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倭寇之乱到底有多严重,产生倭患的最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一提起明朝中期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起倭寇之乱,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沿海,成为了明朝尾大不掉的边患之一。沿海的总督将领们,从最开始的朱纨再到后来的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无不为剿灭倭寇而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明朝政府不明白,真正导致倭乱的,不是那一小撮日本的浪人,而是因海禁政策而受害的千千万万的沿海居民,只要取消海禁,倭乱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集结中的大量倭寇大军 (红衣服的似乎拿着火绳枪)

▲倭寇将领 带甲执旗的倭寇

一、嘉靖年间的倭寇都是些什么人?

在以前的历史宣传中,总是把明朝中期的倭乱宣传成日本对于明朝的侵略战争,明朝在进行的是一场反侵略斗争。这种说法虽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明朝中期倭乱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成员,根本就不是日本人。

至于倭寇的成分,古人早已是记载的清清楚楚,比如《明史·日本传》里就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而明朝抗倭专业书籍《筹海图编》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头目,这些头目全都是明朝人。现代学者陈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更是汇集了数十种史料和地方志,对倭寇的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而在本书中,倭寇的头目依然主要是明朝人。可见,倭寇的主要成分是明朝人已是各代学者的共识,明朝中期的倭寇主要是日本人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倭寇从海上来,登陆、逃跑全仗着海船

▲倭寇船的装载量,一般在20~60人不等

既然倭寇中的成分多为明朝人,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将领还是习惯将其称为倭寇呢?难道明朝的官员和将领们眼睛都瞎了,连明朝人日本人都分不清?

笔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混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明中期的倭寇中确有一批真倭,这些出自日本的浪人骁勇善战,刀法诡异,给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倭寇头目王直等明朝海盗故意扮作日本人的样子,让官军无法分辨,以求以假乱真,掩护自己的走私行径。虽然王直等人落草为寇,但是他们的家人大都还在大陆上,如果被官军认出细细排查,家人很可能会被连累,因此,为了掩护家人和自身,王直等人不得不屈尊剃发易服,扮作日本人。三是明朝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因为斩杀一个真倭所得的赏钱远远大于斩杀一个中国海盗,所以当时:“官兵利于斩倭而得重赏,明知中国人,而称倭夷。”

所以,将当时主要为明朝人的海盗队伍称为倭寇,纯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混淆。

▲正在登陆的倭寇战船

▲倭寇抢劫的画面

二、嘉靖年间的倭寇为何这么厉害

虽然中国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也闹过倭寇,但是其规模和广度都远远不能和嘉靖倭乱相比,之所以嘉靖年间的倭乱闹得如此厉害,就在于其参与者多为中国人,并得到了部分沿海居民的支持。

为什么主要原因不是日本人?很简单,因为元朝和明朝初年的倭寇都是地地道道的真倭,远不如嘉靖倭乱那样鱼龙混杂,但是这些所谓的真倭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大的混乱,就被朝廷剿灭了。可见,完全由真倭组成的倭寇作恶能力十分有限。从逻辑上讲,也很好理解,虽然真倭多为半职业化的日本浪人,拥有比明朝海盗更高的军事素养,但是他们完全不熟悉明朝的地形和军备情况,一上岸基本上就是瞎猫碰死耗子,再加上中文不熟练,老百姓也不支持他们,基本上不迷路就不错了,哪有能力搞什么大规模军事活动。但是一旦战斗力强悍的少量真倭被熟悉明朝情况的当地海盗所带领,破坏力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避难的民众,其中有个僧人

▲避难的民众,其中有个僧人

相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日本浪人,明朝海盗多自小生长在江浙沿海,对于沿海的地形地貌可谓是相当的了解,有了他们带路配合,真倭们就不会遭遇迷路的窘境,而可以精准迅速的进行抢掠。而另一方面,明朝海盗因为其明朝身份完全可以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从当地搜集官军的情报和动向,这样一来,倭寇联军就可以对官军的行动了如指掌,总能占得先机,克敌制胜。在明朝海盗紧紧把握住战略和情报的前提下,真倭们得以在一场场具体的战斗中发挥他们出色的战斗素质,给予官军以重创。

嘉靖年间的倭乱,之所以如此之大,皆是日本浪人与明朝海盗勾结的结果,而其核心在于明朝海盗,只要管住了明朝方面的头目和参与者,那些人生地不熟的真倭就成了瞎了眼的老虎,只能毫无目的在沿海乱窜,然后被官军各个击破。所以,解决倭乱的核心从来不在于怎么解决日本人,而在于如何管好明朝方面的参与者,让他们不再铤而走险参与非法的抢掠行动。而要完成这一点,就不得不动摇明朝实行几百年的祖制——海禁。

▲明军出征抗倭寇 随后的文武官员

▲明军出征抗倭寇 明军阵势中的蝎旗手 钩镰兵和八卦旗

三、隆庆开关与倭乱的根治

其实,当时沿海居民之所以乐于落草为寇,与日本人勾结,并非是由于他们秉性奸猾,而是实在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断了他们的生路,让他们无法养家糊口。就以倭乱最为严重的浙江为例,浙江是个什么情况,俗话说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

明初朱元璋因为其对沿海居民支持张士诚的愤恨,再加上其偏向农业的治国理念,朱元璋不仅给江浙两省施以重税,而且还厉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这让素来以外贸商业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贫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贸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开始铤而走险出海走私。其中胆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样,成为称霸一方的大海盗。

▲明军出征抗倭寇 明军前部剑盾手和长矛手

▲明军出征抗倭寇 明军士兵的装备头巾 + 紫花布甲

沿海居民落草为寇是为了谋生,而想让他们谋生就必须开放海禁。这一点,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清楚认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当时对倭寇素有研究的学者唐枢就写信给胡宗宪:“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盗。”

另一个学者谢杰则说的更为明了透彻:“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漳、宁绍人主之也;寇与商同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谢杰明白的指出,所谓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江浙沿海的商人,如果海禁较松他们就是商人,如果海禁过严就转为倭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明朝已经过时的海禁政策。

虽然有如此多的有识之士为明朝政府献言献计,但是明朝依然丧失了开放海禁的最好时机,当时大海盗王直主动向政府示好,提出了“开港通市”的建议,王直主张明朝废除海禁,使海上私人贸易合法化,这样,沿海的商人们因为有了合法渠道而不必落草为寇,朝廷也能靠收取关税而增加收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遵守祖制的惯性,朝廷依然命令胡宗宪将其斩首示众,王直的死不但没有平息倭患,反而让倭乱更加猖獗,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朝廷的背信弃义,再也不会有海盗会轻信朝廷了,这无疑使朝廷剿灭倭寇的行动更为艰难。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

最后,经过了长达8年的拉锯战后,明朝终于决定开放福建月港作为试点地区进行通商。由于有了合法的通商渠道,倭乱很快就平息了,那些没有了明朝人支持的真倭也很快被俞大猷、戚继光等人迅速剿灭。倭乱平息的核心原因,并不是戚继光将军的英勇善战,而是朝廷顺应时势的开关政策,既然能够合法的赚钱谋生,又有谁会去做犯法的事,落得千古骂名呢?宜疏不宜堵,永远是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

【团长说历史专栏 第九期】 每周四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埃尔文

  • 发表于 2017-12-07 00:00
  • 阅读 ( 79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