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公共场合欺负姑娘会发生什么?

最近几天,网上流传出非常火爆的一个视频,微博微信朋友圈点击浏览转发量出奇的高,引起了高晓松薛之谦等众多明星关注转发。

3月4日晚间北京地铁10号线上,两名“创业”女孩请求乘客帮忙扫二维码。一名年轻男子不愿意,随即发生争执。

期间男子多次用不堪入耳的话辱骂两名女子,面不改色地一句一个B,还说外地人滚出去。

看到其中一名女子拿起手机似乎要拨打电话,男子直接上手抢走了女子的手机。

两名女子反复向他讨回手机,男子说,你下去我给你。而在车门处,三人似乎又有了肢体碰撞,男子朝两人喊道:“别逼我打你,知道吗。”

直到地铁准备开始运行的提示音响起,男子依然没有将手机还给女子,女子已经十分焦急。最后在地铁门快要合上时,男子将手机扔出,并一把将两人推下地铁。此刻地铁门刚好关闭,如果门早关了一秒,情形不堪设想。

小编认为在地铁公众场所里请求众人扫码确实不令人愉快,影响公共场所的秩序,但类似推广扫码现象在国内却非常普遍,盲目扫码关注一些公号营销类的APP的确会影响我们个人信息安全和正常生活,但该地铁男子抢夺女子的通信工具、公然辱骂和推搡他人更令人气愤。

然而最让人心寒的是,事件全程,地铁上竟没有一个人走出来阻止这个男生,或者站起来说句公道话!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人心冷暖,网友最热。

开开脑洞,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会怎么样?

当然,并没有一模一样的模拟,但有一段社会实验可以参考。

三位年轻人准备录制一个家暴的社会实验。其中两名年轻人假扮情侣在街头吵架。女生是亚洲面孔,男生是白人。

在这个繁华的街区,走着走着,男生与女生产生了“意见不合”。男生用力把女生往前推,女生将近倒地。此时路过了一群人似乎是游客,他们注意到了这一事件但是没有停下。

男生又把女生拎起来接着推搡。旁边的围观群众一脸懵逼地望着这一男一女。但虽然还没搞清楚状况,但旁边的黑色T恤小哥和蓝色衣服的女性有在阻拦并准备站起来了。

然后男生有了更大的动作,他按着女生的头把她摁在旁边的商店玻璃门边。

这时冲出了第一个伸出援手的路人。一个黑人小哥把男生从女生身边拉开,让女生离开。与此同时一位绿色插肩袖的小哥和商店的店员也赶了出来。

男生赶紧解释清楚,这是一个社会实验。

大家握手言和,还拥抱鼓励了第一位见义勇为的黑人小哥。

事情还没完,两位“演员”回到刚才吵架的地方时,男生又被其他群众教育了——你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太过分了!

视频最后的建议是:无论如何不要当街欺负女生。

想想北京地铁的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的话,大概会有比较大的概率会有人站起来阻止。

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当他人的暴行无碍于自身利益的时候,哪里都存在默默地注视,然后又默默走开的人,比如社会实验中事不关己的游客,以及,北京地铁上那节车厢里的目击者。但我们遗憾地看到,美国的街头,殴打女性的男生很快地被阻止,而北京地铁上,直到最后也无一人出手相助。

有时候就是缺那第一个冲过去阻止恶行的人。这个社会实验里有那个黑人小哥,而在其他场合、其他地方,是否还有人起身拦住施暴的人?

中国人是聪明的,所以也更懂得保护自己。比如美国大大小小的游行,都少见华人的身影。发声甚少,努力工作,从不抱怨,让华裔成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族裔”。但美德发展到极端也变为弊病。

2014年11月,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在巡逻时,听到可疑声响遂开枪,子弹在水泥墙上反弹意外集中一名非裔青年致其身亡。2016年此案判决,梁彼得被判过失杀人罪。很多人感到梁就是政治正确与华裔族群长期沉默的牺牲品。

  • 发表于 2017-03-09 00:00
  • 阅读 ( 87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