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平民之城“是什么样的?

2010年,北京市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市中心区的四个区变成了两个,崇文区和宣武区分别被它们北边的东城区和西城区给兼并了。

市中心区原来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这四个区,它们都处在原来北京城的城墙之内。东城西城,方方正正,以贯通天安门钟鼓楼的中轴线为界,而崇文宣武,却像是垫在东城西城下面的一座基石,东西宽,南北窄,呈扁方形,或者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东城西城的一付厚底靴。

人们通常也将崇文、宣武这两个区称为“南城”,这里的房子更多平房,也更破烂,到了晚上连街道的灯光都比东城西城更暗淡,这里住的人,除了北京“土著”,更有很多在北京打拼漂泊的“蚁族”,因为南城的房租便宜。

1994年冬,北京大栅栏雪后街景

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形容北京城的老话:北京城历来是“东贵西富,北贫南贱”。这句话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明朝乃至更早。

内城,外城

北京成为都城很早,战国时燕国的首都蓟城就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隅。不过真正从建都之初就非常有规划,按设计图来把北京城建得齐整而又周全的,是元大都。

到了明朝在北京建都,整个城市往南移,城市中心即皇城到了今天故宫的位置,德胜门和安定门为北京城墙的北界,而它的南部城墙,是在今天崇文门、正阳门(前门)与宣武门一线修起来。

明朝的正统四年(1439年),新城墙的九座城门楼完工,遂改称原来的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这就是崇文和宣武两个地名的由来。

今天的北京人,习惯将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称为“前三门”。

在元代时,“前三门”以南即今天的北京南城一带,属于城外,没能住到城里的居民多在此安家,当时已经是比较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但是到明朝初年时,因战乱使得北京城商业凋零,政府只好招商引资进城。当时建的商业区城内城外都有:在内城的钟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以及大城各城门附近,修建了几千间民房和店房,规定一部分“招民居住”,一部分“招商居货”,叫作“廊房”,前门外的廊房头条到廊房四条那四条街巷就是这样来的。


明清之间北京旧城城址变迁

在明朝建都一百多年之后,明世宗朱厚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加筑外郭城,以增强北京城的防卫,抵御蒙古骑兵的袭扰。这道外城城墙所圈进去的扁方形土地范围,就是“外城”,它与前三门以北的内城相对。它也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北京南城。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形轮廓,就这样定型。

不过,这片“外城”,所包入的居民区与内城不同,它从未经过规划,因而多是曲折狭窄的街巷相互交错,并且形成一些自西南而东北通向正阳门前的斜街,即使是后来的老北京人,初到这里也很容易辨不清方向。

这个时期的北京内城外城,并没有后来清代时那样大的贫富差别,但还是有微妙的不同:官宦人家的大宅基本都修在内城。很直接的原因是,那里离皇宫近,上朝方便。

而且由于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只有大朝会才开启,平时关闭,平常官员上朝皆需走东安门和东华门入紫禁城,所以,中央官署机构多安排在东城,在东城的勋贵宅第也盛过西城。

满城,汉城

1644年,满清的军队开进北京,将这里定为新的国都。这是北京城发展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如果说,此前的北京城还比较像一个典型的政治和商业中心,此后的北京城则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官、商分头发展的独特局面。

清朝人全盘继承了明代的北京城格局,但将汉族居民全部驱除出北京内城。

此时的北京内城处处军营。而军人们的家眷也都带进了城,视官阶的高低分配住房。王爷一级的,多是占用前朝重臣留下的宅院,后来再慢慢新建一些王府,各级将领分配到大小不同的四合院,普通兵丁,大约能分到一至三间房屋。原来明朝时北京的官邸就以在东城居多,到清代时沿循下来,更是偏重东城。

住在内城的满族官兵靠俸禄过活,不允许从事生产性工作,纯粹是一个消费阶层,但他们的生活区周围偏偏没有提供消费的吃喝玩乐场所,这些需求,只能到汉人们居住的外城去解决。

而这时的外城,即今天的北京南城,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繁荣兴旺的集商业、娱乐和汉人士大夫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城区。

