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诺贝尔奖前,他差点死在异国监狱里

医路诺贝尔系列:挖掘历届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的经历,为大家展示1901年至今医学界绚丽多姿、波澜起伏的科学画卷,见证现代医学每一次改变人类历史的进步。

192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夏尔?尼科勒(CharlesNicolle)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1909年夏天,他发现并证明了斑疹伤寒的传播途径,不仅对传染病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还挽救了无数生命。尼科勒的人生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天之骄子型,他的事业曾经饱受挫折,还差点在英年因斑疹伤寒死在异国他乡的监狱里。

夏尔?尼科勒(Wikipedia)

运气不佳的年轻人

1866年9月21日,尼科勒出生在法国的鲁昂市。他从小便产生了对古典文学、历史和艺术、的兴趣,并曾经打算将它们作为一生职业的追求。然而,这些兴趣最终屈从于来自父亲的厚望。尼科勒的爸爸是当地医院的一个医生,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医生、医学家。

虽然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的职业方向,但是尼科勒依然在学业上表现出色。19岁那年,尼科勒考上了鲁昂医学院,三年的学习后,他前往巴黎最顶尖的巴斯德研究所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并于27岁那年获得了医学学位。

完成学业之后,尼科勒依着父亲的心愿回到家乡,并在母校医学院担任医师和药剂师。他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令人艳羡,然而,尼科勒在这里工作的八年,或许是他人生以来最艰苦的八年。他在巴黎学习到的关于细菌的现代知识并不被守旧的同事和上级所承认,人们都将他当作异类排挤,因此他不仅交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得不到任何重视、升职无望;一场意外事故让他丧失了部分听力,因此他不能再准确地使用听诊器。科研、临床两个方向的道路都被牢牢堵死了。

位于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现貌(网络图)

一个冒险的决定

科研和临床的双重打击,让尼科勒备受煎熬,但他还是咬着牙关在这个看不到希望的职位上苦苦熬了八年。他之所以这样熬着,主要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随他一起回到鲁昂定居的妻子和两个相继出生的孩子。

27岁到35岁,一个科学家最珍贵、最有生产力的岁月弹指一挥间。或许对于旁人来说,尼科勒已经足够幸福幸运,但他却深深感到了青春和壮志白白荒废的无力感。这就是为什么在接近中年、已经拖家带口的这个岁数,他开始像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开始试着寻觅新的机遇。

1901年,巴斯德研究所的突尼斯分所腾出了一个主管的职位。这是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它虽然隶属最优秀的巴斯德研究所,但是位处混乱、疾病肆虐的北非,很少有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愿意到这里就职。

当然,即使是这么尴尬的职位,尼科勒也没有什么挑挑拣拣的底气。事实上,毫无名气的尼科勒并不是这个空缺职位的第一人选,当时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的负责人看中的人是尼科勒的哥哥莫里斯。莫里斯比尼科勒大四岁,同样子承父业走上了医学道路,是一个精通医学实验的科学家。不过,莫里斯并不愿意背井离乡跑到贫穷的北非去,于是尼科勒“捡漏”成功、最终被录用了。

1902年,36岁的尼科勒收拾好行装,带着结婚7年的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孩子奔赴突尼斯。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决定。北非是研究传染病的好去处:肺结核、猩红热、斑疹伤寒、利什曼病、疟疾……应有尽有,因此,也极其危险。尼科勒抛弃一切、穿过地中海踏上这片陌生的大洲时,他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但他不仅只有迷茫,他还有一股毫无理由的、近乎天真的乐观冲劲。

突尼斯的位置(Google Map)

与死神擦肩而过

来到突尼斯,尼科勒的主要任务当然是研究传染病,而流行性斑疹伤寒便是他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斑疹伤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而且来势迅猛,病人会在很快出现畏寒、发热、口吃和全身疼痛的症状,第五六天时,身体会出现斑点状的皮疹,很多人因毒血症休克而死,死亡率有时候可以高达40%。

斑疹伤寒病人身上的皮疹(Wikipedia)

