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怎么知道你哪里痛?

疼痛是种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身体的不适状况,帮助我们免于遭受更大的伤害。但很多时候,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身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只是觉得头疼、肚子疼、背疼。至于孩子,更是无法言明身体所陷入的窘境,只能用手指指或者避让家长和医生的碰触。奇妙的是,止痛的药物总能帮助我们减轻痛苦,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疼痛打哪来?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医生以及科研学者都在努力探寻痛苦的真正样子。中国素来有“阴”和“阳”的概念,将疾病和痛苦归结于阴阳失调;古希腊人认为疼痛来自于身体中异常的体液所造成;在基督教文化中,疼痛则被视为神所带来的惩罚和身负罪孽的普通人赎罪的方式。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终于明白疼痛有着特殊的生理作用机制:

假如你不小心碰到很烫的炉壁,手被烫伤了。你的手臂会马上收回,立刻让你感受到痛苦,一条铺设了疼痛感受器的特殊神经网络立即被激活。和其他种类的神经不大一样,疼痛感受器只有在检测到高温或高压等有害事件的时候才会被触发。

当发生伤害的时候,神经将伤害性刺激转换成电信号,向大脑报告坏消息。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神经的末端会改变形状,创造孔洞,让钠和钙这样一些带有正电荷的离子鱼贯而入,这些涌入的离子使得跨细胞膜的电压降低,并形成电势,产生疼痛信号。伤害越严重,这种信号越强烈。

上面解释了疼痛神经是如何提醒大脑和脊髓,可是感受器是如何第一时间探测到哪里受到了伤害呢?通常,它们会发现一些化学物质比如前列腺素的警报。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会向感受器传递正常的信息,发生了问题后,它们就会跑出去跳来跳去,疼痛感受器无法理解这些物质的疯狂行为,就意识到身体出问题了。

疼痛感受器还可以直接检测出一些有害的影响。例如,过多的热量可以自行打开离子信号通道。所以,辣椒里的辣椒素会制造出火烧一般的灼热刺激,让身体接收到“辣”的痛感。

止痛药出马

在现实中,止痛药并不是瞄准目标、精确打击的神奇子弹,而是有大规模杀伤能力的炸弹。它们在血液中巡游,遇上有问题的地方就想方设法地破坏疼痛机制,保卫身体的和平。所以,如果你因为背疼服用了止疼药,碰巧头也疼,那么一箭双雕,两处疼痛都能有所缓解。

身体的神经就像战争的情报线,当身体遭受伤害时,一份份写满了坏消息的急件被快马加鞭地送往指挥部,报告整个“国家”的战况,大脑“司令”看到不利的信息就会感受到疼痛。要想缓解疼痛,你需要拦截住信使,想法设法对这些信使实施干扰,进行策反,或者派遣特工将这些信息掉包,给“司令”举国祥和的假象。如果这些办法都起不到作用,那么,大不了把司令迷晕,免得它受刺激。各类止痛药基本上就是采用这些方法来发挥作用。

镇痛剂不阻断神经冲动,也不扰乱感官知觉或改变意识。大多数止痛药物不能把疼痛的来源直接消除,它们只不过是沿着疼痛的传输通道,寻找疼痛携带的信息,然后进行拦截或者直接摧毁这些信息。

镇痛剂有许多种,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通过减少炎症来减轻疼痛)、环氧合酶抑制剂(大部分解热镇痛的抗炎药就属于这一类,这类药物能够阻断信号)以及阿片类药物(减少大脑和神经系统疼痛信号的严重程度,隐瞒虚报信息)。如果这些物质还起不了作用,医生可能会使用麻醉剂,阻断病人所有的感觉、疼痛以及其他信息,把病人直接弄晕,或者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局部麻醉。

非阿片类镇痛药

疼痛可以使我们避免遭遇更严重的麻烦,它提醒人们,这里有伤要注意照看,要让伤口快点愈合。但是有时候这种疼痛很招人烦,明明身体疾病的大火已经扑灭了,火警的警报(疼痛)还在不停地响,让人心烦意乱。

要想消掉这种声音需要切断信号的来源,非阿片类镇痛药就是采取这种方法来止痛的。大多数非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或环氧化酶-2(COX-2)来起到止疼作用。环氧化酶或环氧化酶-2可以将细胞壁中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能够激活神经疼痛的前列腺素,使人产生痛感。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环氧化酶-2,阻止了前列腺素的生成,而没有前列腺素意味着不会激活疼痛感受器,因此人体就感受不到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和扑热息痛类药物都属于非阿片类镇痛药。

布洛芬、阿司匹林和萘普生这样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消炎消肿。炎症和肢体的浮肿是疼痛的诱因之一,所以通过消炎和消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某些病症造成的疼痛。

能够解热镇痛的扑热息痛类药物对身体的病痛不会起到治疗的作用,不过,这类药物中的某些物质能够使大脑和中枢神经对疼痛麻木,不作出反应。这类药物确实能够产生镇痛效果,可研究人员至今也没完全弄明白它们是怎样做到的。

是毒,也是药

对于更严重的疼痛,比如术后疼痛,或者长期疼痛,许多医生会使用阿片类药物来应对。阿片类物质是从阿片(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曾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毒,但是它们也可以是帮助人镇痛的药剂。

正常情况下,受了伤,大脑也不愿意让身体太遭罪,所以,人体内自然存在着“疼痛控制系统”,由脑啡肽神经元、脑啡肽及阿片受体组成。阿片受体与脑啡肽结合,能够调控疼痛的感觉,维持正常的痛阈,使身体可以正常进行生理活动。阿片类药物会进入大脑或脊髓中业已存在的疼痛感受器网络里,通过模仿自然产生的神经递质结构,劫持整个疼痛控制系统,就像特工打晕了守卫人员,假扮成他们一样。它们还会偷偷潜入身体的奖励系统,产生一定的上瘾兴奋效果,掩盖疼痛的现实。

用麻醉掩盖疼痛

面对疼痛更强烈的医疗过程,比如手术,就会涉及到全身麻醉、半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使用一种混合药物,这种药物使得病人保持冷静,让他们失去意识,在手术期间大幅降低他们的疼痛感,使得病人的肌肉放松,甚至会阻止他们在此期间形成记忆。半身麻醉是把身体某个部分的感受器给锁住,比如腰部以下,以达到镇静、止痛的效果。而局麻只麻醉很小一部分的肢体,比如,医生拔牙的时候会在手术位置的牙龈处注射小剂量麻醉剂,你就会感觉牙齿周围甚至这一侧的脸麻麻的,没什么痛感。

看来,止痛药从来就不知道你到底哪里疼,有时候它们误打误撞,帮你消了肿、消了炎,疼痛警报自动解除,有时候它们堵住了大脑的眼睛和耳朵,充当欺骗大脑的佞臣。你哪里疼,只有你身体内的疼痛感受器才知道。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1期杂志文章

  • 发表于 2017-01-17 00:00
  • 阅读 ( 93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