今天的人一提到北京的南城,都会提到这样几个名字:大栅栏、宣南会馆、天桥、八大胡同。这确实是北京南城的几个标志。

既然北京这样一个政治与文化中心,一个纯粹的消费之都有这样大的需求,既然大栅栏一直又有商业区的基础,又恰好地处内外城之间的要冲之道,十数万的汉民迁到这里,这片商业区不繁荣发达都不可能。

大栅栏里的众多北京老字号商铺非常出名。康熙八年,同仁堂药店开张,嘉庆十六年,马聚源帽店开业,随后是内联陞鞋店、瑞蚨祥绸缎庄、厚德福饭庄……

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这里无所不包,到清末,这条街的繁荣发展到顶峰。但大栅栏不光是商业中心,这里还有许多的铸造银子的炉房,及钱庄、银号等,它也是一个金融中心。

南城不穷

从大栅栏往西,在后来的宣武区界内,是北京的会馆最为集中的地方。

会馆,最早在明初就有了。开始是为进京赶考的外地学子们提供食宿而修建起来的,后来有外地来京赴任或述职的官员、经商的商人也多在此留宿。

明、清两朝的贡院一直位于东单牌楼东边,殿试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都距离前门不远。

进京来的学子从这里去考场方便,而客商们从这里去听戏、逛商铺更方便。

戏园、戏班子多,这也是旧时北京南城的一大特征。早在清康熙十年,清政府就下令“京师内城永行禁止设戏园”,目的在于防止八旗子弟耽迷其中,流于浮荡。但是却禁而不止,内城的戏园反而日见增多。

到嘉庆四年,政府再次下令将内城所有戏园全部迁到外城。此后的百余年时间,前门外聚集起了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广和园等数十家著名戏园,夜夜锣鼓喧天笙歌不绝,而享誉京城的“四大徽班”也多在这些戏园演出,为了方便,他们就寓居在附近的街巷:韩家潭、陕西巷、百顺胡同等处。

这些胡同名,今天的人听了可能已经生疏,但当年的老北京人都知道,那是著名的“八大胡同”所在地,即旧时北京妓院最集中的地段,最红火时,那里的妓院达到200多家。

由是,前门外的北京南城,既有繁华商铺,又有梨园戏班,还有青楼艳妓,不光是内城的八旗子弟在这里声色犬马,这里也是汉官、文人、客商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那些建在宣武门外的会馆,规模大一点的都会建一个自己的戏台,在节庆假日请戏班来唱戏,有的会馆比如湖广会馆,在本身没落以后,戏台变成专业戏园,即后来的“湖广会馆大戏楼”。

据统计,住在北京南城的“北京土著人口”,大多是以服务业为生的下层市民:商铺伙计、手工业者、商贩走卒或如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夫。

民国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会馆也开始没落。会馆的房子逐渐出售给周围的居民,遂演变成大杂院。

我们通常对老北京文化的印象,多是来自老舍的几部文艺作品:《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等。里面描写的四合院文化应该发端于北京南城,也具有最典型的北京平民阶层的特征。

20世纪30年代,北京天桥的一家影院门口

这里就必须说到南城的天桥市场。它在前门大栅栏的南边。那里是为下层市民提供娱乐的场所。里面的相声、杂耍、戏曲与吃喝玩乐混杂在一起,全部露天,有点类似后来人们看到的北京春节庙会。

它的蓬勃生命活力,孕育出了北京相声大师侯宝林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它也是各种社会污垢的沉积之地。

有一位老北京的灯谜专家翟鸿起,曾撰文回忆他小时候跑到天桥看露天电影,“回家被父亲得知,将我痛打一顿,并严厉嘱咐我,以后绝对不许再去。母亲事后对我说:‘这么点的孩子就去天桥玩儿去,能学出什么好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贱北贫”的“贱”。在普通北京市民的意识中,南城这地方,好玩,得享受,却没有地位,下贱。

从北京南城——崇文和宣武的数百年走过的历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北京的南城,是一块与官僚官邸相对的平民之地,也是北京的平民文化之源。

(作者:黄艾禾)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 发表于 2016-08-29 00:00
  • 阅读 ( 81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