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了,如何跟鼻炎和平共处?

世界上的疾病,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腹泻,多发于夏季;另一种则不怎么挑时候,全年都可以出来“祸祸”人,比如鼻炎。

更可怕的是,据说患鼻炎久了,人会变丑……

8435e5dde71190ef84542a92c51b9d16fcfa60d4.jpg

相关报道(图片来源:weibo.com)

那么,鼻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鼻炎(rhinitis),就是鼻子发炎,更进一步说,是指鼻腔黏膜出现炎症。

f31fbe096b63f624c400814e8c44ebf81a4ca31a.jpg

鼻腔黏膜模式图(图片来源:ncet.edu.cn)

根据疾病起因,临床上将鼻炎分为变应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感染性鼻炎和结构性鼻炎四种,每一种下面,又有很多的类型。[1]不过,这种划分方式太专业了,有时候医生们都会为某些标准吵起来,所以,在这里,给读者们准备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

第一,病程是多久?

如果从发病到痊愈,拢共一个多星期,那么,多半是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

急性鼻炎就是常说的“伤风”,通常由病毒引起。既然是由病毒引起的,那它自然具有病毒性疾病的一般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次,全年都可以发病,只要人体抵抗力下降,它就可能趁虚而入;最后,就是症状方面了。

病毒进入鼻腔以后,既不断繁殖、又不断释放毒性物质,导致血管痉挛、黏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患者表现为鼻腔干燥、有灼热感。接着,人体的防御系统启动:血管扩张,方便白细胞游走;腺体分泌增多,稀释病原微生物的毒性物质。这么一来也会导致患者出现鼻子堵塞、大量水样鼻涕、甚至是嗅觉减退。

如果病程超过了10天,而且每年都会折腾一阵,那么,就必须再问一句:有没有打喷嚏?

如果没有的话,多半是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慢性鼻炎的原因,目前还不怎么清楚。[2]可能跟各种理化刺激有关,比如粉尘、甲醛;也可能跟自身有关,比如急性鼻炎没有彻底治好、鼻腔存在病理性改变等。总之,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鼻黏膜中的静脉和淋巴管,一方面回流受阻,把大量液体留在鼻腔,另一方面,通透性增加、分泌性增强。这会引起两个后果:首先,鼻腔通气不畅,导致大脑缺氧,引起头晕、头昏,其次,鼻腔组织恶性增生,压迫神经,引起头痛。

如果老是打喷嚏,就要考虑变应性鼻炎了,也就是常说的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

过敏性鼻炎虽然很麻烦,但是机制很清晰,是典型的I型变态反应。[3]

鼻腔黏膜接触某些物质以后,比如花粉,一时不察把它当做了身体的敌人,进入警戒状态(致敏状态),交给免疫细胞留档存储(免疫识别);当患者再次接触花粉时,鼻腔黏膜就会发生一系列逮捕行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组胺会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腺体增生和分泌旺盛,导致大量清水样鼻涕,还会产生痒感,激活喷嚏反射。

dbb44aed2e738bd4cabe0a7caa8b87d6267ff9e4.jpg

变应性鼻炎的常见过敏原(图片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所以,变应性鼻炎患者,常常出现鼻痒、阵发性(一次数个至数十个)喷嚏和大量鼻涕。

机制清楚了,如何应对也就明白了。对于急性鼻炎,最重要的是预防,少抽烟、少喝酒、营养均衡、适度锻炼;对于慢性鼻炎,应该减少对鼻腔的刺激,戴口罩或者定期冲洗鼻腔,可以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炎症,如果存在结构性改变,也可以考虑手术;对于变应性鼻炎,首先应该搞清楚过敏原,避免暴露,其次,可以运用抗组胺药物,减少或弱化组胺带来的不良表现。

00e93901213fb80e9d92d99a3dd12f2eb9389438.jpg

参考文献

[1] 张罗等. 鼻炎概述[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1): 19–24.

[2] 田长敏等.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理生理机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2): 107–108.

[3] 田勇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学[M]. 人民卫生, 2008.

f9198618367adab43c4fa30e80d4b31c8601e4e4.jpg

  • 发表于 2017-11-07 00:00
  • 阅读 ( 164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