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的巅峰对决

在物理学上,有一场争论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这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久、思想交锋最激烈的一场争论,几乎把所有大牌人物,诸如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惠勒等都卷了进去。连“一贯正确”的爱因斯坦,这一次都落了下风。

争论所涉及的问题自然非同小可。小而言之,可以动摇科学的根基,大而言之,影响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这是一场关于“实在”的争论。要而言之,就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实在”。

哲学上的“实在”之争

“如何看待实在”这话哲学味有点重,换句话表达,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世界”或“如何看待事物”。

你或许会说,这有什么好问的?唯物主义不是说,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吗?

没错。但我们知道,哲学上还有别的观点。譬如,我国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主张,一切皆由心生,心外无物。据说,有一次他与朋友郊游,朋友指着花树问:“你说心外无物。但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干?”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此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你可能会把这种回答视为狡辩,但仔细想想,恐怕也难以驳倒。

此外,介于唯物、唯心之间,还有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康德说,首先,在我们身外,是存在着那么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但他又说,这个世界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我们永远无从知道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获得对它的认识,就不得不通过观察;但在观察时,由于人类感官以及意识不由自主的参与,已经对外来信息进行了加工;加工后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世界,跟纯然客观的那个世界已不大一样。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譬如,你在墙上画一条直线,然后在中间擦去一小段,露个缺口。当你从远处看时,会以为这是一条连续的直线。神经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观察外物时,喜欢获得一个清晰的轮廓;一旦轮廓线有中断,意识就会自作主张通过想象来填补。但这样得来的轮廓,显然已跟原样不大一样。

所以你看,事情远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简单。“如何看待实在”“到底有没有纯客观的实在”,这类问题在哲学上争议了几千年,至今也没争出个名堂。

威力无比又充满争议的量子力学

但是科学的根基当然是建立在唯物基础上的。科学不仅承认在我们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而且还承认,事物运动存在着客观规律;而科学的任务就是把自然规律揭示出来。试想,倘若“物由心生”,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各不相同;倘若牛顿三大定律只对牛顿眼里的世界成立;科学还有理由存在么?

但是,如此明白的道理到了量子的时代,似乎一下子成了问题。

诞生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量子力学,是关于原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一门学科。一百多年来,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没有它,就不会有今天被广泛使用的电脑、手机等设备;它还解释了“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星星是如何发光的?”这类自古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实验已一再证实了它所预言的许多奇怪结论,譬如超导、超流、希格斯粒子等;在某些情况下,理论预言甚至跟实验结果相符到小数点后面十几位。

但奇怪的是,就是这么一门了不起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就费人索解。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看待实在?

争议的核心—波函数

目前,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至少流行着十几个版本。每一版本对实在的看法都不一样。争论的核心是一个叫“波函数”的东西。它是物理世界中某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吗?抑或,它仅只是一个为预测结果而人为发明出来的抽象的数学工具?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实实在在的东西,什么叫抽象的数学工具。你在中学物理课上,大概已学过诸如力、能量、电场、磁场等概念。虽然肉眼不可见,但你总不能否认,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吧。但有些东西就不一样了。譬如,炒股的人爱津津乐道某只股票的曲线。但世界上当然不存在“股票曲线”这玩意儿,存在的只是一只只具体的股票和它们在不同时间的价格。至于股票曲线,那是人们为了方便起见,发明出来用于描述股票价格涨落的。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工具。

那么,争论涉及的波函数又是什么呢?

