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千年来被传为佳话,实际上却是毒鸡汤?

蔺相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一个宦官手下的门客,到后来为赵王屡立奇功,最终官拜上卿,与廉颇平起平坐。继而又喂廉颇喝了灌心灵鸡汤,促成所谓“将相和”的局面,终被后世传为佳话。

然,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用。

蔺相如确实做到了赵国相邦的位置,当然在司马迁史记记载时,为避刘邦名讳,改称相国。

但一个称职的相国应该干些什么?一般来说有三件事是必然要做好的。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外交

这一点上,蔺相如让我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两个人出奇的相似,主要的成就都是在外交上。能做到不辱使命。蔺相如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两个小故事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

然,这事实上真的没有什么用。

先说完璧归赵,我一直觉得这是个笑话。彼时秦比赵强,秦王想用城池换和氏璧。大家都知道这单买卖肯定兑付不了。明知兑付不了的买卖,还不得不做。想必是当时赵惠文王知道,如果不给,秦赵交恶,秦军师出有名(我还是没想明白,如果就是不做,秦军到底以什么名目出师;反倒是你玩他一把,他真的有理由打你)。

过程不细说,最后和氏璧确实回到赵国了,通过这件事我并没有发现蔺相如有多厉害,反倒是看到了秦昭襄王的气魄。要是秦昭襄王像蔺相如那么二,蔺相如能活着回去?

反过来说,和氏璧这单买卖究竟是当时不同意会得罪秦国,还是明明已经送过去,秦昭襄王都已经抱在怀里看过,表明十分喜欢后又给人要回来会得罪秦国?脑子正常的人应该都能想明白吧?如

果这样还解释的不够,那么我就一个问题:最后秦国对赵国的战争避免了吗?

以和氏璧换城池确实不切实际,但也没有做成任何对赵国,或者秦赵两国关系实质上有益的事情。这次出使的结果说实话就是没有结果。最终只是满足了赵惠文王对于和氏璧的一己私欲而已。可见蔺相如其人,讨好君上,溜须拍马的功夫一套一套的。也难怪后来廉颇看不起他。

再谈渑池会盟,宴会上挟持秦王。我再次深感秦昭襄王是个明主,真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是为了这么点破事,一时不忍,怕坏了秦国的宏观战略,可谓得不偿失)。

莫说他蔺相如彼时动不了秦昭襄王,若是真动了,赵惠文王走得了?渑池虽属韩国,却离秦近,离赵远。而且当时赵国方面算是战败,所以是不折不扣的城下之盟。秦昭襄王能容忍蔺相如犯二的原因不过是当时秦国的战略重心正在迁移,准备去打楚国。所以停战协定是必然要签的,具体在签的时候有没有在口头上占点小便宜(占到则已,占不到也不亏),都不重要了。

重点是,蔺相如在外交方面的功劳始终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而已,根本对于彼时的局势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为相数十载,其外交功绩实则泛泛。根本没有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大局观。并没有给赵国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仅从这一点,他根本不是一个称职的相邦,只是一个合格的外交部发言人而已。


▲完璧归赵

(图)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内政

蔺相如是如何主持内政,发展生产的,历史记载很少,我们不得而知。

仅从现在所存的史料,无法判断他有什么很得当的内政举措。虽然不能说他做的有多差,给赵国增加了多少GDP,但确实也没有看到他做出什么大的成绩。

至少比起彼时秦国的范雎而言,差了不知多少条街。


▲负荆请罪

(图)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人事

这个部分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将相和了。

人事矛盾确实处理的很到位。但我就在想,假如没那个通风报信的人呢?他一辈子就躲着廉颇走?结合之前两次的外交轶事,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很被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都是无奈之举。而将相和,要是没人牵线搭桥,他估计要躲廉颇一辈子。我不以小人之心推测其人(就是说我不假设那个中间人是他故意找的),这种被动的等待问题的思路确实不是一个国家的相邦应该有的。

关于蔺相如,还有一个小故事,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说是在他病危时,他向赵惠文王建议不要换将,理由大抵就是赵括是个后生,经验不足。且不说此事真伪,哪怕是真的,我曾分析过,长平之战并非赵括之错。要是非要把这种事情强行搬入后人对蔺相如的表彰之列,这种感觉就好像诸葛亮千里之外告诉马谡要在哪里哪里扎营,马谡没听,然后打败了,后人都夸诸葛亮英明骂马谡蠢一样可笑。

综上所述,蔺相如是一个被高估的“相邦”。

他基本没有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相信有人看罢后,还是觉得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很厉害,按度娘的说法,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的意义是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

对此我只送度娘这一句,君岂非逗比乎?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浪雨

  • 发表于 2016-12-25 00:00
  • 阅读 ( 114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