耀眼的舞台包装和激烈赛制,但凭一封信、一个人就能让观众沉浸于故事氛围中。

无独有偶,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开播两个月之后,央视也上线了一档十分相似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朗读者》前后筹备近一年,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节目,据说,连片子都是董卿自己剪的,经常忙到凌晨4点。

《见字如面》的体裁是“书信”,而《朗读者》既可以是书信,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选段。书信可以是别人写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见字如面》只读信,而《朗读者》除了朗读这件事,重头戏其实是主持人对嘉宾的访问,很有点《艺术人生》的感觉。

总之,两档节目虽然“撞车”,但还是各有侧重,避免了观众审美疲劳。所以,这两档文化类节目都火了。

2017年一开头,就火了三档文化类节目。这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比如真人秀泛滥,还有限模(限制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和限韩,让原创综艺节目得到施展的空间。但这些节目的不断创新,才是它们广受追捧的真正原因。

不过也必须看到,文化类节目其实是有基本盘的,它本来就应该是长期活跃在荧屏的一种节目类型。正如《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所说,我们不是创新,是回到常态。


  • 发表于 2017-05-05 00:00
  • 阅读 ( 84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