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二月二",这道怀旧小食要尝尝~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返青,春耕将始。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等。

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有相应的食俗。比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但是“二月二”这个节日的特殊之处是,在传统美食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食物。咱们国家地域辽阔,东南西北的百姓在这个节日的食俗方面各不相同。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二月二这天老百姓吃的东西都会加一个龙字,找点儿“龙身上的吃食”,就是为讨一个好彩头。比如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馄饨是吃龙眼、吃米饭是吃龙子、另外吃豆腐又叫兜福、吃芥菜叫借财等等。还有一些地区会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豆腐丸、爆米花、油炸糕、春饼、炒焖子、炒棋子、吃咸粥……而且也都配有相应的“故事”与“传说”。

但是,相对来说,很多地方当天都会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的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春季,万物复苏,也是流感等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初春季节寒冷干燥缺水,除了要注意适当多喝水以增强血液循环外,饮食的基本原则还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这也是咱们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的第一条!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大家: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因此,不论哪个季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既然有这么多地方会在这一天吃豆子,那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五谷杂粮中的“炒料豆”。

(图片来自网络)

“炒料豆”其实并不难

大豆(主要指黄豆、青豆和黑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脑磷脂、卵磷脂、维生素E、磷、铁、维生素B1、钙、锌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

“炒料豆”的做法对家庭来说其实也不难。可提前两天精心挑选黄豆或黑豆、青豆,然后分好类,并经过温水浸泡1-2天,同时放进调料腌好(如八角、肉桂、盐之类)晒干,当然,如果炒原味的就不用放这些调料了。另外,浸泡2天再晒干,是因为这样炒出来的料豆比较酥脆。

如果你喜欢吃坚硬一点的就不用泡这么长时间。在北方农村,晒干了的大豆和筛过锣的细干沙土一起在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细炒至劈哩啪啦的响声就差不多熟了,这时候就可以闻到黄豆的香味了。在城市里,就不需要用到沙子之类的介质,只要有点耐心,不停地翻炒,也能炒出香喷喷的料豆。

如果不喜欢原味,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工一下,用白糖或红糖放锅里添点儿油,加适量的水熬化成糖稀,再把炒好的豆子倒入锅中,裹蘸成一疙瘩、一疙瘩的糖豆,甜蜜蜜、香喷喷,也蛮好吃的。但这个做法会额外给我们增加不少的热量,所以一定要慎重哦!

(图片来自作者)

营养师温馨贴士

料豆虽然好吃,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直接吃干炒大豆消化率不到50%,即使吃煮黄豆,其消化率也只有65%,但加工成豆腐、豆浆和其它豆制品,就比较容易为人体吸收,消化率可达95%以上。当然,一年吃不了一两次料豆,换换口感还是很不错的。

2.常吃多吃大豆易腹胀,因大豆含有的棉籽糖、水苏糖被大肠中的细菌利用产气所致。过去没有认识到它的作用,现在发现棉籽糖、水苏糖是很好的肠道双歧细菌增殖因子,有益健康。因此,虽然美味,但也过犹不及。建议每天吃炒大豆和干果加起来不要超过35克即可。

3.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红细胞凝集素等,如果日常生活中吃的大豆没有煮熟,将影响肠道对蛋白质的消化以及引起红细胞溶血。因此,大豆宜熟食不宜生食、多食。

(图片来自网络)

好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二月二除了思乡外,那酥香的料豆是不是也在考验我们的味蕾呢?是不是又感觉到妈妈的巧手是多么弥足珍贵了?一粒粒的料豆,是一粒粒的回忆;一粒粒的料豆,是一天天的成长;一粒粒酥香的料豆,那是故乡的美味,是一个游子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掉的味道……

编辑:姚迪

(作者:吴建美,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济南市营养协会优秀会员,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 发表于 2017-02-26 00:00
  • 阅读 ( 81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