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的那些事:中国的引力波探测还有意义吗?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团队发现引力波,堪称是21世纪物理学最重大的发现。它的出现,甚至比2012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更加激动人心。在物理学各大领域都被量子理论占据的今天,它成了经典物理最后的荣耀与丰碑。

引力波探测:几十年上下求索

自从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之后不久,人们便开始追寻引力波。到今天,已经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发现引力波有什么意义呢?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引力波探测证实了爱因斯坦以及合作者的预言,再一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其次,就像电磁波和放射性现象一样,引力波是人类了解这个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的发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创了人类了解世界的新方式。(1887年赫兹发现电磁波时,谁能想象130年后,电磁波已经走进每个家庭。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线的时候,谁能想到现在每一家医院都能留下核物理的足迹。)

再次,引力波可以提供宇宙发展演化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宇宙(诸位还记得2014年BICEP卫星宣称发现了原初引力波吗?后来确定是来源于星际尘埃的干扰。原初引力波可以反映宇宙早期的性质)。

20世纪60年代,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家韦伯曾利用长2米、质量为1吨的铝筒进行引力波探测,1968年甚至宣称发现了引力波,但同行们却无法重复他的结论。

后来人们利用迈克尔逊-莫雷干涉原理来探测引力波。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是利用两束激光进行干涉的装置,当两束光的路程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干涉现象。通过观察干涉条纹,便可进行精确测距。历史上,迈克尔逊和莫雷曾经利用这样的仪器发现了真空中的光速不变。

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

这次LIGO使用的堪称豪华版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只不过干涉臂换成了4km长的“跑道”。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当有引力波传来时,弯曲的时空会使得4km长的跑道发生“形变”(拉长或压缩)。利用激光束的干涉,可以精确地测量4km“跑道”上由引力波引起的长度变化。因为引力波所产生的“形变”效果太微弱了,在10的负20次方量级,探测它们实在是难上加难。

LIGO引力波探测

100多年前,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的出现验证了光速不变;100多年后,LIGO团队用豪华版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观测到了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为爱因斯坦厥功甚伟,爱因斯坦看到了今天这一幕,必会在阴间大摆筵席,与迈克尔逊和莫雷一醉方休。可见,每一个成功的理论物理学家背后,都有一批成功的实验物理学家。LIGO之后,还有欧洲的LISA(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它是一个规划中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利用三颗卫星在天空中排成个三角形,卫星上高精度的激光器彼此发射激光来进行干涉。90年代欧洲人捉摸着,六十年代韦伯用铝筒和铝棒没有能发现引力波,是因为精度不够;LIGO用4km长的“干涉臂”,还没有找到引力波,那必然是距离还不够大。所以,我们用相隔成千上万公里的卫星,作为干涉臂,这下距离总够了吧。

图为LISA引力波探测计划

中国引力波探测,是机会还是大坑?

自从二战以后,各发达国家竞相提出引力波探测计划,而这方面,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很多人不看好中国引力波探测,认为引力波已经被LIGO团队发现了,中国再去搞什么天琴计划,纯属多此一举,既得不了诺贝尔奖,又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里边牵扯两个问题。其一,LIGO发现引力波是否意味着引力波领域的主要工作已经做完,只剩下残羹冷炙,再无研究价值,更无获得诺贝尔而奖的希望?其二,引力波探测技术是否是空中楼阁,毫无应用价值?

引力波按频率可以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种,这次LIGO发现的是中频部分的引力波。三种引力波的来源、性质、探测手段并不完全相同。这些性质上的差别决定了高频、中频和低频引力波的应用方向定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将来有一天引力波技术能走向应用)。2014年,BICEP卫星宣称发现的是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原初引力波,而这次LIGO发现的是两黑洞融合产生的引力波,两者又不相同。可见,引力波不是单一的。并不表明LIGO发现了引力波,这个领域就尘埃落定了,就再也没有其他人的事情了。君不见,电磁波产生了多少个诺贝尔奖,放射性产生了多少个诺贝尔奖,加速器和中微子产生了多少个诺贝尔奖,超导又产生了多少个诺贝尔奖。引力波是个巨大的宝库,催生出多少诺贝尔奖,还未可知。

退一步说,即便LIGO之后,真的没有可能得引力波的诺贝尔奖了,中国探测引力波是否毫无意义,我看也未必。在这里我们先不谈引力波本身的应用价值(因为引力波本身距离实际应用还会有很长一段距离),只说说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价值。像天琴计划这样的太空探测,需要对几颗卫星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也需要对激光束进行严格校准,还需要排除太空中各种背景的影响。它不仅会满足引力波这样的纯科学探索,对于空间测距以及激光技术也是巨大的促进。

从引力波探测看大科学装置实验

一般来说,在科学研究中,别人做过的点子,你再做就没什么意思了。但大科学装置存在例外情况,因为大学科装置需要经验,需要积累,需要传承。一方面是科学上的,一方面是配套的工程技术上的。没有小工程,没有前期的工程基础,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起像样的大工程。因此,没有前期基础,仅凭某天的一个点子,一个机遇,就指望让一个大装置拔地而起,是不现实的。即便建起来,估计事故也不会少。因此,对于这类涉及大科学装置的实验,能独树一帜固然很好,但也不是所有仿照别人的项目都没有价值。
任何大科学装置从投资到建设,从维护到升级,从运行到分析,从采集第一个数据到发表最后的结果,都经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它们的成功,却看不到它们背后的艰辛。

就比如LIGO团队,在他们从1991年启动,经过了升级和再升级之后,才有了今天的发现。里边复杂的探测技术,各种精密仪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大多数时间里,LIGO都一无所获,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外缘人士,前几年已不对LIGO抱有什么希望了,一心期望着LISA早日出来救市。

从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余年里,LIGO团队的花费不下十亿美金。在LIGO团队未成功的那些年代里,想必也曾饱受争议,想必也曾受到这样的讽刺:他们花了纳税人这么多钱,什么也没探测到,真是一群废物!

在2016年之前,对于引力波花落谁家,是美国的LIGO捷足先登,还是欧洲的LISA夺得桂冠,谁也无从知道。

科学的发现颇有些戏剧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今,LIGO抢了头功,成为闻名天下的明星,尽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而LISA出师未捷,便先闻噩耗,此刻LISA团队的研究者的心情可以用本山大叔小品中的台词来形容——我的心是哇凉哇凉的呀!

但决并非意味着LISA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说LIGO代表了中频引力波探测的尖端,LISA则代表了低频引力波探测的尖端,而且,LISA也有着一些LIGO没有的技术。它们一个地面,一个太空一个中频,一个低频,遥相呼应,熠熠生辉。未来,在浩淼的天空中,相信LISA终会有一席之地。

假如LISA和其它引力波探测项目因此自暴自弃,不再前进,引力波领域就会被美国做大做强。我想,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中国。中国的太空引力波探测,本来就比LISA起步晚,再畏缩不前,拿什么去和未来的LISA争呢?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小曲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6-12-08 00:00
  • 阅读 ( 73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