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哪些“风光一时”的药物,后来成了毒药?

医学的不断发展,带给人类的自然是更多的惊喜——很多在以前被宣告为“绝症”、“无可救药”的疾病,都能在后来被医学家所攻克。不过,作为一种时常带着探索性质的科学,医学的发展也免不了会有失败的时候。很多失败事件可能仅仅会让人感到一丝惋惜,但有些失败(例如研发出的新药)所带来的后果却会是灾难性的。今天的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曾经被视作“新星”的毒药。

攻克顽疾路上的权宜之计

作为一种听起来不甚光彩的疾病,梅毒不仅仅随着人类活动而遍布全球,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少名人(如贝多芬、莫泊桑、梵·高)也因为自身的不检点,而成为了它的受害者。当然,尽管梅毒的流行持续了几个世纪,但人们对这种能够严重摧残患者的疾病却知之甚少,自然也缺乏应对它的手段。

有趣的是,传统中医经常因为“以毒攻毒”的思想,在西方也的确受到了重视:在15-19世纪,欧洲对于梅毒的主要治疗方法,正是毒性巨大的汞制剂。从历史的角度看,汞制剂的确是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因为很多患者在接受汞制剂治疗的过程中死亡,而他们原本的梅毒病情并不一定达到致命的地步。因此,研发一种对梅毒行之有效的疗法,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不过,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攻克梅毒的希望。当时德国的化学研究处于世界前列,自然有很多优秀的化学家在德国从事药物研发的工作,而在针对染料的药物研发热潮(人类的首个抗生素类药物——磺胺衍生物正是从染料中发现的)之中,年轻的德国化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开始了对抗锥虫(一种人体寄生虫,能够引起很多危及生命的疾病)药物的研究,但却始终没有进展。

经过经年累月的研究,埃尔利希终于获得了一种能够杀灭锥虫的染料衍生物,但不幸的是,这种物质有着巨大的毒性,在动物实验中能够有效杀灭锥虫,却也令小鼠死亡。就在埃尔利希的研究陷入困境之时,他从一本化学杂志上找到了灵感——一种含有砷的染料,能在小鼠体内有效对抗锥虫,但能够损伤视神经,导致失明。埃尔利希凭借着一个化学家的直觉,决定对这种染料的化学结构“动手术”。

彼时埃尔利希的研究重心,已经由锥虫转向了苍白螺旋体(梅毒的病原体),这可能是因为相较锥虫病,梅毒在欧洲更为常见。在合成了无数种结构相关的化合物后,埃尔利希发现,研究代号为“606”的染料,能够在治疗梅毒的同时不至于发生致命的不良反应。很快,在经过人体临床试验后,“606”以胂凡纳明(Arsphenamine)的名字上市,成为了第一个治疗梅毒的药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人们还沉浸在发现梅毒药物的欣喜之中,胂凡纳明的副作用却很少有人注意。根据当时的文献报道,胂凡纳明可以引发包括皮疹、肝损害在内的一系列严重副作用,甚至有患者因为治疗而丧命,以至于一些医生开始在德国掀起“抵制606”的运动。如今再来回顾这些资料,胂凡纳明的严重不良反应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胂凡纳明本质上是一种有机砷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代谢,难免会产生游离的砷。随着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人们再也找不到应用胂凡纳明的合理理由了,这一传奇药物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昔日明星,今朝噩梦

19世纪末X射线的发明,无疑是医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正是有了X射线和随后的X射线照相法,医生们才能够在不对人体构成损伤的情况下,清楚地了解人体结构的状态,从而做到有效地诊断疾病。换言之,X射线直接推动了整个20世纪医学的发展。

不过,X射线也远非十全十美,其中最为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由于血液、血管等组织能够完全透过X射线,不能在最终的照片上显示出来,所以医生们根本无法借助X射线照相来观察这些组织。因此,一种称为“对比剂”的药物就应运而生——对比剂在进入血管或组织之后,可以使这些组织在X射线照相下和其他组织形成“对比”(相较其他组织“更亮”或是“更暗”),从而令医生可以观察到这些组织的形态、状况和位置。

在20世纪中期,无数优异的对比剂不断地被应用于临床,获得了医生的一致好评。而在这中间最为耀眼的,莫过于一种来自于天然矿物的对比剂二氧化钍(ThO2)。和其他以碘为基础的对比剂不同的是,二氧化钍的短期副作用轻微,不会引发过敏反应(碘对比剂的过敏反应有时会致命),以二氧化钍为对比剂的X射线图像质量还十分出众。这样一来,二氧化钍成为了医学界的“宠儿”,无数医生开始用二氧化钍来完成影像诊断,毕竟,它是几乎“无副作用”的。

但是,这样的欣喜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放射科学的进展,科学家们在二氧化钍身上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二氧化钍具有放射性!原来,钍本身和其他放射性元素一样,会衰变成更为稳定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钍会释放α射线(关于射线和辐射,详见《生活中,电离辐射无处不在?》)。鉴于二氧化钍的半衰期达到了惊人的22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接受过一次二氧化钍辅助X射线成像的患者,可能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辐射。

根据目前的医学研究,使用过二氧化钍的患者,患肝癌、胆管癌和肝血管肉瘤的可能性都将大幅升高,而这三种癌症无一不是极其凶险致命的。虽然二氧化钍制剂早已经被撤出市场,但它的余毒可能今天还会存留。

  • 发表于 2016-07-30 00:00
  • 阅读 ( 78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