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选择三分天下?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被吕后斩杀于长乐宫中,时年35岁。韩信为何被杀?西汉朝廷给的官方理由是谋反,这当然是莫须有的欲加之辞。一般认为,功高盖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对于他的悲剧,历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慨叹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首《韩信庙》,道出了这一共同心声: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其实,韩信本有机会脱离刘邦自立为王,进而三分天下,但他却选择了放弃。直到临死之前,他才悔恨不已: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呢?通常的看法是,他念念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因而自始至终都没有生出不臣之心。

真的是这样吗?

▲楚汉之争

一、三分天下

汉高祖四年,正是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这一年,韩信平定了项羽分封的齐国,并大破楚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杀死项羽的心腹爱将龙且。

这次惨败,顿时让项羽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于是,他派出使者武涉去游说韩信,希望对方能够叛汉而与楚结盟,进而三分天下。

然而,韩信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当初我追随项王时,只当了一个郎中而已,没人当我是根葱,于是我才投奔汉王。汉王不仅让我当了上将军,给了我数万人马,而且对我解衣推食,言听计从,这才有了我的今天。人家对我亲信有加,我如果背叛了那是要遭雷劈的。麻烦替我谢谢项王美意了!

武涉只好灰溜溜地走掉了。不过,事情没完。不久,齐人蒯通又前来鼓动韩信自立。他对韩信说:

当常山王张耳与成安君陈馀都是平头百姓时,两人是生死相交的兄弟。后来,他们一起参加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抗秦事业的进行,两人却不仅割袍断交,还成了生死仇敌。最终,张耳投降了刘邦,而陈馀则被刘邦杀死在泜水之南。

▲刘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欲望太多而祸患横生,再加上人心难测。你与汉王的关系远不如张耳与陈馀那般,却想当然地认为汉王必然不会危害自己,这纯粹自误。文种、范蠡曾经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但功业完成时便是他们自身被杀之时,所谓“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以情谊而言,你与汉王,远不如张耳之与陈馀;以忠诚而言,也不如文种、范蠡之与勾践。而他们的结局你是知道的,所以,希望足下你好好想想。以你今日的地位,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天下虽大,可你功高震主,哪里能有你的安身之所呢?

蒯通的这番话,清晰明了地揭示了韩信此时的尴尬境地,当真是入理三分。后来的事情也印证了他的前瞻性。韩信听完后也有所动摇,然而,他心里还是时时念着汉王的好,不忍心背叛刘邦,最终还是拒绝了蒯通的劝说。

以上材料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根据司马迁的描述,垓下之围前,手握三十万重兵的韩信已经有着充分的资格与刘邦、项羽并列而三分天下,但是,他却始终没有生出不臣之心,甘愿做刘邦的马前卒,只因为对方对他有知遇之恩。

可以说,韩信对刘邦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与之相反,刘邦则是老奸巨猾,从来没有真心。真应了那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过,仔细阅读相应的史料,就会发现这种看法有不少值得探讨之处。

▲项羽

二、忠心耿耿?

纵观韩信一生的事迹,你会发现所谓的忠心耿耿,其实非常可疑。

1、韩信有两次逃兵记录。

韩信最开始从军时,追随的是项梁,没有丝毫名气。项梁死后,又归项羽。韩信多次献言献计,可惜项羽通通不予理睬,并只给了他一个郎中的小官。韩信于是离开项羽,前往千里之外的蜀地去投奔刘邦。这是他第一次当逃兵。

韩信跟随刘邦之初,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再次逃亡。幸好被萧何追了回来,并再三推荐给了刘邦,如此才得到重用。

韩信为何二次当逃兵?他的逻辑很明确:你不重用我,那我就走。这种行事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一模一样。当时的人,都是游走在各国之间,在哪国受重用,就到哪国去。孔子、孟子、商鞅、苏秦、张仪、廉颇、吴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显然,韩信大抵谈不上所谓的忠君不二。

▲韩信

2、韩信逼封事件。

汉高祖四年,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向刘邦请封假王,即临时代理齐王,理由是:“齐伪诈多变 , 反覆之国也 , 南边 楚 , 不为假王以镇之 , 其势不定。”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方寸大乱,正日夜盼望韩信的救兵。韩信的这一举动,无疑有趁火打劫的嫌疑。从第三方视角来看,这可以称得上是逼封无疑了。

对于韩信的行为,刘邦的恼怒可想而知。不过,刘邦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不仅满足了韩信的请求,而且还去掉了那个“假”字,直接封了韩信一个真的齐王。韩信把自己“ 如愿 ” 分封,且弄 “ 假 ” 成真视为是刘邦对 他的言听计从而大为感动。

前面提到过,武涉与蒯通曾经先后两次劝说韩信自立,而这两次游说正是韩信得封齐王之际。如果加上这一背景,我们就很难说韩信不愿背叛刘邦一事,到底是出自忠心还是利益了。

汉高祖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约定共同进攻项羽。刘邦先动,而韩信、彭越却迟迟没有发兵,以至于刘邦再次被项羽所败,形势再次十分危急。

此时,张良献计,认为要二人出兵,必须先定好分封事宜。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韩信与彭越这才派兵出征,进而才有了垓下之围。

从上述的事情来看,韩信的所作所为相当功利。他与刘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之上的,几乎谈不上所谓的忠君爱国。

▲张良

3、为何不反?

韩信的所作所为,既然是利益导向的,无所谓忠心耿耿,那么, 当他手握三十万大军,占据齐地为齐王时,其实力似乎已经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了,为何最终没有选择三分天下呢?

是政治上太幼稚没看清时局?

作为一个善于出奇制胜的军事天才,没有对人性某些层面的深刻洞察,韩信是不可能做到百战百胜的。就算一时糊涂,但经过武涉、蒯通对当前形势的深度解读,以他的智商,真的会不明白自己的危险处境吗?

那么,韩信最终为何没有反呢?原因或许很简单:他没这个能力。

韩信看似名震天下又兼手握重兵,仿佛只要挥一挥手就天下我有,但事实情况是,他有一个致命软肋:他手下的许多将领都是刘邦所信任的部下,韩信其实并没有形成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这点从韩信军队将领的构成上便可看出来。汉高祖二年,韩信率领大军东征,一连灭魏、赵、燕、齐四国,天下震动。协助韩信完成这些军事行动的两员大将分别是灌婴和曹参,其中,灌婴统领骑兵,曹参则统领步卒。

▲垓下之战

其后,楚汉迎来最后一战,也就是垓下之战。这一战,韩信率领着三十万大军自齐南下参战。军中的两名主力大将,左军统帅是孔聚,右军统帅则是陈贺。

曹参、灌婴、孔聚、陈贺这些人,都是从芒砀山起义之初便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他们在刘邦集团中的资历都比韩信老,对于刘邦的忠诚高过对于韩信的服从。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手下的军队,韩信拥有的只是指挥权,而无绝对控制权。

正因如此,刘邦才能不止一次地轻易夺掉韩信的兵权:第一次是在汉高祖二年,刘邦被项羽大败之际。第二次是在垓下之战刚结束,韩信名望最高之时。

也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韩信才最终没有听从项羽、蒯通等的游说,反叛刘邦以三分天下。这是韩信反复权衡下的理性选择,他以为自此会安然无事,但事实证明,把命运交到他人手上是一种致命的失误。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散人

  • 发表于 2017-11-22 00:00
  • 阅读 ( 96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