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小学课本误导了吗?“惊弓之鸟”的故事只是无稽之谈

咱们中国话里的成语,常用的就有一两千,总数至少上万。这些成语里面包含的学问可以说方方面面,比如说斗转星移,就包含了天文学的知识,沧海桑田,就包含了地理学的知识。成语里面,关于冷兵器的更是不在少数,这里面,有不少值得说的趣事。

化干戈为玉帛:上古的戈也有黑科技

首先,就不得不提一提这个干戈。在很多成语里,干戈代表着战争,比如“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化战争为和平;“大动干戈”,形容两边打起来了,或者大张旗鼓的做事。

▲刃口依然锋利的战国青铜戈

这些成语都有个特点,就是起源较早。夏朝的事咱们搞不清,至少商周时期的战争,都是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的战争形态,当时的步兵所用的武器,主要就是干戈。

▲持干戈的商朝士兵形象

干的原意是树的枝干,在甲骨文里,干的造型就像个树枝。不过这里的干,指的是盾牌。上古盾牌多为木制,但是都会加上一些青铜部件作为加固。还有个成语,国之干城,就是形容军队官兵可靠,像盾牌和城池一样保卫着国家。

▲西周时期的盾牌上的青铜部件

戈,是和干在一起使用的,也是上古时期最普遍的杀伤性武器。因此,很多带戈字边儿的字,都和杀伐有管,比如“伐”、“战”、“戳”之类。另外,“我”这个字也和“戈”有关,可能在上古时期的人看来,手里拿着戈的军队就是咱们自己人吧。

▲商代青铜器上的某个字,造型是拿着戈的人

不过,很多人都戈都有误解,,认为戈是一种长兵器。实际上,步战用的戈非常短。按照战国典籍《考工记》的记载,标准戈柄的长度为六尺六寸,当时一尺只有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当时的戈总长大约只有一米五。

▲戈头的构造

而且,这个数据已经是战国时代了,根据出土的实物判断,商朝的戈普遍不到一米长,周代的戈普遍也只有一米二上下。这也就能理解为啥这玩意配合盾牌使用。单手操作一个以钩、啄为杀伤方式的长兵器显然有些困难,但是如果是短兵器,那么就好说了。

▲商朝军队形象

对于上古时代的中国而言,戈是性价比很高的兵器,相比较而言,刀剑虽然也能配合盾牌,但是青铜刀剑的长度一般只有半米左右,一寸长一寸强。而且上古时代的青铜是非常昂贵的,一把青铜剑重达七八百克,而戈头只重两百多克,能节省不少资源。

▲商朝青铜戈

不过,上古的戈也有个黑科技:积竹木柲,也就是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柄。这种有弹性的硬度的柄增强了戈作为短柄单手武器的格挡性能。类似的工艺在后来的历史中依然有所运用,这类工艺的出现,为后世长柄大刀的出现铺开了道路。

▲商代的青铜戈柄就饿可以看到积竹木柲工艺了

春秋战国以来,战场上的武器和兵种多了起来,戈慢慢被边缘化。所以指代战争的武器也就多了,什么“刀光剑影”、“剑拔弩张”,发展到最后就是“枪林弹雨”,热兵器出现了。近代的战场全是热兵器,所以都用硝烟、火之类的指代战争,比如“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炮火连天”。

▲枪林弹雨最直观的一张图。早期火绳枪没法上刺刀,火枪手、炮兵得有长矛兵等冷兵器部队负责保护,“枪林弹雨”里的枪,原本指的是长矛,而非热兵器枪。

除此之外,还有些成语其实包含了特定的典故。这其中也有很多和冷兵器相关,而且如果对相关冷兵器知识缺乏了解,理解上可能还会出现偏差。

丢盔弃甲、解甲归田只应铠甲不能私藏

比如说丢盔弃甲,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和梁惠王打的一个比方:说是两个胆小的士兵在战场上逃跑,丢了铠甲拖着兵器,然后一个逃了五十步,一个逃了一百步,那个逃了五十步的就嘲笑那个逃一百步的。由此还产生了另一个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逃兵丢铠甲,的确是古代常见的情况。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逃跑肯定是为了活命,铠甲不正好是保命的玩意儿吗?丢了铠甲,岂不更容易被追杀么?其实,这里面有两个考虑。

第一,古代的铠甲大多比较重,二三十斤一套的都不算轻的,逃命要想逃得快,不脱铠甲还真不容易。

▲秦代铠甲(冥器)

第二,铠甲在古代是管制品,即使在武器管理上最宽松的明代,铠甲也是严禁民间持有的。逃兵逃走了肯定就隐姓埋名当黑户了,藏个铠甲罪加一等不说,还容易暴露。

所以咱们还有个成语:解甲归田,指战士退伍还家。因为在古代,不管是战士还是将军,家里都是不能私藏铠甲的,退伍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缴自己的铠甲。

小学课本“惊弓之鸟”的故事只是理解偏差

还有个关于兵器的成语故事因为非常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生动有趣,还被小学课本收录,那就是惊弓之鸟。不过,很明显小学课本里对故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误导了不知道多少名小学生。

▲小学课本里的惊弓之鸟课文

按照课本里的说法,更羸开弓不放箭,还放弦了,这就是典型的空放啊。禁止空放,是一个弓箭手最基本的常识和素质。因为空放对弓的伤害极大。弓释放的能量足以杀敌破甲,没有箭将这些能量带走,那么这个能量全部作用到弓自身,轻则影响弓的使用寿命,重则当场翻弓断弦甚至伤及人员。

▲大部分室内射箭场所都会把“禁止空放”四个字弄在最显眼的位置,毕竟安全第一

那么,古籍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呢?其实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而且原文里并没有说更羸没有搭箭:

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原文里的虚发,被理解为空放,很显然是不对的。咱们的成语很多也带“虚发”两个字:箭无虚发,弹无虚发,例无虚发。

这仨成语当中,历史最早的显然是箭无虚发,出自《晋书》,形容一个叫朱伺的将军善于用弩,每一箭都能射中目标。假设虚发是不搭箭的意思,那么这个成语就成了悖论,箭没有不搭箭的,这不搞笑吗?

咱们汉语里的“发”,有射出的意思,没射出东西怎么能叫“发”呢?虚发,指的是没有射中目标。故事里的更羸不是将弓空放,而是在故意不射中的情况下,依然“射落”了大雁。

成语里包含的冷兵器信息当然远不止这么多,不过限于篇幅,就跟大家谈到这里。如果大家有觉得有趣的成语,也可以在下方回复中和小编一起探讨。

注:本文作者那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发表于 2017-11-23 00:00
  • 阅读 ( 89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