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爆发元年到来,手里的饭碗该看好啦!

2017年,被称为服务机器人爆发元年。

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预计,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2012年至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达28%;今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32亿美元,2012年至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7%。

2019年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人民币。全球工业机器人2016年~2019年的市场容量是140万台,而在服务机器人上的容量是4000多万台。

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领域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而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同样热情不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2016年,机器人融资案例数达到了70起。而到了2017年7月,全球机器人/自动化行业融资获得巨大增长,总额约为15亿美元。

多个行业被“入侵”,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试想一下,当你走进一家公司发现前台接待你的不再是美女,而且是一个帅气的机器人,它拥有的人工智能让它轻松的跟你打招呼、问你有什么事、帮你通知被访人员、甚至直接带你去会议室……

这不是出现在电影里的情节,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并且将要普及的现象。促使机器人雇员普及开来的,除了日益进步的人工智能科技,还有很多我们自身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得更加开放和向往自由,特别是越来越多新生代员工开始进入职场,各种多样性的问题就随之而来,突出表现在员工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大。

比如爱招聘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求职调查报告》中指出,与2016年同期比较,2017年员工离职率上升了3%,整体为14.5%。也就是说,一家互联网公司,半年内主动或被动离职的人数就占了公司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这些数据仅仅只是整个复杂社会的一个缩影,但也说明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员工流动性增大将会日趋严重。企业要稳定运营,需要节约人力成本,方便管理,而不断流失的员工将与这个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为了解决这种现状,除了拿出更优渥的薪水留住员工,企业也开始有了其他的选择,既然人性的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将导致无法预估的后果,那么如果用机器人来代替这部分员工,将能做到稳定,易管理,甚至零薪酬(除了购买机器人的花销)。

相信大家都看过关于富士康流水线几万员工被机器人取代、亚马逊仓库大批量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力的新闻,但是跟这些机器人不同的是,拥有了更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雇员能够在办公室等场景成为“白领”,而不是只干些体力活。

思岚科技介绍,机器人雇员的优势十分显而易见,花钱少、效率高、稳定可靠、专业素质过硬,可以替代部分人力工作:如客户接待、讲解咨询、导航带路、、处理收发快递、管理员工考勤等工作。除了在企业前台,机器人雇员还能在4S点给客户介绍车型,带到展厅看车;在大型购物中心介绍楼层和商品信息,导航领路;在酒店介绍房型,接受预定并带领客人乘坐电梯到下榻的房间……

未来的某一天,不管你是在公司、4S店、酒店、购物中心,还是机场、博物馆、银行等地方工作,当你的同事变成机器人,请不要惊讶,这是大势所趋,因为你的上级不用再担心它会不满意薪酬,不满意环境而选择跳槽了。

机器人会抢走哪些人的“饭碗”

自机器人这一概念在科幻小说里首次出现后,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恐惧就随之产生。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的顾虑也调转了方向。过去,人们害怕机器人起兵倒戈,威胁人身安全。而现如今,人们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抢走。

根据海外媒体的分析报告,只求手熟、与外界较少接触、具有大量重复性劳动的工作被列入了“高危行业”,其中包括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保险业务员等。令人意外的是,要求较高的会计职业也位于榜单前列。但细究来说,会计工作的本质即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内部存在着严格逻辑,交给万无一失的机器人确实是不二之选。而摄影师作为一份依赖主观审美的工作竟也被判定为有超过50%的可能性被机器人取代。在专家看来,图像审美与其他艺术行为不同,具有被量化,数据化的特性。

机器人看似无所不能,但终究没有人情练达的本事。“需要社交能力、同情心、创意和审美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分析指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是人类在与机器人进行比拼时最后一道无法冲破的防线。

除了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可以安心外,律师,法官等也不必太过紧张。心理医生、教师、酒店管理者则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性。

就像不理解“诗为何物”的机器人依然可以写出不错的诗句来,机器人理论上确实存在处理人类情绪的功能,然而有些时候,急于处理问题恰恰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与之相反,心理医生却可以帮助病人跳出思维怪圈,让问题本身变得无关紧要。教师亦然,机器人教得了加减乘除却不会让学生融会贯通,即使能手把手帮助学生完成赏心悦目的画作,却也教不了如何赏析一幅作品。

智能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机器人无限的可能性,虽然具有优越的行动能力,但在决定性的感知力、认知力和决策力上,机器人还需倚仗人类。未来,如何让机器人在有限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力量帮助人类,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由科猫平台编创,内容整理自中国机器人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发表于 2017-11-21 00:00
  • 阅读 ( 71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