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玩笑了!你真的以为人类无敌又寂寞吗?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认为人类大脑每天所消耗的能量要比其他动物要多,尽管人类大脑只占体重的2%左右,但它每天的消耗超过了我们基准能量预算的25%。

然而近日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就智力而言,人类恐怕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出色。

其实人类并非无敌

近日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的研究比较了22种动物的大脑相对能耗,结果却表明人类花在大脑上的能量相比于其他动物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出色。

文章第一作者杜克大学的人类进化学家Doug Boyer说:“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对人类进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主要观点提出了挑战。”

于是,Boyer和他的研究生Arianna Harrington决定弄清楚人类的脑能量是如何摄取的。由于能量是血液中的葡萄糖经血管进入大脑,因此研究人员测量了包围颅动脉的骨管的横截面积。

通过将这些测量结果与之前公布的脑葡萄糖摄取量和内部颅骨容积(可作为大脑体积的指标)的结论,对7个物种进行了测量,包括小鼠、大鼠、松鼠、兔子、猴子与人类。他们发现,包围动脉的骨管越大,向大脑运输的血液和葡萄糖就越多。

然后,他们利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技术,计算了另外15种动物的大脑葡萄糖摄取情况,包括狐猴、树鼩,以及东南亚的一些灵长类动物。正如预期的那样,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啮齿动物包括旧大陆猴、猩猩和黑猩猩等猿类,人类分配给大脑的能量在比例上更高。

相对于静息代谢率(动物维持呼吸、消化和保持体温所消耗掉的能量),人类大脑比黑猩猩大脑耗能高出两倍,相比于松鼠、小鼠和兔子来说是高出三到五倍。

但是也有其他的动物的大脑也非常“饥渴”。就相对大脑能耗而言,人类和笔尾树鼩几乎没有差别。环尾狐猴和只有0.25磅,世界上最小的猴子——侏儒狨猴,用在大脑上的能量所占身体消耗能量的比例也和人类一样。

上图为树鼩大脑。图中红色部分是运输葡萄糖的血管。

笔尾树鼩

环尾狐猴

侏儒狨猴

Boyer说:“这并不值得意外。像大脑这样的结构需要的代谢成本主要取决于它的体积,而许多动物脑部与身体的比例都比人类更大。”

霍金大咖发话:AI可能会成为完全取代人类

先别急着和动物相比,动物还是活的嘞!近几年火起来的AI也是来势汹汹,霍金近日可是提出预言啦!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11月3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与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我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完全取代人类。”有人能设计出计算机病毒,也会有人设计出能不断自我进化、复制的AI,到时候AI将会成为一种超越人类的新的生命型态。

“地球对我们来说太小了,全球人口以着惊人的速度在增加,我们正处于自我毁灭的危险中。”霍金呼吁,应该要有更多人投入科学研究,找到人类可以居住的行星。霍金表示,成功创造出AI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但应该要能判断出它的潜在风险,否则人类文明将会陷入绝境。

人工智能真的让人类无路可走吗?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都正在迎来机器人“新人类”。它们或将代替人类,从事翻译、助理、客服、司机、家政、资讯等工作;它们或将化身农用无人机、收割机器人,成为新一代“农民”;它们或将成为微创手术“医生”,为人类解除病患……它们能做到的,远远超过我们能想到的。

美国发布的报告预测,在未来10年至20年间,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47%的现有工作。麦肯锡发布的报告对此数字的预测是49%,人工智能专家的预测是70%。不管哪个更准确,都说明人工智能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要积极应对,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大学开始招收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职业院校着手调整专业布局,其目的都是在人工智能火了之后,助推人工智能教育尽快跟上。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要切忌浮躁。人工智能教育要面向大众加以普及,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让其对相关技术概念有大致了解,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思维方式实现转变,为未来真正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精深原理打下基础。所以,刚开始就讲太多编程和算法并不现实,还是应当从基础开始,比如,把一些国内的机器人“请”到学校与学生交互,潜移默化地普及人工智能知识。

关于谁来教的问题,要弥补短板。短板之一,是各地区在教育资源积累和调用能力上的巨大差异。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学校很容易邀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授课,但更多地区则没有如此的资源储备,无法实现全民智能教育的目标。短板之二,是人工智能研究背后涉及学科不唯一的现实。人工智能更像是一个跨界融合的领域,参与其中的人员有研究计算机的、有研究自动化系统的、有研究通讯的,究竟用怎样的方式和逻辑去培养人工智能发展急需的人才,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教育方式之外,做好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大众媒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或许是一个新的突破口。之前的科学类节目“最强大脑”就是例证,其拥有众多青少年粉丝,在与粉丝的互动中实现了相关科技类信息的深入人心。

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式,于受教育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着懂爱、懂世界、懂创造。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交流,却做不到真正的情感交流;人工智能可以在特定的范围内应用,却无法跨越“特定”的边界;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运算、逼真模仿,却缺乏关键的创新能力。所以,情感沟通的能力、综合看世界的角度、发自内心的创造,才是人类超越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也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文由科猫平台编创,内容整理自中国生物技术网、人工智能网,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发表于 2017-11-07 00:00
  • 阅读 ( 78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