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出境游,你准备好防范寨卡病毒了吗?

国庆假期,不少人选择了出境游。

而就在不久前,9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提醒前往马来西亚旅行的消费者务必注意寨卡病毒病,在马来西亚期间应自我监测健康状态,如被蚊虫叮咬,并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

寨卡病毒病疫情似乎愈演愈烈。

其实,我们生活在充满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中,这些微生物,尤其是病毒,不经意间就会出现、打扰我们的生活。

比如2002-2003年始于我国南部的“非典”疫情,2009年首发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2年中东地区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2013年我国多地出现的H7N9疫情,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以及2014-2016年自中南美洲向全球蔓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

虽然每次病毒病的暴发都来势汹汹,似有席卷全球之势,但只要我们科学地认识、科学地面对并且科学地加以防护,任何一种病毒病都会无所遁形,被人类各个击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近的寨卡病毒病。

什么是寨卡病毒病呢?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

图1. 37℃情况下,电镜中观察到ZIKV的形态(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图1显示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形态:球形,直径40-70 nm,有囊膜。寨卡病毒的囊膜包裹着由一条正链RNA构成的基因组,其大小约10.8 Kb。

寨卡病毒还有几位近亲,如登革病毒、黄热病毒以及西尼罗河病毒,他们都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

寨卡病毒得名于其发现地。

1947年,通过黄热病毒检测网络,人们偶然在生活于非洲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了一种新病毒,并将其命名为寨卡病毒。随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也检测到了寨卡病毒的传播。多年来,这种病毒仅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出现散在感染病例,最早的一次暴发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蒲岛,确认病例仅为49例。然而2013年以来,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陆续报告寨卡病毒确诊病例和疫情,到了2015年,疫情在中南美洲迅速扩散,其中巴西为重灾区。(增加一些亚洲的疫情)目前该病毒已波及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报道了数例输入型病例。

为什么我们没必要恐慌寨卡病毒?

虽然寨卡病毒传播速度高,波及范围广,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一病毒恐慌。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会因为接触患者而感染。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媒(伊蚊)传播,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后被感染,通过再次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上文提到的寨卡病毒的几位近亲也是通过蚊媒传播的。伊蚊有很多种类,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图2)。

图2.寨卡病毒的传播方式:埃及伊蚊(diyitui.com);性接触(hljtv.com);血液传播(xmxz.org.cn)和母婴传播(sccnn.com)

埃及伊蚊在全球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我国的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边境区域和台湾南部都有其分布。除了伊蚊传播,寨卡病毒也可经其它方式传播,但都比较少见,如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也曾有报道证实寨卡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婴儿(图2)。虽然乳汁中能够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但尚没有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虽然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但是80%的人是隐性感染,即不产生症状,20%的人会有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一般持续不到7天,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格林-巴氏综合征等神经和自身免疫性并发症,但较为罕见。

但是,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会引起胎儿发生小头畸形。2015年上半年,巴西暴发寨卡病毒疫情以来,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发生率增长了近20倍,而且小鼠实验也表明寨卡病毒可导致胚胎“脑部”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脑腔变大、脑皮层变薄,表现为典型的小头畸形(图3)。

图3. 新生儿小头畸形示意图(cdc.gov)

尽管如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孕妇比其他人群对该病毒更易感。而且,在寨卡病毒疫情地区,大多数妇女仍然可以正常分娩。因此,备孕或怀孕中的妇女无需恐慌,而且小头畸形可以在妊娠期通过B超进行筛查,所以,建议曾经前往或生活在寨卡病毒病疫区的孕妇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并向医务人员咨询,按照医生的建议加强胎儿检测。

尽管目前还没有批准上市的疫苗产品,但是已经有三种新型寨卡疫苗能够有效保护小鼠和恒河猴免受寨卡病毒感染,且没有不良反应;两种疫苗已经率先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在治疗药物方面,研究人员也从6000种候选药物中发现三类治疗寨卡的潜在药物,有待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效果评估。在中和抗体方面,多株人源抗体表现出对寨卡病毒的高中和活性,个别抗体可以有效保护小鼠抵抗寨卡病毒感染。

由于没有批准的治疗药物上市,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控制伊蚊叮咬是重中之重!伊蚊喜欢在清洁的小积水中产卵滋生,定期对室内室外的滋生地进行清理可以从源头上消灭病毒的载体——伊蚊。雌蚊吸食人血,一般在白天叮咬人,黎明和黄昏为活动高峰,所以应尽量着长衣长裤,避免在这些时段在室外绿地等伊蚊较多的地方停留。家庭可使用蚊帐、安装纱窗、蚊香等手段防蚊,从而切断伊蚊叮咬的传播途径(图4)

图4. 灭蚊、防蚊行动(chinanews.com,chancheng.gov.cn,21cn.com,qq.com)

此外,由于目前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可通过性爱方式由男性传染给女性,也可由女性传染给男性,寨卡病毒病患者在体内病毒清除之前,应禁止性生活,或者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防止传播给他人。

参考文献:

[1]Barbaspaeth G, Dejnirattisai W, Rouvinski A,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potent Zika–dengue virus antibody cross-neutralization[J]. Nature, 2016.

[2]Kostyuchenko V A, Lim E X Y, Zhang S, et al. Structure of the thermally stable Zika virus[J]. Nature, 2016, 533:págs. 425-428.

[3]Musso D, Roche C, Robin E, et al. Potential sexu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21(2):359-61.

[4]Miner J J, Cao B, Govero J, et al. Zika Virus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in Mice Causes Placental Damage and Fetal Demise.[J]. Cell, 2016, 165(5):1081-1091.

[5]Stettler K, Beltramello M, Espinosa D A, et al. Specificity, cross-reactivity and function of antibodies elicited by Zika virus infection.[J]. Science, 2016, 353.

[6]Xu M, Lee E M, Wen Z,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ced neural cell death via a drug repurposing screen.[J]. Nature medicine, 2016.

参考网站: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http://www.who.int/en/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http://www.chinacdc.cn/

美国疾控中心网站:http://www.cdc.gov/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王奇慧副研究员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6-09-27 00:00
  • 阅读 ( 81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