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会碾压人类吗?

作者:赵永新

制图:张芳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其中“颠覆性技术”备受关注。什么是颠覆性技术?我国有哪些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它们对我国和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颠覆性技术。

——编 者

不久前,科大讯飞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讯飞智医助手以高分通过了2017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评测。联想起此前完胜世界围棋冠军的阿尔法狗,这一切都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英文简称AI)技术的热烈猜想:人工智能会不会“碾压”人类?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巨变?中国能否在人工智能这场科技革命中进入世界前列?

围绕这些热门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但目前离赶超人脑还有非常漫长的距离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工智能已有两次发展热潮。“此次人工智能热潮的兴起,源于学术界的算法突破——深度学习,即一种使用多层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2005年、2006年,已有一些比较成型的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制图识别和大规模任务处理;2008年,大型图片数据库‘ImageNet’应运而生,为深度学习所需的端到端训练提供了良好基础。2012年,计算力已经允许科学家们在两到三个星期内对较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做训练,以前需要几个月的训练甚至可以缩短到1天之内完成。”

宋继强说,从2012年至今,国内研究院所和企业在人工智能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中国在原始创新算法方面相对弱一些,但更擅长快速迭代和规模化,因此能够后来居上。在这两年的国际相关赛事中,前三名基本上被中国的团队包揽了。”

“从技术角度讲,通常把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即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国平说,在计算智能方面,机器已绝对超过人类;感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能听(看)会说”,现在感知智能基本上可以与人媲美,在医学影像读片等特殊任务中甚至超过人类;认知智能是指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应用,近一两年,国内外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机器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接近人类。

这样发展下去,人工智能是不是很快会全面超越人类?

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确实不可限量,但所有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其发展都是非线性的,不会沿着一条直线永远快速向前。”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飞跃指出,许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遭遇瓶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人工智能一波三折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王飞跃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有人工智能应用都是被限定在特定场景中,而不可能“通吃”。“比如,尽管下围棋是高智商智力活动,但它的规则简单、固定、封闭。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复杂多变,不可能用简单的规则来概括、描述。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相当于当年蒸汽火车每小时跑5公里的阶段,离赶超人脑还有非常漫长的距离。”

“要承认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但也不要过分热捧,应理性看待,否则热潮就会变成寒潮。”宋继强说,过去的两波人工智能热潮基本上是“热五年、冷十年”,而业界人士希望这一波能持续30年,即延续到2045年左右。“如果把这30年看作是一场马拉松,人工智能才刚刚出发。”

人工智能会取代许多岗位,但也会创造许多新的岗位

专家们指出,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人工智能可以承担简单重复性的劳动。“现在我们研发的语音输入法和中英文翻译机已在快速普及,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把人说的话实时转写成文字,准确率超过98%。”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只要是简单重复性的技能,以及通过学习、训练能够得到且不需要天分的技能,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人类。”

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宋继强举例说,原来依靠人工去识别、审核图片和视频,工作量很大、速度很慢,现在则完全可以交给机器。它能快速过滤掉大部分无用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以国外的应用为例,全美失踪与被迫害儿童中心(NCMEC)的数据显示,2016年共接到820万个与虐待图片、在线诱惑、贩卖和骚扰相关的报告。基于英特尔的AI技术,该中心可快速扫描包含可疑内容的网站,进行快速查询并分享数据,过去30天的处理报告周转时间可缩短到1至2天。对于失踪与被迫害的儿童来说,这节省下来的20多天简直就是一辈子。”

人工智能可以拓展人类的感知。“人的感官只有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人工智能可以拓展、延长人类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宋继强说,“少数人天生就有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等,人工智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人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人脑是如何持续学习、积累知识,人是如何产生情绪和意识,这些目前都还不知道。有了先进的算法之后,结合数据做快速分析和跨领域综合比较,有望探索人类认知和心灵层面的东西。”宋继强说,将来人类还可借助人工智能探索浩瀚宇宙和深邃海洋。

被人工智能替代了工作岗位的人们怎么办?

“这个其实不用担心。”王飞跃说,人工智能虽然会取代一些工作岗位,但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比如手机上安装的地图APP,它看似剥夺了扛着仪器进行野外测量、制作地图的人的工作,但它也创造了新的岗位:开着车实地拍照的、软件维护的……做地图的人其实比原来还多了很多,只是工作方式不一样了。”

“有关研究显示,那些需要沟通社交和创意的工作,机器永远取代不了。人工智能把人类从单调低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人们能去做更好玩、更有创意的事情。”刘庆峰说,“我们要改变人类与人工智能PK的对抗思维,树立‘人机耦合’的新思维,借助人工智能去做以前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

只要坚持“顶天立地”、扎实推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后来居上

无缘前两次人工智能热潮的中国,能否在这一波热潮中后来居上?

受访专家给出的答案高度一致:完全可能。

王飞跃、刘庆峰和胡国平认为,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同时进入了“无人区”。而中国在制度安排、产业应用、数据共享和公众接受度等方面比美国更有优势,完全能后来居上。

宋继强也认为,虽然在深度学习等原始创新方面美国和欧洲更强,但中国团队在跟进理解和改造应用上更胜一筹,在实际数据集测试和建造大规模计算机群训练等方面也十分擅长。

四位专家指出,在底层科学、技术原始创新和现有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美国和欧洲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中国占比只有1/10左右,拥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人也很少。”宋继强说。

“因此,我们一直坚持‘顶天立地’。”刘庆峰说,“顶天”是指一定要瞄准前沿、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立地”是指在应用上要接地气,踏踏实实地推进相关技术、产品的持续研发和推广普及。“希望国家能更大力度、更有效率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科学无国界,技术无国界,闭门造车会导致故步自封。”宋继强说,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需具备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联合国际上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创新、取长补短。

来源:人民日报


  • 发表于 2017-11-20 00:00
  • 阅读 ( 101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