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从古到今,几乎每天都会有小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走失,或者是被犯罪分子拐走、抢走。而丢失小孩,意味着骨肉分离,意味着几个家庭从此难以团圆,所以世界各国的司法机关,都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这种风险。其中一些做法,已经走到了我们的身边。

牛奶盒上寻人

在美国,每年的5月25日被定为“全美失踪儿童日” (National Missing Children's Day),提醒公众照顾好自己的小孩,同时也对游荡在街上、无人照管的儿童加以关心。而这个日子,实际上起源于一起相当沉重的案件:埃坦.潘茨失踪案。

埃坦.潘茨(Etan Patz,1972-?)住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1979年的5月25日,他和往常一样走出家门,步行去等校车,但却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父母随即报警,但警方把附近街区犯了个底朝天,依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他的父亲是一名插画师,在经历了震惊、伤心到绝望的过程之后,想出了一个新点子:把失踪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印在牛奶的包装盒上。因为美国人对牛奶的消费量相当的大,几乎每家每天都要喝掉几盒,所以盒子上的寻人启事就可以搭车跟着流传开来。尽管这个方法并没有为他找回埃坦.潘茨,却为后来的许多失踪儿童乃至失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搜寻渠道。

1983年,里根总统签署法令,将5月25日定为全美失踪儿童日,纪念这位失踪的小埃坦,也纪念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安珀警报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美国的各个司法机关也都在探索利用网络来找寻失踪儿童的方法。而安珀遇害一案,,则为此事提供了契机。

1996年1月17日,德州少女安珀.哈格曼(AmberHagerman,1986-1996)在家附近骑着小自行车,然后被一名陌生男子拐走。一名路人见状后报警,但警方赶到后却一无所获。4天之后,她的遗体在水沟中被人发现,身中数刀并可能遭到过侵犯,但至今仍未抓到真凶。

此案引发了相当大的民愤,更多的是疑惑:如果再发生此类案件,如何才能及时制止呢?答案很快应运而生:

发动群众,让犯罪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具体而言,是当一名儿童疑似被拐骗或劫持之后,警方判定情况危急,则会启动紧急广播系统。随即,有关这名儿童姓名、嫌疑车辆丢失时间等信息,就会按照事先的规定分发出去。

这些信息,会以滚动字幕或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大量的分发到案发地点外的一定范围之内:超市里挂着的电视机上、路边LED广告屏上、加油站的提示牌上、商场里的广播里,甚至附近的手机也会收到这条广播信息,一时间,失踪儿童的信息覆盖了很大的区域,让成千上万的人知晓此事,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

当然,其他一些国家和地方,虽然也有类似的紧急广播系统,但名字各异,比如乔治亚州就叫做利未警报(Levi's call),在马来西亚则称为柳云警报( Nurin Alert),也都是用被害儿童的名字来命名的。

如何操作?

安珀警报是个挺好的主意,但在操作程序上却必须非常严谨。因为倘若小孩一不见了就发出警报,没过多一会才发现是乌龙,那整个城市就很容易陷入混乱;久而久之,成了“狼来了”,警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为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将这种警报的发布权握在警察手中。失踪儿童的家长需要先报警,由警察核实身份信息、确认真有小孩失踪后,方可由警方启动警报系统。这就对信息审核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沉着冷静、熟悉法律、经验丰富,才能确保系统不会被滥用,也不会在该用时不敢使用。显然,把这么大的决定权交给非专业人士是不合适的,无论是网络公司还是电信运营商,都没有这种能力。不久前,国内某地产中介煞有介事的表示,会让旗下所有门店员工都担任遗失儿童的保护者,虽然听起来挺好的,但实现起来恐怕漏洞百出吧。

关心则乱,记不清了?

然而,这种“先报警,后发警报”的模式,却也有个缺点:在飞来横祸面前,家长都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样,让其准确说出孩子的外貌和衣着特点,往往会前后不一致,甚至连孩子发色这样的基本消息都会弄错。

为此,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2011年,设计并推广了一款应用“儿童特征应用”(The FBI's Child ID App),鼓励有孩子的家长在平时就将信息输入该应用,比如孩子的照片、姓名(特别是小名)、身高、体型、发色、肤色、虹膜颜色、外貌特征、疤痕或胎记等等信息,做到未雨绸缪。万一哪天真的是孩子找不到了,这个应用就可以“一键上传”上述资料,警方在核实丢失的事情属实之后,就能将这些信息迅速分发到千万个警察手里,效率非常之高,也更利于失踪孩子的寻找。


严惩不贷

除了在找寻失踪儿童上作出努力,严厉惩治那些挂卖人口的罪犯,同样是减少拐骗儿童犯罪的重要因素。

1981年7月27日,亚当.沃尔什(Adam Walsh,1974-1981)和母亲一起去位于好莱坞的某商场购物。他后来和母亲走散,随即被一名男子拐走并残忍杀害。后来,这名凶手因为别的案子被捕,痛快的供认了他就是杀害沃尔什的凶手,才算是结束了这漫长而绝望的等待。

而他的父亲约翰.沃尔什,则从爱子的悲剧中看到了更多。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主持了《FBI十大通缉犯》,并在多个场合呼吁,修改米国的立法,对拐骗儿童者严惩不贷。2006年,《亚当.沃尔什儿童保护与安全法案》终于成为法律,加强了对此类犯罪的惩治力度:

对曾经犯有性犯罪,包括性侵儿童者,必须提取DNA并鉴定入库;此类罪犯,如果获得假释的话,必须佩戴电子脚镣,并通常会被禁止进入幼儿园、小学的校园;曾有过性侵儿童前科的人,出狱后相关信息也会被公开在网上,使其周围有小孩的邻居保持警惕;指导各州修改法律,对性侵儿童的罪犯加强惩罚力度,至少判刑25年以上。虽然重刑未必总能有效的吓阻宵小之徒,至少可以大幅度增加其犯罪成本,让一部分跃跃欲试者望而却步,也可以降低有前科者出狱后再次侵害他人的可能。

我国的呢?

前面介绍的,都是国外的做法。实际上,今年5月15日起,我国也有了类似安珀警报的设计,正在有序铺开。

这个程序叫做“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由各地公安机关掌握使用。一旦接到儿童失踪的报警后,公安机关会判别信息的真实性,确认之后启动消息发布程序。据公安部官网介绍,这个发布相当智能:以儿童失踪的地点为中心,以失踪后的时间乘以车速为半径,画一个大致的圆形;然后通过手机基站定位、微博客户端和微信GPS定位等手段确定位置,对在范围内的所有手机进行发送信息。因为这个范围内的手机用户,也是最可能看到走失、被拐儿童的,可以有的放矢,让群众的参与更有效率。


结语

实际上,没有一种技术是万能的,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儿童走失、被拐问题。保护儿童,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安全教育,需要警方打击犯罪,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因为,保护孩子,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未来。


  • 发表于 2016-05-27 00:00
  • 阅读 ( 74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