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

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到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一个情景,似乎以前就做过或者经历过。比如,某人正在刷牙,突然觉得刷牙的动作、表情甚至场景与之前的某次一模一样;或者旅行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街道,却突然感到以前来过这个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似曾相识”。

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

“似曾相识”现象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直到19世纪早期这一现象才被法国学者引入科学研究。如今,科学家们大致认同的“似曾相识”现象是指:对当前的、从未经历过的事物或场景产生的一种主观的、不恰当的熟悉感。

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我们人类“预知未来的第六感”。在生理学中,人类的感官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种,也称“五觉”,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还普遍存在着“第六感”。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包含心觉和预知力两部分。心觉是指人类通过接受“五觉”的刺激,把信息反映给大脑而产生的(如快乐、悲伤等)心理感觉。预知力则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该能力能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觉”来接收外来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定认识;超感官知觉则是接收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信息,而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大脑中,是人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是所谓的第六感。第六感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似曾相识”来自被激活的潜意识

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曾用“过马路”来对“似曾相识”现象做过一番解释:在过马路时,你无意识地瞥了一眼对面的商店,然后右边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转向了右边。当再次看向对面的商店时,你的大脑已经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会生产熟悉的感觉。按他的说法,知觉分为两部分:第一瞥是知觉一次快速的无意识加工,第二瞥是知觉的深加工,当两次加工匹配时,就会产生熟悉感。也就是说,如果你曾经来过某个地方,无意识中记住了某些事物,或者你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却在极短的时间之前无意识地记住了某些事物,不管怎样,当你再一次有意识地记住它时,就会刺激到深藏在大脑中的潜意识,使之被激活成为意识。前后两次的意识对碰,就会让人感觉到“我好像来过这个地方”或者“我好像见过这个东西”。能被意识辨认的情感即心觉(第六感),但它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似曾相识”的经历,但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有研究表明,“似曾相识”现象在青年时期发生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在青年时期,抑制冲动的人脑额叶皮层很不成熟,导致许多无意识的冲动被额叶放入了前意识系统,最终成为意识。当我们的大脑逐渐成熟时,额叶皮层的控制能力增强,这些富有想象力和神奇色彩的感觉就随之减少了。

原文来自:百科知识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7-03-10 00:00
  • 阅读 ( 90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