在经典物理学中,用一组波动方程来描述电磁波的运动。我们把方程中出现的随空间、时间变化的电场或磁场,笼统地称作波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波函数就是电场或磁场本身,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在量子世界,由于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物理学家借鉴经典物理学,也用一个叫波函数的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但是,当他们试图把波函数解释成像电场、磁场那样实实在在的物理量时,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德国物理学波恩提出的一种解释:量子世界里的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波,而是一种概率波,波函数用来描述粒子出现在空间某一点附近的概率,自身并不指任何可观测的物理量。原则上,只要知道了波函数,其他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如位置、能量、动量等,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但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些量不具有经典力学的确定值,波函数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概率的分布,比如粒子在某个位置附近出现的概率是多少,等等。

这个解释后来上升为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秉持这种观点的是以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

既然波函数本身是不可观测的,按理说,它就不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只是一种计算工具。(物理学史上,与此类似的一个例子是原子的概念。尽管科学家早在18世纪就已经提出了原子论,但由于原子实在太小,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没直接观察到它,于是一些人曾提出,原子或许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只是一个有用的数学概念。直到20世纪人们直接观测到原子之后,这种质疑声才停止。)然而吊诡的是,在标准解释中,波函数还具有其他一些匪夷所思的特征。这些特征似乎又表明,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匪夷所思的波函数

第一个奇怪的特征是,一个粒子的波函数是各种可能状态的叠加。换句话说,粒子处于一种“叠加态”。

什么是“叠加态”?

举个例子。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一个物体某一时刻总处于某个确定的状态。比如我说,狗狗现在“在”客厅里,或是说,狗狗现在“不在”客厅里。要么在,要么不在,两种情况必居其一。然而,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情况却有所不同。例如,电子可以同时位于两个不同的地点:A和B。也就是说,电子既在A,又不在A。电子的状态是“在A”和“不在A(在B)”两种状态按一定概率的叠加。微观粒子的这种混合状态,叫做“叠加态”。处于叠加态的粒子,状态是不确定的,波函数只能告诉你,处于A状态的概率是多少,处于B状态的概率是多少,而不能确切地告诉你,粒子此刻到底处于A还是处于B。

但是,我们在观测的时候,在同一时刻不是在A,就是在B捕捉到这个粒子,总不能在同一时刻既在A处,又在B处捕捉到它吧?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这就涉及到波函数的第二个特性,即坍缩。标准解释说,当我们对粒子的状态进行“观测”时,粒子的叠加态就不复存在,而是“坍缩”到“在A”,或是“不在A”两个状态的其中之一。但是,微观与宏观之不同在于观测之前。在宏观世界里,狗狗在不在客厅,观测之前即已成事实,并不以你“看”还是“不看”为转移。而微观粒子在测量前处于什么状态,是不确定的,直到测量它的那一刻,波函数发生坍缩,各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可能性,它才以一个确定的状态呈现出来。

尽管坍缩的机制是什么,至今依然还没搞清楚,但毋庸置疑,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会坍缩,一个抽象的数学工具总不能坍缩吧。所以这样一来,波函数似乎又是某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波恩最初是把波函数当作一个数学工具的,但后来改变了看法。所以,至今在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里,波函数被认为是像能量、场一样的真实存在。

爱因斯坦PK玻尔

但对于这样一种存在该如何理解呢?

传统的科学虽然承认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实在,但还认为,我们只要足够细心,总可以不干扰观测对象本身,观测者自身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在量子世界里,不仅观测者对于观测对象的干扰不可避免(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你要测量粒子的位置,就不可避免要干扰它的动量;反之亦然),而且观测者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正是观测决定着观测结果(观测结果是波函数坍缩所致,而波函数坍缩又源于观测)!

玻尔认为,要理解波函数的这些古怪特征,我们必须学会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实在,至少要敢于承认,在微观物理世界,纯然客观的实在是不存在的,观测对象和观测者总是“捆绑”在一起的。瞧,这里已经有点康德哲学的味儿了。

对于玻尔等人的这种主张,爱因斯坦十分反感,认为它动摇了科学的根基。一个月夜,爱因斯坦一边散步,一边问一位同事:“你真的相信,当你没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不在那里吗?”