在19世纪末中后期,流行性斑疹伤寒就已经是著名的病魔。与一般的传染病不同,它主要发生在寒冷的冬季,而且受害的,往往是士兵或囚犯,因此也曾经被称为“战争伤寒”和“监狱伤寒”。同时它也常爆发于饥荒、自然灾害后。总而言之,流行性斑疹伤寒一直与贫困和肮脏形影不离。

当时的人几乎对流行性斑疹伤寒一无所知,既不知道病原体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是怎么传播的。在尼科勒抵达突尼斯的时候,它正在人满为患的收容所和帐篷村内流行,病情甚至蔓延到了大部分卫生系统里的医护人员。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医生都感染了斑疹伤寒,全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此丧生。

1903年初,刚刚抵达突尼斯没多久,尼科勒便差点也死在病魔手中:一天晚上,他原本计划要去监狱调查那里发生的疫情,但由于有别的事务耽误,他最终没有去。他另外两个去了并在监狱过夜的同事不久后都因感染斑疹伤寒而逝世。

20世纪初,简陋工作环境下的尼科勒(Wikimedia)

在人间地狱寻找答案

病魔和死神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度,尼科勒完全可以离开这个人间地狱返回安全的法国,但他没有走,而是留下继续研究,一留就是一辈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可怕的疾病,尼科勒经常蹲守在一家本地医院的入口和等待室。这是一家专门服务穷人的廉价医院,门口常常堆积着那些还没进门便倒下的伤寒病人的尸体。

尼科勒观察到,伤寒患者在进入候诊区时,还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但一旦他们清洁沐浴并换上医院的病号服后,他们就失去了传染性。他们可以进入那些非传染病的普通病房,而不给他人带来危险。另外,尼科勒也调查到,那些负责帮助病人更换服装的人也有被传染的风险。于是,尼科勒意识到,病人的衣服上,可能就存在着病原体的载体。最终,他锁定了最大的嫌疑者:穷人衣服上的虱子。

放大的虱子(Wikipedia)

揪出罪魁祸首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利用猕猴进行了实验。首先通过注射病人血液的方法,令一只猕猴成为“伤寒猕猴”,之后,尼科勒找来了29只虱子,让它们叮咬这只病猕猴,然后再将虱子投放到别的健康猕猴身上。最终,所有猕猴都开始生病了。仅仅是如此简单的实验,却解开了当时最可怕的谜团之一。

之后他多次重复实验,试图排除所有干扰因素,最终证明了虱子就是斑疹伤寒的携带者和媒介。1909年9月,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了法国科学院,很快就引起了轰动。

尼科勒担任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主任直至逝世(Alchetron)

1928年,尼科勒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对付斑疹伤寒没有任何疫苗,唯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保持卫生、杜绝虱子以切断传播途径。在尼科勒做出重大发现之前,斑疹伤寒每年杀死几百万人,而尼科勒之后,斑疹伤寒的发病率呈现出断崖式的暴跌,如今只是一种罕见的疾病。1936年2月28日,70岁的尼科勒在这个自己奉献了后半辈子的异国他乡逝世。

美国微生物学家汉斯?金瑟(HansZinsser)在扉页中,将自己的经典著作《老鼠、虱子和历史》深情地献给了尼科勒,并在自己的自传里,不留余力地赞美自己的这位好友:“尼科勒没有依靠临时的、疯狂的灵感,而是在每一个实验前都制定充分而成熟的计划。他做的实验并不多,但每一个,都是长期智力孵化的结果,所有的变量都被考虑上、所有的结果都被谨慎地思量。他是最踏实的成功者、科学家。”尼科勒最大的贡献不仅有斑疹伤寒,还有他缜密的科研作风,深远地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

人物小档案:

夏尔·尼科勒CharlesNicoll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8 was awarded to Charles Nicolle "for his work on typhus".

192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理由:对斑疹伤寒的研究工作。

  • 发表于 2017-11-29 00:00
  • 阅读 ( 78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