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主义神学是指16世纪基督教改革家约翰·卡尔文的教义。坚持加尔文神学的现代教会包括东正教长老会、改革派长老会和一些浸信会团体等。1619年,多尔特会议正式确定了这一信仰体系的基本教义是"完全堕落,无条件的选...
加尔文主义神学是指16世纪基督教改革家约翰·卡尔文的教义。坚持加尔文神学的现代教会包括东正教长老会、改革派长老会和一些浸信会团体等。1619年,多尔特会议正式确定了这一信仰体系的基本教义是"完全堕落,无条件的选举,有限的赎罪,不可抗拒的恩典,以及不屈不挠的拯救"(郁金香)。不同的团体可能对加尔文主义的五点模式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总体思想是相当一致的,并导致加尔文教派之间的其他教义和文化相似性

约翰·卡尔文在15世纪创立了加尔文主义。在加尔文主义神学中,完全堕落,是一种信仰,认为人类从出生起就有内在的罪恶感,所有人类努力改善自己的努力基本上都是无效的。这种观点与天主教关于原罪的教义相似,但与人道主义基督教神学信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认为人类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无条件选举是指上帝根据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基于他们的优点来选择要得救的人,因为根据完全堕落的教义,人类没有功劳。那些没有注定要得救的人,大多数人加尔文主义者的观点,注定是地狱。有限的赎罪意味着基督的赎罪只涵盖了被选者的罪,而不是所有人的罪相反的神学,如亚美尼亚主义,可能会认为赎罪是代表所有人的,一个人选择接受或拒绝赎罪是决定他或她的罪是否被赦免的关键。然而,在加尔文神学中,一个人并没有选择是否得救,但却被神不可抗拒的恩典所吸引,这是加尔文主义五点中的第四点。根据加尔文主义神学,因为上帝选择了被选者,他也为他们提供力量,使他们能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一教义被称为救世主的恒心或圣徒的恒心。那些遵循这一教义的人相信,被选者中的一员,不会因为背弃信仰而失去他的救恩,一个看起来这样做的人被证明实际上并不是被选者之一,加尔文主义神学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黑暗的神学,因为它强调人类的堕落,并认为那些没有被选举的人是命中注定的地狱。历史上,加尔文主义者倾向于有严格的道德准则。例如,清教徒是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加尔文主义团体,以不赞成圣诞节庆祝和戏剧等而闻名。另一方面,早期的美国清教徒有时因为他们的个人主义和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而被更积极地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