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生巅峰?读博士,你想清楚了吗?

读博士,是一次对人生的勇敢挑战与超越,但在此背后,博士生们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

在我读博期间,就亲眼见过身边很多博士们因压力过大而精神抛锚的事情。轻者如有自言自语、拿错东西之类闹出笑话的小事,重者则有精神行为出现异常不得不休学回家的大事,这些还不算所听到的更多关于博士生精神出问题甚至跳楼的骇闻之事。但可惜的是,我们目前较少能够看到各方面对于博士生所经受压力的关注,甚至社会上还有一种错误认识,似乎觉得读博士太容易了。

《Nature》发布2017博士生调查报告,提到许多重要问题

前几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布了一项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状况重磅调查,对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他们的研究报告,体现出了对年轻科研者的重要关怀。

研究的结论同样让人十分忧虑。原来读博期间拥有严重的精神压力,并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在各个国家都会发生的普遍问题。

据这项调查的研究者Levecque揭示,相比于别的高等教育人口来说,博士生产生抑郁或罹患其它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是他们的2.5倍。这个数值令人震惊。

看看相关数字。该项调查的受访者当中,有1/4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有45%(总调查人数的12%)称他们曾为自己读博而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寻求过救助。而研究者Levecque认为,事实上拥有焦虑和压抑的人肯定比这个数值还要多,因为这个数值只体现那些“寻求过帮助”的人。

博士们竟然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冒牌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能否早日毕业的问题肯定是产生压力的一种原因。本人亲历过为写作论文而极度焦虑的过程,那是任何其它学习阶段都没有体会过的。如果你经历过先是失眠,后是终于入睡,然而即便是在睡梦中,依然还是在思考论文是种什么感受,那你就明白了。

但对于不同的人,压力还来自各种其它原因。据《Nature》发布的这项调查,博士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平衡工作和生活、职业发展、经济问题、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位列最前。

这些问题,我能从我的身边同学身上感同身受。比如说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问题。因为博士生很多都是大龄,兼顾家庭是一个尤为棘手的问题。我的一个同学在读博期间老婆生孩子,那段时间他经常坐火车往返于学校与老家之间,一边家庭,一边论文,压力可想而知。而更为麻烦的,是另一位女同学在此期间,自己生了孩子。

职业发展问题的忧心程度不言而喻。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不断缩水贬值的一纸学历,面对着那些早早踏上社会并已获取丰厚回报的昔日同学,博士们常常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并感觉到前途未卜。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是一样。据该项调查显示,有多达1/3的博士生并不认为拿到博士学位对他们的未来工作会起很大帮助。“很多工作硕士就够了,我不知道读个博士有什么优势。”一位博士生这样说。

长期的学术训练所积累的科研能力,当然是博士生们走向职场的金牌利剑。据调查,有3/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能够胜任研究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1%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工作满意,由此揭示,所谓“研究工作”与“满意的工作”并不是一回事。

擅长做研究,又不满意于做研究,这能不让人觉得痛苦吗?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博士生们关注。那就是博士生常常会犯上一种病——“冒牌综合症”( impostor syndrome),也就是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冒牌”博士。这是一种因为自我否定而产生的精神压力。

研究揭示,有近1/4的博士生声称他们拥有“冒牌综合症”。产生这种病症,其实与他们是否优秀并无关系,而是源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待,他们是博士,所以他们希望自己与众不同。

所以,不要以为博士们都很自大。在知识面前,人们也可能会因为懂得越多而越觉渺小。因此,博士生们,也不要再为觉得自己不行而愧疚了。你的压力,很可有是因为你很优秀呢。

导师、同学关系会有多难相处?

除此之外,对博士生幸福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有他们与导师的关系。调查揭示,导师关系是博士生满意状况的头等因素。导师在学生心目位置有多重要,相信所有读过研究生的都会有所体会。一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产生间隙,那可就麻烦大了。

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与自己的导师友好相处。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在调查中,有1/4的人说,如果可以,他们宁愿换掉现在的导师。悉尼科技大学一名博士生说,你需要在压力下取悦你的导师,在一定的时间限度里,做完所有的事情。

一边是导师们对学生学术科研的严格要求,一边是导师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无能为力。调查揭示,导师们除了多是口头上给予支持外,较少能够在职业机会中提供实质性帮助。而且,导师们通常看不起非学术工作,如果你表示想去企业工作,很多导师会是不开心的。

另外,根据本人的个人感受,我觉得博士生们较为难以处理的,还有相对紧张的同学关系,这一点也值得关注。博士同学之间,常常会有较强的竞争,因学术能力高下而产生歧见、歧视,随时可能发生。毕意大家都是读书人,文人相轻有时在所难免。

另外,相对于其它的学习阶段,博士生群体太过复杂。大家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的青涩,有的成熟;有的还没谈过恋爱,有的儿子已读高中;有的经济困窘,有的已是亿万富翁;有的还在愁工作,有的已是厅级干部。把如此多元的人拉到一个群里,所能维系的,只有名义上的同学关系,所谓共同话题,那还是算了吧。

所以,博士班的微信群,往往除了班主任偶尔发个通知,大家通常无话。毕业后,当渐渐连通知也没了之后,班级群就变成了死群,一直沉到近期联系人的最底部。我曾问过一个师兄他们班级的情况,他说他们班级群从来就没人说话。相反,硕士群、本科群倒是异常活跃。

博士读罢,人生半坡

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国的博士生们所背负的巨大压力,还有来自于家庭及环境的过高期待。正如5年前有个新闻,一个北大毕业生毕业月薪8000,父母却觉得很丢脸,认为北大毕业,怎么也得当个省委书记啊!

然而理想有多高远,现实就有多残酷。其实,5年前月薪8000已经很不错了。5年之后,面对硕博扩招、海归回国潮,高学历者的机会竞争越来越大,读书所能回报的期望满足也越来越小。

5年前,一流大学的博士可以留在一流大学做教职,5年后,一流的大学博士只能走到三流的大学做个知识苦工。这怎么能不给人增添忧虑。

现实严峻,未来迷茫;博士读罢,人生半坡。

读书这条路,走到博士阶段,真的已经不容易。事实上,每一个博士,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无法不对自己有一种更高的期待。如果不能感受到身上沉重的担子,失去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忧虑,那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要为博士生们的困惑寻找答案,或许更好地调整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人生之路,选择+努力,就对了。做一件事,如果是因为我们喜欢,自然就会享受其中的艰难困苦。

当然,如果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发现自己对曾经所追逐的梦想兴趣已失,那么另辟蹊径去实现人生价值也未尝不可。读书、追求自我进步永远没有错,谁说不做学术的读博之路就是功利的呢?

不要为了读博士而读博士,你真的适合读博士吗?想清楚了吗?

看看你是不是适合继续读博士,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一、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1、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

2、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

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3、成果的关系

科研的成果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二、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显然。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三、警告

博士不是……

1、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2、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3、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个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5、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6、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7、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8、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9、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10、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四、经验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

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本文由科猫平台编创,内容整理自易科学、新浪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SciMall)于今年5月25日上线,是中国科协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打造的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务的综合社区,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社交服务的平台。


  • 发表于 2017-11-08 00:00
  • 阅读 ( 81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