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靠骑射打败明军火器竟是政治谣言?

清朝自建立以来,就喜欢推崇炫耀自己的骑射功夫。比如乾隆皇帝曾特意提及“骑射”是满洲八旗的根本。于是,一直以来,在民间,特别是在网络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装备大量火枪火炮的明军居然连使用弓箭的满洲八旗都打不过!可如果笔者说,满清统治者鼓吹骑射,其实一开始是为了故意掩盖自己立国时同样拥有大量火炮火枪的事实,结果时间久了忽悠的自己都信了。大家会不会觉得意外呢?

在这里,笔者就以崇祯四年发生在大凌河城外的一次野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崇祯四年(1631年),为了谋求恢复辽东,朝廷决定在辽西修筑大凌河城,朝廷希望将关宁防线继续向东推进。清军方面为了阻止明军修筑成功,决定出兵攻打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并谋图将负责修城的祖大寿所部精锐一网打尽。

▲故宫藏红夷大炮

崇祯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军西行,并召附庸蒙古各部一同出兵,特别还携带了最新铸造的8门红夷大炮,另有80门大将军炮、80门小将军炮由佟养性指挥。清军于八月初六到达大凌河城郊。明朝得到前线汇报,“昨闻东兵六万,谋分三股来侵。”清军到达大凌河城后并未强攻,而是利用优势兵力在明军火炮射程之外掘壕沟围城,“掘壕筑墙以围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皇太极确定了清军作战方案为经典的“围城打援”。城内的祖大寿仅有一万四千名马步兵,在尝试了几次突围未果之后,只能固守待援。

明军为了援救祖大寿,前后共发四拨援军。其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援军与皇太极的主力决战是明清战争中非常典型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被明方史料称为长山之战。

九月二十四日,明军第四次援救大凌河,明军以监军张春,山海总兵宋伟,团练总兵吴襄率马步军从锦州出发。其中总兵宋伟有从山海关城带来车炮营5000为主力,总兵吴襄则携带了锦州两降夷营约3000蒙古夷丁骑兵和自己的家丁500为主力,明军另有从前屯、中前所等地调来的马步兵。两位总兵所携明军总兵力不足两万。

二十五日,明军渡小凌河。先行渡河的明军挖壕沟环列车盾,布置火炮列阵。为了抵御骑兵冲击,明军所挖壕沟广十尺、深十尺。如此坚固的防守令八旗军不敢攻击渡河的明军。

二十六日,明军大部渡过小凌河。皇太极率军对峙。见明军阵营严整,防守坚固,皇太极心怯并不敢于攻击。但是皇太极料定明军必会主动进击,因此决定“欲俟彼军起行,乘隙击之”。换句话说,摆好阵势的明军,清军并不敢主动攻击,而是希望引诱明军前进,乘机攻击。

二十七日,明军耐不住性子,鲁莽前进到距离大凌河城十五里的长山。宋伟和吴襄两营分头列阵互为犄角,但明军尚未有充足时间建立好完整阵势。皇太极见机会出现,立即举兵攻击。

当时,清军经常使用的盾车行动缓慢,尚未到达战场。皇太极担心战机消失,所以没等盾车赶到场,亲率八旗两翼约2万骑兵直冲明军大营。宋伟指挥明军沉着应战,“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击震天地。”明军火力起到明显效果,清军左翼兵被火力打击,竟然未能攻击到宋伟营前。

▲《满洲实录》清晰的描绘了清军盾车形象

可惜,八旗右翼在佟养性汉军火炮特别是红夷重炮的支援下,与攻击宋伟所部失败的八旗左翼骑兵,合攻吴襄营地。于是吴襄不敌,率关宁军主力两降夷营逃走。皇太极率军追击一阵,又折回组织兵力重新攻击宋伟车营。

因为以骑兵为主的吴襄意外迅速溃败,导致车营步军为主的宋伟和监军张春变成了孤军奋战。缺乏骑兵保护侧翼,清军可以从容包围明军车营。并且皇太极命令佟养性指挥汉军,从宋伟营东侧使用火炮轰击。宋伟手中没有骑兵,无法攻击清军火炮阵地,不得不纵火使用火攻,希望能够阻止八旗接近自己阵营。然而明军运气不佳,“时有黑云起,且风向我军,明兵趁风纵火,火燃甚识,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西,火灭,明军反被火燎。”

在清军左右两翼合围宋伟营时,清军战车(盾车)抵达战场。皇太极“命列行营兵车于前,护军、蒙古兵及厮卒列於後。於是,营兵推战车近敌”、“携战车盾,以盾前进发炮”。清军在盾车遮蔽下,抵近明军阵营,并用车载火炮压制明军火力,蒙古和八旗兵则在车盾保护下从容在后射箭。于是明军“不敌我射战”最终撑不住溃败。

长山战后,清军统计共缴获明军3门红夷、7门大将军炮、三等将军炮600位,无名炮1万位。此战援救失败后,辽东明军兵力不足,无力对大凌河城实施救援,祖大寿最终不得不率部投降,清军获得了大凌河之战的全面胜利。

从长山一战可以看出,明清军双方均使用了大量火器作战,清军甚至调动了红夷重炮用于打击明军。相对于意外溃败的吴襄骑兵,宋伟的车营还是打得可圈可点,在清军祭出很有针对性的盾车战术前并不落于下风。但在吴襄溃败之后,宋伟车营已经注定落败。清军则展示了良好的战术素养,左翼四旗攻击未果的情况下能够顺势配合右翼合攻吴襄,致使吴襄措手不及迅速溃败。

▲大将军火炮

此战中,汉军火炮对清军八旗骑兵的支援作用巨大。清军使用的红夷火炮为天聪四年到五年利用从遵永等地掠来的工匠所制。炮重约1800至3000公斤,弹重约8~16斤,相当于当时西方标准的12~24磅炮。大凌河之战,清军则携带了这样的8门红夷重炮和80门大将军炮(一种明制短身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兵火力已属世界一流水准。即使是被西方推崇备至的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战役中率军18000人与华伦斯坦作战,也仅配备了26门野战炮(12磅)和40门为了野战机动而改进的轻量化团属炮(6磅)。与之相比,清军火力并不差。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军形象

因此,清军击败明军火枪火炮的关键,其实根本不是所谓“骑射”,而不是不亚于同时期欧洲军队的强大火炮部队!而这,也是历代满清统治者所刻意想掩盖的历史真相。

参考资料:

1.《满文老档》

2.《八旗值月档》

3.《崇祯长编》

4.《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5.《清史稿》

6.《明史》

7.《满洲实录》

8.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

9.《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

10.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发表于 2017-12-02 00:00
  • 阅读 ( 73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