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为什么大多一发现就是晚期?

最近,综合治疗科来了三名患者,最小的24岁,最大的65岁,另外一位32岁。他们虽年龄各异,性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诊断:胃癌晚期,腹腔转移。在对他们的病史进行进一步了解后,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病史。

65岁的奶奶无法接受,充满怀疑地说:“两个月前我才在社区医院进行了体检,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癌症晚期,我实在是无法接受”。为什么有时候体检一切正常,却是癌症晚期?是检测仪器有问题?医生能力不行?还是他们故意隐瞒?你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瞎想、揣测。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是我们对体检的认识有太多的误区,太满的期待。常规体检并不能帮我们侦查出那么多信号,体检无恙,没发现癌症并不能高枕无忧,以为做了健康体检就可以防癌更是大错特错。

为什么有些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

现有的各种公司、组织、社区为大家提供的体检都是雷同的体检套餐,主要目标是针对一些常见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相对应的血脂、血压、血糖这些比较容易检测的指标,而针对肿瘤的体检要复杂得多。

尽管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许多体检套餐都增加了针对肿瘤的检查项目,各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甚嚣尘上,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肿瘤标志物能 100%查出肿瘤患者。而且,体检仍然不可能将全身各个器官都探测到,总会有遗漏。一些发病率不高的疾病,更不可能动辄就上CT、MRI、PET,要使用容易操作的经济实惠的仪器检查,比如超声,但是超声所能检查器官有限,对于位置比较深的器官如胰腺等,超声不易发现。况且很多检查有创性较大,比如肠镜,不可能人人都做、年年都做。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肯定会有土豪承包下豪华型体检套餐,PET、电子胃镜、肠镜等一应俱全,你能想到的他都愿意买单,然而遗憾的是,抛开广大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谈,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检查项目越多,防癌概率越大。因为 90%的早期癌症并没有症状,等到有症状时,这部分癌症病人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简单查体很难发现肿瘤,比如用一般的胸片无法发现早期肺癌。诊断也是复杂的,往往不能依靠单一手段来实现。因此体检的效率的确有限,这往往就是为什么我们得到了正常的体检结果,却在不久之后被诊断为肿瘤的原因。可怕的是,很多类型的癌症进展迅速,短短几个月足以广泛转移。

因此,对癌症的筛查并不是把体检项目简单叠加就可实现,它需要肿瘤专科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评价,进而做有针对性的检查。对现有的医疗资源而言,这可能道阻且艰。然而,我们也可以主动做到对自己身体的监测,全面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和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然后以主人翁的意识去积极地对自己进行针对性的定期健康检查。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如果你是以下一部分人群:有癌症家族史者、中老年人群、常接触致癌物质人群、有不良生活习惯人群、有癌前病变的患者,你得更积极去进行针对性的防癌体检。

关于防癌体检这些你应该知道

防癌体检多久一次呢?跟普通体检一样,一年一次吗?一般建议一年做一次,但是诸如我们以上所说的高危人群,比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体检者(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就不是一年一次筛查了,要改为六个月或八个月做一次肝癌检查。

防癌体检会更关注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即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

“医生医生,你看我这个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了,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啊”?经常会有病人拿着体检报告单焦急地咨询。先收下你忐忑的心,我们好好分析一番。

图片来源网络

一旦血液中肿瘤标志物数值升高,确实表示健康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它们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症,肿瘤标志物会反映癌症存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能确定是患了癌,需要再次做针对性的检查,检查癌症最准确有效的只有病理检查。在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非肿瘤因素引起,如炎症感染、怀孕等,所以切忌在没有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前,见到某项肿瘤指标轻度升高就认为患了癌症,甚至进行抗肿瘤治疗。

如果肿瘤标志物的数值持续升高,就要怀疑是癌变在发展,要立即结合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因,必要时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假如是癌症患者手术后发现标志物持续增高,就要考虑复发的可能性。然而有时,即使肿瘤标志物不高,也不意味着排除了患肿瘤的可能性。就比如反应肝癌的甲胎蛋白特异性如此之高,也存在30%- 40%的假阴性,更别说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往往肿瘤标志物显示正常值,但患者已经患上了癌症,所以通过体检的方式来筛查癌症有时好比大海捞针。

健康体检是一个由大到小筛查疾病的过程,发现问题后将范围一步步缩小,明确疾病。对于体检大家要理性看待,检查时注意医生提示,积极配合。主动告知医生你的身体状况、健康状态、家族史、病史等情况,增加针对性体检,并且根据体检报告咨询医生是否需行进一步诊治。

编辑:鲁凡英

(专家:黄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 发表于 2017-04-26 00:00
  • 阅读 ( 7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