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世界级绝症“拖延癌”?是因为懒吗?

拖延症,或许是近几年最热门的名词之一,仿佛每个现代人都逃不出它的魔爪。

△还有五天就是期末考试了,本来计划每天复习三章的小凯,玩起王者荣耀根本停不下来,结果最后用一晚时间看完了整本书。

△画师小美接了个商稿,在截稿日的前一晚,还是把朋友安利的新番给看完了,然后熬夜画到三点半。

△老板要求十天后拿出最终方案来,小李想了九天还是没想出好主意,最后一晚不得不熬夜拼凑了一份企划。

△为了督促自己学英语,小张下了一个每日背单词打卡app,但是每天晚上喂猫、吃饭、打扫卫生、洗澡、洗衣服之后,总是就来不及背完打卡所需要的单词数量了。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是的,拖延症的“患者”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绝大多数人,或者说几乎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拖延症的情况。

为了如期完成工作,很多人会列计划,将工作分成几份,但最终的结果却不甚理想。

第一天:[先把一件与工作无关的私事处理完了]啊还有好几天呢,明天再来补今天份的活吧。

第二天:[对着第一天份的活发了一天呆]唉,昨天和今天份的活只能明天加油补起来了。

第三天:[领导突然临时安排了一项紧急任务]唉,前天、昨天和今天份的活只能明天加油补起来了。

……

对于拖延,很多人都将原因归结为一个字——懒。

的确,几乎跟“拖延症”同时崛起,并被许多人自我确诊的另一种绝症,就是“懒癌”了。

但有一些拖延症非常严重的人,也并不懒,他们在迟迟无法开始工作或学习的同时,做了很多其他的事,并没有闲着。

所以,人有拖延症未必就是因为懒,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拖延,都不是因为懒

那么,拖延症究竟都有哪些成因呢?


病因一:只顾眼前

鱼与熊掌,无法兼得,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

谁都知道饮食营养应该均衡,吃太多的肉不好,可是烤肉店永远宾客盈门。人们常常会想,今天先吃一顿大鱼大肉,以后再多吃蔬菜,可是既然今天会这么选,下次再面临选择时,也很可能又选择了美味而非健康,于是有一些人就这样有了大肚腩、高血脂。

均衡营养带来的健康益处,和多荤少素、烧烤煎炸对健康的损害,都是长远之后才能看到的,美味的烤肉大餐带来的满足感却是在咀嚼时就立刻浮现。

未来的好处,在现在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未来的烦恼,在现在看起来,也不那么可怕。这是一种人之常情。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普遍有一种“现时偏向型偏好”的行为倾向,简单来说就是更倾向于获得眼前的利益,有花堪折直须折,今朝有酒今朝醉

拖延也是一样,被拖延的任务往往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很少会被一直拖延下去。

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金钱报酬,都需要等到做完它之后才能得到。就算一直拖下去,最后真的搞砸了,后果也是要到截止日以后才会降临的。可是,玩游戏、看电影立马就可以得到快乐,做小件的其他工作也可以很快完成,于是在选择“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时,就总是把复杂庞大的任务推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艰巨任务不断地被其他事情“插队”,就形成了拖延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找来了一些孩子,他们可以立刻拿一份零食吃,也可以拿着零食忍几分钟不吃,这样就能获得两份零食。之后长期跟踪这些孩子,结果证明,在儿童时期能抵御眼前零食诱惑的孩子,成年后也更能不受短期的欲望干扰,去完成目标。

解决方法:多想想自己为什么选择做了这些“插队”的事情,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让自己有拖延的余地。例如给电脑安装定时关机的软件,在关机之前一定要做完用电脑的工作,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等到关机之后再去收拾房间了。

病因二:兴趣已死

被一拖再拖的,往往是被安排、被指派的工作,要么是做完了就会得到奖励,要么是做不完会有相应的惩罚。

大量心理学实验发现,人类存在一种“认知失调”,如果用额外的奖励和惩罚去激励人们去完成工作,那么人们反而更不愿意去做,就算应付完成了,工作效果也往往还不如没有额外奖惩措施时的好呢。

一项任务本来就是要做的,而且人们选择职业时多多少少考虑了自己的爱好,所以原本对任务或许还抱有一丝兴趣,可是一旦上司制定了什么奖励或惩罚的规则,这项任务在人们心里就更加变成了一件“唉,好烦,不想做可是不得不做啊……”的事情。

数十项独立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奖励和惩罚这样的外在激励,会削弱人们心里原本存在的内在激励,也就是原有的对工作发自内心的兴趣。

最可怕的是,不光是老板安排的“做完有奖、做不完要罚”的任务令人感到乏味,如果给自己类似奖惩的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也常常会收到反效果。给自己指派工作,会让自己感到这任务“不是我自己想做,是为了获得奖励/逃避惩罚才被迫去做的”,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拖延也就随之而来

“写完论文之后我就约三五好友去KTV玩个爽”、“做完这个企划就去吃一顿犒劳自己”、“交稿之前绝不看电影”,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啊……

解决方法:不要过多地想工作做完后会怎么样,做不完会怎么样,去做就好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工作里面,任务就会不知不觉地逐渐接近终点的。


病因三:恐惧失败

一项上世纪70年代由心理学家伯格拉斯和琼斯设计的一项经典实验,揭示了一种叫做“自我妨碍”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面临某种重要的任务时,为了避免自己表现不佳,有些人会故意为自己制造障碍。这样一来,如果没有做好,就可以安慰自己“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因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而如果做得好,还可以想“看我多棒,即使如此我还是能做好”。这样就能减轻失败带来的心理伤害,因为遇到障碍而失败,总比“我已经尽了全力却还是做不好”要容易接受得多。

自我妨碍也能解释部分人的拖延原因

考前不复习,反而玩游戏,最后考得不好,不是因为我傻,而是因为我贪玩,万一运气爆棚,考得还不错,那一定是我特别聪明,花比别人少的时间,还能得到和别人差不多的成绩。

实验证明,“自我妨碍”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男女都会有相当比例的人这样做。在期末考试、竞技体育、职场竞争等情境中,只要用成绩、排名或中选/落选来对参与者进行评比,就很可能会有人做出各种各样的给自己设置障碍的行为。

当拖延成了给失败提前找好的借口,“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也就变得易于理解了。

解决方法:自我妨碍只能带来心理安慰,而并不会让最终取得的成绩变得更好。正视可能面临的失败,积极努力地应对,反而可能结果超过预期。这样的经验多几次之后,就能逐渐建立一种正面的反馈,让人不再用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

病因四:千头万绪

对于很多人而言,拖延症都是从高中、大学阶段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

这是因为,小学、初中阶段,我们要做的事很单一,那就是作业。即使是不同科目的作业,重要性、优先级也是相仿的。

但是随着人慢慢长大,要做的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有些至关重要,有些无关紧要,有些火烧眉毛,有些时间充裕。

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记清楚自己手头全部的待办事项,更别提按照截止期限和重要程度排好这些任务的处理顺序。面临冗杂繁多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加剧拖延——有时,只有一两件事没做,人就会打起精神来把它们消灭掉,有十件事没做,反而只想瘫在沙发上吃薯片看肥皂剧。

解决方法:列出待办事项清单,能有效地解决这种工作越多越拖延的困扰。

至于先做什么工作更好,则是见仁见智的。有些人喜欢先做复杂的大项工作,以免做什么事的时候心里都惦记着它。也有人喜欢从小件的、简单的工作入手,带着成就感的愉快心情,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 发表于 2017-04-23 00:00
  • 阅读 ( 90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