但下面这个双缝干涉实验似乎证明玻尔的观点是对的。

用一把精确控制的电子枪,让电子一个一个地射向两条平行的狭缝。从经典观点来看,一个电子不可分,并且电子之间不会互相干涉。但是,实验结果却表明,电子束在后面的屏幕上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性,所以在这个例子中,电子以波的形式存在。

这个结果已经够奇怪了吧,但更诡异的事情还在后头。

为了探索干涉是如何发生的,物理学家在两个狭缝口放上两个粒子探测器,企图测量每个电子到底走了哪条缝,如何形成了干涉条纹?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旦想要用任何方法观察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哪条狭缝,干涉条纹便立即消失了!这时,电子又以粒子的形式存在了。

瞧,观测似乎决定了电子的存在形式!观测决定了实验结果!玻尔赢了!

薛定谔PK玻尔

但玻尔等人的解释毕竟太神秘,太不可思议了;再者,你要是问,既然宏观物体都是由粒子组成的,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量子效应?玻尔等人恐怕也解答不了。

凡此种种不满意之处,让一些物理学家更青睐另一种看法:波函数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仅仅是像股票曲线对于股票一样的数学工具,用以反映特定结果发生的概率。这样可以消除量子力学的悖论。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也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这个著名思想实验,组成部件包括:钢箱、猫、放射性元素、粒子探测器、锤子和一瓶氰化物。猫被置于钢箱内,盖子关严,没有人能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因为衰变是一种随机行为,在任意时刻,放射性元素可能衰变,也可能不衰变。如果它衰变,就发射出高能粒子。探测器检测到粒子后,会启动开关,让锤子砸下,打碎小瓶。瓶里的有毒气体将把猫杀死。如果放射性元素没有衰变,猫就会活下去。

如果按标准解释,放射性粒子在未测量时,同时处于既衰变又未衰变的叠加态;只有在测量时,它才会变身为某个确定的状态—要么衰变了,要么未衰变。那么,这对猫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说,在人们打开箱子之前,猫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

薛定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狠狠嘲笑了玻尔等人的观点。他认为,要消除这个悖谬,唯一的办法是,承认波函数不可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仅仅是用于描述不同事件发生概率的一个数学工具。放射性粒子要么衰变了,要么未衰变,不可能同时既衰变又未衰变;猫也一样,要么活着,要么死了,不可能同时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猫的状态在人们打开盖子观察之前就决定了。当盖子打开时,唯一发生变化的是我们关于猫的命运的认识。

的确,薛定谔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但问题又来了:前面那个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波函数并非真实存在,那些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该如何解释呢?

“冲浪”的粒子理论

对于薛定谔等人否认波函数真实存在的主张,不仅玻尔不认同,爱因斯坦也不能接受。在承认“波函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跟玻尔倒是一致的。

但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和玻尔就没有共同语言了。他不仅反对玻尔的“观察决定结果”的观点,也反对“叠加态”的观点。针对“叠加态”,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上帝不会掷骰子”。玻尔的回答是:“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几十年后,霍金的说法是:“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爱因斯坦至死都相信,宇宙中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而量子力学声称的不确定,只表明它本身是有缺陷的,它在描述“实在”时,肯定还缺了点什么;假如有一天建立起一个更全面的关于“实在”的理论,量子世界里那些捉摸不定的性质,就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延续爱因斯坦的这一思路,历史上一些人做了有益的探索。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一种叫“导航波”的解释。他说,波和粒子同样是真实的,每个粒子就像冲浪的人一样,“骑”在自己的波上,波的传播引导着粒子的运动。但粒子和波的运动,都严格遵照经典物理学的规律。

为了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用一个培养皿盛上一小碟硅油,然后用牙签滴入一粒小水滴。由于水不溶于硅油,当水滴落到硅油表面时,就产生一种波。波传播到培养皿的四壁,又被反射回来。这样来回反射,反射波彼此叠加,在培养皿中形成稳定的波动。在下一次弹跳时,水滴与波相互作用,譬如说水滴刚好落在波峰的右侧,那么它就会被波往右方推。只要水滴的弹跳与波的振动保持协调,让它始终落在涌起的波峰右侧,那么水滴就会被波一直推着往右方运动。水滴产生波,波又引导水滴的运动,这就是一个导航波的例子。

旧理论的 “复活”

