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桃胶,究竟是什么鬼?

时近秋日,又到了需要“进补”的时节了。而在各种传统补品之外,最近网上掀起了一阵“桃胶热”,不少电商微商通过各种渠道散发广告,将桃胶打造为“植物胶原蛋白”,宣传起种种“特别功效”如“清除血脂”、“美容养颜”,甚至还有“治疗糖尿病”、“抗癌防癌”等等,不一而足。而诸多美食网站和频道也推出了不少以桃胶为食材制作的菜肴、甜品。那么,这神奇的“桃胶”,究竟是什么?这些神奇功效,究竟如何?

  • 桃胶,真的是一种胶

事实上,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80后,应该都听说过桃胶这个名词的。在课文《劳动成果要珍惜》中,讲到了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回忆父亲生活的几件小事,其中一件就是,董必武在散步时,看到桃树上的桃胶,都要用小刀刮下收集起来,女儿不解,董必武解释道,这些收集起来的桃胶用热水化开,可以把用掉的毛笔头重新粘起来再用。

这篇课文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生活的勤俭,不过也给我们点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桃胶在过去是可以当作粘接毛笔的胶水用的。如果有人亲手摸过桃树上分泌的新鲜桃胶的话,也一定会对它的粘性记忆犹新的。

绘画上用的桃胶

为什么桃胶这么黏?这是和桃胶的成份是分不开的。桃胶的本质,是存在于桃树树皮中的维管束内的多糖类物质。成分以阿拉伯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半乳甘露聚糖、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等为主。这些聚糖,都是有多种糖类分子单体,彼此“手拉手”链接而成的长链状大分子。并且这些多糖大分子还有着众多的分支,构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些分支的多糖彼此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桃胶“黏糊糊”的感觉。

新鲜分泌的桃胶,由于带有一些水分,因此还呈胶状。而当其中的水分慢慢挥发之后,桃胶内多糖分子间的结合就越发紧密,而还具有的一些酚类物质被氧化成为了深色的醌类物质。这些最终凝结成了挂在桃树皮上,质地坚韧、颜色略呈琥珀色的桃胶。由于色泽半透明,因此又有桃花泪、桃凝等富有诗意的名称。

桃树分泌的桃胶

桃树分泌桃胶,其作用是为了堵塞树皮上的创口的。不过在人类眼中,桃胶还有更多的用途。如果将凝固的桃胶重新浸泡在热水或烹煮的话,水分进入桃胶内部,重新拆解开紧密结合的多糖时,桃胶就又重新变软。但由于酚醌类物质的聚合作用,桃胶无法重新完全溶解于热水,因此就形成了周边黏、核心Q的水发桃胶了。

由于桃胶这种干燥后能凝固,加水又能变黏的特性,因此很早人们就用桃胶作为粘结剂,也就是胶水来使用。直到现在,一些手工艺品制作依然需要用到桃胶。此外,在工业上,桃胶也可被作为增稠剂来使用——尤其是食品增稠。因此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之中,人们就已经吃下了不少桃胶了。

  • 桃胶有那些“功效”么?

那么问题来了,吃下这些桃胶,到底有没有那么多神奇的功效呢?很不幸,答案并不如广告中宣称的那么美好。

人体本身对于多糖的消化能力是极为有限的,事实上,食物中只有一类多糖能被人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那就是淀粉。而对于桃胶这样的复杂多糖来说,由于组成的糖单体复杂、糖单体间形成的糖苷键类型也十分复杂,人体内缺乏相应的酶去分解。因此对于这些复杂多糖来说,由于无法被消化为小分子物质,因此也难以被吸收,几乎是原样吃下,原样排出。因此所谓“大补”“养颜”等功效,只能是空中阁楼。

这些多聚糖具有复杂的糖苷建连接,人体缺少相应的酶进行消化。

桃胶之所以会被冠以诸多功效,实际上是沾了“胶原蛋白”的光。一段时间之前,胶原蛋白也同样火了一阵,而桃胶由于同样具有“黏黏”的特性,被很多商家吹捧为“胶原蛋白”,或者“植物胶原蛋白”。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因为多糖和蛋白质是化学和生物特性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并且桃胶内的蛋白质含量也相当低。况且需要指出的是,食用胶原蛋白本身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此外,有人提出,诸如桃胶之类的多糖在肠道内经过微生物代谢,可以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因此可以具有一定“功效”。这一理论,迎合了目前热门的肠道菌群理论,因此看上去颇有“道理”。然而桃胶经微生物分解后究竟产生什么样的活性物质,以及摄入桃胶是否能起到“有益”作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报道。因此除了作为非消化性多糖对肠道有一定刺激蠕动作用外,并未有其他神奇“功效”产生的证据。

  • 皂角米、银耳也一样。

除了桃胶之外,还有新兴的皂角米以及传统食材银耳,也被戴上了“植物胶原蛋白”的帽子而火了起来。但事实上,它们和桃胶在本质上是类似的。

皂角米,实际上是豆科植物山皂荚(及其变种滇皂荚)的种子去除种皮后,包裹在子叶外的半透明组织,植物学上称为外胚乳。和桃胶一样,皂角米也含有较多的多糖成分如葡甘露聚糖、阿拉伯甘露聚糖及果胶等,因此在加水浸泡后,同样能泡发为晶莹Q弹的食材。

皂角米本质也是复杂多聚糖。

银耳本身作为一种真菌,它的主要成分则是一种多聚物——几丁质。几丁质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含氮多糖,是构成几乎所有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此外,交杂在几丁质细胞壁中的,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多糖。在烹制银耳时,银耳细胞结构变得更为松散,一些多糖也释放到了环境当中,形成了银耳羹黏糯的口感。

形成银耳口感最主要的物质是几丁质

但无论是皂角米还是银耳,它们在进入人体后,和桃胶的下场几乎是一样的,都由于人体缺少相应的酶,从而难以被消化和吸收。因此,它们除了和桃胶一样具有或黏滑或Q弹的口感外,都无法达到广告宣称的那些“神奇功效”。所以,还是回归平常心,把它们作为一类口感新奇的食材来吃就好,至于功效,那真不是值得为此花大价钱的事儿。

  • 发表于 2016-10-08 00:00
  • 阅读 ( 87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