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两会”什么样?

古代的“两会”和现代的两会叫法不同,时间也不同,但会议内容都差不多,主要是围绕着总结和发展;古代每逢新年举行“大朝会”,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秦汉直至明清,历代承袭不衰。

所谓“大朝会”,即百官朝见天子。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这便是对百官朝见天子的解释。诸侯、百官朝见天子的时辰是早晨,故称之曰“朝”.

天子接见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图天下之事”,同时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谓之“图考绩”,类似今天对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或曰“目标管理”.

在周代,天子询问诸侯国内的治理情况,诸侯需作详尽汇报,故诸侯朝见天子亦称“述职”,相当于今天领导干部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

这“述职”一词自古便有之。《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可见“大朝会”既是一种礼制,也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约束。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根据邹衍“五德终始说”,认为秦主水德,按“五行”水行配亥月(十月)与子月(十一月),故颁令以十月为岁首,“大朝会”定在新年亥月初一即正月旦举行。

为扩大元旦“大朝会”,体现皇帝临朝时的庄严肃穆与盛大气派,秦朝修建起富丽堂皇的朝宫前殿,名曰“阿房宫”.

此后,凡大秦重大国事,如议帝号、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等均在此朝堂前殿颁布。

西汉前期沿用秦朝旧历,亦以十月为岁首。

汉兴之初,刘邦与大臣们不懂朝仪,遂命秦朝旧吏叔孙通参酌秦法制订汉朝的“大朝会”仪式。朝会地点初在长乐宫,后改未央宫。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时,在此举行的“大朝会”记载于《史记·叔孙通列传》。朝会在天色微亮时由礼官引文武百官依品级进入殿门。宫殿中陈列着车骑兵卫及各色旗帜、仪物,礼官传言“趋”,文武百官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东西向分班排列。

刘邦则在一片钟鼓礼乐声中,由内侍簇拥着乘舆临朝。此时,百官自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奉贺(贡献礼物)。礼毕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寿。

朝会后刘邦大喜过望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列举参加“大朝会”的人员为“……公、卿、将、大夫、百官各位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见……宗室诸刘会,万人以上。”

汉武帝时改易正朔,以正月为岁首,“大朝会”相应改至正月初一举行。此后,历代相沿袭。

东汉时的岁首“大朝会”,皇帝幸德阳殿临轩受贺,公卿将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长吏、诸少数族酋长、使臣均奉贡进表拜贺。当时,地方州郡的朝贡之物按辖地人口计,每人每年六十三钱献给朝廷,曰“献费”.

汉代的“大朝会”中还有一项“年终考计”制度,地方州郡的“一把手”或主要僚属需带上“计簿”(“统计报表”),到宰相府上报年度的“地方政绩”,名曰“上计”.

也就是说,你得上报一下辖区去年的GDP与财政收入,让朝廷从中考量你这个地方官是“称职”还是“不称职”?至于那“统计报表”中究竟有多大的“水分”,大概只有天晓得。

这一“上计”,有时还由皇帝亲自出马“受计”,就是直接听取地方官吏的汇报。此制到隋唐时称为朝集,汉时的“上计吏”亦更名为“朝集使”.

宋代之后,各王朝仍仿效前朝行“大朝会”之礼。

北宋新年初一朝会时,百官朝服依品阶班立,各路举人解元亦随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诸州“进奏官”则各执方物入献。

明代新年初一“大朝会”则由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文书、贺表、贡物,还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待时辰一到,皇帝升座,鼓乐齐鸣,百官跪拜致贺,行礼如仪。礼毕则群呼万岁、万万岁。

清代的新年初一“大朝会”在气势宏伟的太和殿举行,其仪制大体仿自明代。

  • 发表于 2017-03-09 00:00
  • 阅读 ( 66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