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隐士的数量巨大,没有工作他们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数量绝对是世界之最。有机会或有条件出仕的士人选择远离社会政治活动,游走于社会边缘,隐士便由此而来。实际上,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隐士,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致使一时间隐士数量空前增长,这时的隐士不再是隐居山林自娱自乐了,更多的是看破世事无奈后的悲凉,那么这些隐士们隐居之后生活究竟如何也成了我们最想探讨的内容。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义。魏晋南北朝的那些隐士们虽淡泊名利,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缺少不得的。虽说大部分的隐士靠着悠闲的农耕生活赖以生存,像陶渊明先生一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亦是美哉妙哉,但除了这样单调的耕作生产活动,隐士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还是要看每位隐士自身的情志,不过最终影响因素还是魏晋南北朝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那么隐士们都有哪些谋生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1、 隐居教授

一般的隐士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那么通过才智谋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说儒学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也在缓慢地发展着,加上玄学的兴起与佛道二学的繁荣,这一时期士人们有不少皓首穷经的,他们沉迷经典、无心仕途,所以只得把从先生那里学来的一套子曰诗云的内容再传授给别人藉以生活。他们一般采取的方式是聚徒讲学。

2、 采集和渔猎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逐渐走向兴盛的黄金时期。道教对魏晋南北朝百姓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隐士生活的影响,就在于道教中宣扬的不食五谷、修身养性的成仙理论直接影响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一些隐士渴望在乱世中通过道教的修炼之法升仙,故而采集野草树叶为食,以此来达到排污浊清的修炼目的,达到健体长寿。

3、 采药为生

像刘宋的刘凝之就隐居于衡山南面,“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有时也会到市场中交易,“夫妻共乘蒲笨车,出市买易。”

4、 靠家庭或他人资助

西晋的董京:“时乞于市”;晋宋时期的沈道虔家境十分贫困,曾靠捡拾稻穗维持生计,但后来经常得到他人的资助,生活才勉强得以为继;萧梁时期的释宝志,靠向人索要食物为生,日子寡淡,但山林中自居,也满足得很。

5、 商业买卖

这里所说的商业买卖并非我们现在的“做生意”,隐士们这种赖以生存的商业买卖是指简单的物品交换,通过买卖山林间的竹子药材等来换取基本的生活费。还有像萧齐时的何胤怀抱着隐居的志向,明帝继位后,他“卖园宅,将遂本志。”用这笔钱作为他日后隐居生活的基本银两。

在这个隐士辈出的年代,隐士生活的原始化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隐士们似乎也在可以地追求着原始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足以表明心志。虽说上述几种谋生方式可以勉强度日,但也是十分清苦的。教授生徒耗费心力,小规模的耕作也是艰辛的,至于无业的隐士,除非有家产变卖,否则更为狼狈。在西晋大隐皇甫谧的《高士传》中,里面的人物大多为贫困的隐士,足以见得,清贫已成为隐士的代名词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可以说普遍具有十分低调平和的心态,他们从平凡的山林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满足,宽容而豁达。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大都是一群安贫乐道、至情至性之人,但也免不了有些隐士行为怪诞,令人捉摸不透。例如公孙凤,专吃那些腐败了的食物:“夏则并食于器,停令臭败,然后食之。”不久后就生病去世了,估计是身体受到了很大的迫害;石垣对于参加葬礼十分感兴趣,不论刮风下雨,他都欣然前往;还有东晋末的沈道虔,据说他有着很强的忍耐心理,即使面对盗贼都彬彬有礼,有人偷他园中的蔬菜,他不追,反而去屋子里躲了起来,行为怪异,实在无法理解。

为何举止怪异者层出不穷呢?

究其原因,实则有二。

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战乱频繁,政治动荡,更替有常,士族阶层统治腐朽变态,隐士们虽远离官场战祸,但爱国之心并未泯灭,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压抑的,情绪的无处排解进而导致了某些隐士心理上的扭曲和举止的怪诞,想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二,虽说隐士们的才情智慧受到了赞扬,但在这乱世之中,又有谁能真正沉静下来,与这些隐士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呢?鲜有之,几乎没有。

所以这些隐士们保持着高洁而孤独的灵魂,在这动荡的社会中,有些行为的奇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澄澈

  • 发表于 2017-12-07 00:00
  • 阅读 ( 113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