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送孩子上学前,曼恩来到一家咖啡店吃早餐。因为孩子不想喝咖啡,所以曼恩认为不妨将这杯咖啡转送他人。原本以为大家会很开心、会感到温暖。但不知是哪里出错了,恰恰相反,大家都困惑地看着她,怀疑她是否在咖啡里吐过口水或下了毒。这杯送给他人的热咖啡就像给他人的一记耳光。

身为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心理学家的曼恩最近启动了一个新项目,研究“将爱传递”这一现象。“将爱传递”是指给予陌生人恩惠,并希望接受者能将善意传递下去。曼恩解释道:“这样就可以促成连锁现象,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曼恩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几周,观察受众的反应。大多数人都有给予善行的意向,只是缺乏毅力。那么,为什么给予和接受善意同样困难呢?在当今社会,善行的结果是双赢还是讽刺呢?曼恩在近期著作《将爱传递:一杯咖啡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一书中记录了她实践过程中所有的欢乐和尴尬。

曼恩的美国朋友黛比在得来速咖啡店点餐时,发现前面的人已经为她付费,并因此开心了一整天。在脸书上看到这一消息后,曼恩立刻被“单一善行会产生‘蝴蝶效应’,将善意传遍世界”这一哲学的潜力所吸引。


随着研究的深入,曼恩发现这一理论渊源已久。在意大利,富庶的那不勒斯居民有一个传统——为无力支付的同胞多买一杯咖啡。本杰明·富兰克林支持这一理念。当他借钱给朋友时,他解释道:“我并不想立功,我只是将钱借给你。若你遇到其他诚实的人遭遇困境,你可以把这笔钱借给他作为回报。这样我就可以用少量钱做善事。”

如今,“将爱传递”这一意义深远的行动深受欢迎,甚至被改编成电影和小说。在网络上搜索这一词条,你会读到许多暖心而伟大的故事。比如:慷慨的慈善家匿名为他人支付昂贵的医药费而不求回报。然而,微小的善举更加感人。一个12岁的小男孩在火车上拾到了一个陌生人丢失的电话。施主很感动,想要给他一笔钱作为回报。然而,男孩在归还电话时附上了一张小纸条,写着:“无需给我钱,为别人做一些事儿吧”。

利他主义者也许不会立刻得到回报,但却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诺顿给出了有力的证据: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为他人付出更多的人会快乐。

这并不只适用于西方社会。诺顿研究了包括美国、乌干达在内的130个国家,调查数据显示:这一理论具有普世性。因此,他认为:给予的快乐是一种普遍心理,是人类的本性,无关文化与贫富程度。


曼恩表示:帮助他人也能使人免于疾病。研究显示:常做慈善的女性患病几率可降低16%。这可能是因为:快乐可以减压,促进免疫系统。

无私奉献有益身心,可以促进社交、加强生活目标。人类是社会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人类需要脂肪和糖,通过培养,也可形成对帮助他人的需求。

曼恩发现:“帮助的快感”很难收获。在读过研究文献后,她决定用两周时间尝试简单的善行。“我决心不花太多钱,所以我首先挑战一英镑以内的善行”。

如上文所述,她的第一个任务很简单——送咖啡。然而,迎接她的不是感激而是怀疑。而当她将善行解释得合乎理性时,受众的态度则有所改变。“当我说我的孩子不喝咖啡时,人们依然会拒绝,但不再怀疑,而是微笑感谢”。后来罗切尔接受了这杯咖啡,并在后来将咖啡与爱传递。

在接下来的13天里,曼恩依旧常被误解。她在雨天为陌生人送伞,为他人支付停车费,让在她后面排队的人先结账。然而,迎接她的只有怀疑。只有当她给出理性解释时,人们才会接受。比如:她在等人,所以无法结账。曼恩将这一现象解释为:“陌生人恐惧”,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陌生人可能会捉弄我们。

然而,有时她的真诚也会感动、影响他人。曼恩说:“一位男士在收到我的巧克力时告诉我:传递爱是件很棒的事。感动他人,使这个世界有些不同的那种感觉无与伦比”。同时,她也获得了一个好朋友——她仍和那个接受她咖啡的女士罗切尔保持联系。

恰恰相反,偶尔的挫折使曼恩更加坚持。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变得越来越自我,与20世纪70年代的人相比,当代人同理心指数降低40%。也许,我们只是不习惯给予和接受善意。

曼恩表示:“充斥着恶意、消极、怀疑和自我主义的社会是可悲的。人们似乎只为自己奋斗。我们需要启动一个善行运动来做出改变。这听起来很俗,但我们需要它”。

“让爱传递”这一行动的批判者认为:人为的善行运动,似乎有些强迫他人做并不想做的善事。并举出证据证明:善意的传递并没有支持者认为的那么快。例如,诺顿本人的一个调查显示:恶意和贪婪比慷慨更容易传递。吝啬者更容易影响身边的人。


而“让爱传递”的原因之一是让坏人变得中立。有证据表明:即使一开始会有些不自然,但这一行动最终可以永久地改变你,让善意成为你的行为标准。耶鲁大学的大卫·兰德表示:“美德可以培养”。在善行试验中,他发现被试者经历过初次善行后,会在随后的任务中表现得更加善良,形成一种心理溢出效应。实际上,大卫认为大多数惊人的利他主义付出都是从微小的善行发展起来的——如:巴黎射击事件中的救人英雄。刻意的善行最终会发展成自然而然地帮助他人的渴望。曼恩确信,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好。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她尝试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加入 “将爱传递”行动。这并不能治愈患者,只是其他疗法的辅助。“抑郁症患者找不到生活意义,感觉不到自我价值,让他们对社会做些贡献能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用处和意义。”

如果,你想一试,你需要足够“厚脸皮”,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曼恩建议最开始可以从小障碍善行起步。“我建议初试者从舒适区开始:对路过的人微笑,和店员交谈,赞美别人”。这些善行简单而易被礼遇。

最后,曼恩希望借其著作提醒所有人:善良是一种本质的奖励。善行并不需要多大的外在动机,你只需要为了变得更好而践行善行。

  • 发表于 2016-02-01 00:00
  • 阅读 ( 107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