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也有“吃啥补啥,以形补形”?

穿山甲可以通乳下奶?原来出自取象比类思维方式

最近,穿山甲成了热门话题。很多人热衷于吃穿山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于认为它善于走窜、行散,因而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排脓、祛风止痛、通乳下奶等特殊功效。

与穿山甲这个说法特别类似的说法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师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在民间,这类“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说法更是广泛流传。比如,吃了动物的脏器就会补人体的相应脏器;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的豆类就能补肾,等。

其实,这些不独存在于民间而是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指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事物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最早在《易经系辞 下》有所表达:“古之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一类万物之情。”

在我国,很多知识体系都是基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基础,而形成于这种思维方式。比如,中医、占卜看相、风水堪舆等。

就中医理论而言,《灵枢 邪客》就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人与天地相参”、“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等都是其具体的体现。

传统医学对药物的选择,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比比皆是。简单来说就是,象什么就补什么,吃什么补什么。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豆类就能补肾。花类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多用于治头部疾病,即“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杜仲的树皮里有像“筋”的条状白丝“筋骨”,吃了就会筋骨强健。树叶、花类类药多轻飘,易飞扬,因而功在发散,故菊花、银花、连翘之类发散、清热解毒;石头沉重,易下沉,故矿物类药用于重镇潜阳,谓之安神,如滋石、龙骨、牡蛎等。如说,朱砂之重,可以安神。

古代西方也有以形补形——Doctrine of signatures

古代西方也有以形补形,像什么治疗什么的说法,还有一个专门名词,称为“Doctrine of signatures”。如果直译的话似乎可以翻译成象形的启示?意译的话翻译成以形补形还是很恰当的。

其实,各种古老医学使用的药物都是以植物、动物脏器和矿物质为主,比如古埃及的埃柏斯纸草文便载有近1 000种药物和药方,基本都是植物的果实、花叶、根茎,动物的某个部位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比明矾、铜等。

但是,出现以物质外形或特征来推定其药效作用最早见于古罗马医学,这种信念大概源自于古希腊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存在的某些物体看起来像人身体的某个部位自然就应该可以治疗那里出现的疾病。

进入中世纪,随着神学的兴起,这种说法更被赋予神秘色彩,宣称某些东西之所以看起来像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是造物主刻意为之,以启示人们它具有某种特别的治疗功效。

这种信念到1621年德国神秘主义者斯雅各布·博姆出版了一本标题为“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的著作后形成“Doctrine of  signatures”这个专门名词。

历史上著名的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就是这种说法的积极、重要的倡导者,他强调“每种植物依据它具有的治疗功效而长成特定形状(Nature marks each growth… according to its curative benefit)”。

近代史上的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也是这种信念的信奉者和倡导者。比如,培根就试图引入还原论来从科学上解释这种现象。歌德更是试图基于类比思想建立一门科学,就是至今仍有传播的人智学。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瑞士政府承认几种传统疗法的合法地位,其中之一的人智医学,就是脱胎于歌德的思想体系,据说也纳入一些中医的成分(歌德是一个中国文化崇拜者),其中的不乏Doctrine of signatures来源药物。

目前仍颇有市场的顺势疗法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这种“像什么就治疗什么”,而且直接表述为:“like cures like”,有人也翻译成中医固有“以毒攻毒”。

这种信念最常关联的理由首推外观和形状。比如,一直以来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小米草,因为其花型像人们的眼睛而被认为具有明目治疗眼病的功效,被称为“明目草(eyebright)”。

其他还有很多:

除了外观、形态外,颜色、味道、气味、触感或纹理、栖息地,甚至声音都可以“like cures like”。

比如,木贼荬外形看起来像马毛,因而被认为可以用来促进头发生长。同时,由于它生长于盐碱湿地而被认为可以用来治疗肾脏病。

由此看来西方人的想象力一点不比咱国人差,这种野草在国内也常见,就没有发现还有如此功效嘛。

再比如,由于野靛蓝外形开起来像蛇,而且其果荚干燥后被风一吹可以发出类似响尾蛇的声音而被认为可用于治疗蛇咬伤。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丝毫不逊于我国的以形补形。

以形补形,在今天的西方仍有市场

 直到今天,在西方世界仍不乏这种信念的信奉者,前不久就有人开列了现代版Doctrine of signatures。典型的如:

看来,在以形补形或Doctrine of signatures方面,无论古今,东西方各有所长,不分伯仲。

  • 发表于 2017-02-26 00:00
  • 阅读 ( 90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