导航波理论可以解释包括双缝干涉在内的很多量子现象,而且不会跟经典物理学的观念冲突。遗憾的是,与标准解释相比,它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认识(如果它是比量子力学更全面的理论,它理应能提供我们更多新的认识),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处于非主流地位。但近些年又引起了重视。

譬如,最近美国物理学家瓦伦蒂尼声称,他找到一个验证导航波理论正确与否的机会。他说,导航波理论预测的某些效应,可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印记。

微波背景辐射源于大爆炸之后不久,如今它在空间的分布是非常均匀的。然而,详细的观测发现,它也有轻微的变化。标准的量子理论可以解释几乎所有这些微小变化,但在2015年,普朗克卫星发回来的数据显示,在背景辐射中还存在着一些标准量子理论解释不了的微小异常。瓦伦蒂尼认为,这些异常或许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因为虽然标准量子理论预测,随机的量子涨落在早期宇宙中会留下印记,因而会在背景辐射中留下一些微小的变化,但导航波理论预言,涨落具有较少的随机性(换句话说,不会杂乱无章得太厉害),因此留下的印记会跟标准量子理论的预言稍有不同。既然某些微小的异常是标准量子理论解释不了,那或许可用导航波理论来解释。

最疯狂的解释

对量子力学的所有解释中,最疯狂的要数由美国物理学休·埃弗雷特提出的“平行宇宙理论”。这个理论如今几乎家喻户晓。

该理论跟标准解释一样,也承认波函数是真实存在的。区别在于:标准解释说,在观测时波函数发生了坍缩;平行宇宙理论则否认了神秘的波函数坍缩,但又引入一个同样神秘的观点,认为任意时刻每发生一个事件,大至天体爆炸,小至电子跃迁,世界就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分裂,事件的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真实地发生。由此,宇宙每时每刻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只是它们彼此不相通,我们观察不到别的宇宙中发生的事情而已。

这种以一种神秘代替另一种神秘的做法有什么用处呢?

还是以薛定谔的猫为例。标准解释说,未做观察前,这只猫处于既生又死的状态;在打开盖子观察时,它才选定了一种确定的状态。正是这个说法让人无法接受。

平行宇宙理论则说,没错,未观察前,是可以说猫处于既生又死的状态,但死猫和活猫并不处于同一个宇宙。因为放射性粒子衰变时,包括观察者在内的整个宇宙都一分为二了:在一个宇宙,放射性粒子衰变,猫被毒死;在另一个宇宙,放射性粒子未衰变,猫活着。我们打开盖子观察,并没有“逼迫”波函数坍缩,只是确认了自己处于哪个宇宙:如果你发现猫死了,就可以说“嗯,看来我是处于猫死的宇宙”;但另有一个“我”却处于猫活的宇宙。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猫既生又死的悖论。

目前平行宇宙理论有不少拥趸,但它的软肋是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游走在科学和科幻之间。

最近一些年的进展

四年前,三位英国物理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用了一个复杂的数学论证证明,任何不把波函数当作真实对象来看待的量子力学解释,都会与量子力学本身冲突。既然量子力学的正确性是不可动摇的,那么错误的当然只能是与之冲突的一方。所以,如果这一论证是正确的,那么像“平行宇宙理论”这样将波函数视为物理实在的解释,似乎就更加合理了。

最近几年,还有一种叫量子贝叶斯理论的解释,在物理学家中大受欢迎。这种解释杂糅了玻尔和薛定谔两派的观点。一方面,它赞同薛定谔的说法,认为波函数只是一个数学工具,并不对应着物理实在;另一方面,它又赞同玻尔的观点,认为没有纯客观的实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总是不可避免相互影响的。由于涉及的理论过于深奥,对于细节就不加以赘述了。这里只想告诉大家一点:这个理论甚至取消波函数,企图用概率论来重新构建量子力学,而且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7年第11期杂志文章 欢迎您关注大科技公众号:hdkj1997


  • 发表于 2017-11-18 00:00
  • 阅读 ( 72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