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曹魏的大军师为什么被评价“司马一生唯谨慎”?

司马平生唯谨严

曹魏嘉平元年(二四九),司马懿诛曹爽一事,可谓布满喜剧色彩的阙下政变。《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写曹爽派李胜往司马贵寓密查虚实,年届七旬的司马懿佯作病入膏肓,声嘶气喘,且言语错乱。听了李胜如斯报告请示,曹爽完全撤销了仅存的一丝疑虑。接下来第一百零七回,曹爽伴随魏本家儿曹芳出城谒陵和畋猎,司马懿即以“奸邪乱国”之名,迫使太后敕令表奏皇帝,废黜上将军曹爽及其兄弟。这边飞鹰走犬之际,城内已被戒严军队接管,司马懿引兵把住入城的洛水浮桥。

这些并非小说家虚构。司马懿装病一事,原始材料见诸《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注引《魏末传》,此中论述甚详,如司马懿“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这样的细节都有,《曹爽传》和《晋书·宣帝纪》所述皆出于此。晋人史笔往往有如小说家言,由细枝小节给身世临其境的真实感,至于假作真时的真实寄义,读者可以有本身的理解。

《三国志》乃晋人陈寿所撰,《晋书》所据原始史籍亦多出于晋人手笔,现实上也是王夫之所谓“司马氏之书”。晋代史家对司马氏篡魏一事都迷糊其辞,显然本朝的来历不克不及写当作龌龊故事。按史家记述,对曹爽下手,至少也是走了程序—有太后首肯,然后表奏皇帝。这是说,司马懿的政变不是要改朝换代,是在体系体例内摧陷廓清。司马懿表文痛陈先帝顾命之念,“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数语,直是忠心可鉴。又谓曹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控以“有无君之心”,阴谋政变的屎盆子这就扣到敌手头上了。当然,这是司马懿的表述,曹爽当作了被司马懿表述的对象。《曹爽传》不嫌其烦引述司马氏表文,却未举出传本家儿谋反的现实行为,至于黄门张当供称“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很较着是刑讯逼供的成果。这里留了一大块空白。撰史者固有不敢等闲着墨之处,但有时不着文字或是有意为之。此般论述如同中国画之“留白”,翰墨之外给人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皇帝在外,太后敕令大臣上表罢黜上将军,这程序是否正当,其实大可究诘。唐太宗李宿世平易近审阅这段汗青,天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皇帝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又进而质问:“辅佐之心,何前忠尔后乱?”(《宣帝纪》制曰)文帝曹丕之后,司马懿两度作为顾命大臣。上次与曹爽的老爸曹真共辅明帝曹叡,其间斩叛将孟达,拒诸葛亮海说神聊征,讨辽东公孙渊,可谓劬劳顾复,是李宿世平易近所谓“前忠”之故事。这回的“后乱”出手之狠,恨不得绝了曹氏的根脉,在后人眼里显然就是篡魏勾当。

《三国演义》描述这一事务并未以“后乱”之见诋諆和训斥司马懿,却是全然采入史乘记录。也许,出于“尊刘抑曹”的论述立场,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死掐只是反派脚色狗咬狗,小说家的感情倾标的目的在这里禁不住变得恍惚了。当然,工作的成果就是“魏本家儿政归司马氏”,小说和史乘同样道出了这个事实。从根子上说,这是“三国归晋”的第一步。身为宗室的曹爽手里握有兵权,是司马懿的本家儿要障碍,这块绊脚石总归要搬开。

原本,明帝曹叡身后,曹爽与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曹爽对司马懿还算尊敬。然而,他身边何晏、邓飏、丁谧、桓范一班军师人物亟欲拥本家儿擅国,用加封太傅一招将司马懿挤出权力中枢。司马懿本是握有兵权的太尉,加为太傅,等于退居二线。年届七旬的司马懿爽性称病不出,尽量躲着曹爽,自是韬晦之计。大权在握的曹爽这便有些忘乎所以,所以就横行霸道,本传列述其“骄淫盈溢”、“作威如斯”的一大堆事儿,《宣帝纪》又称曹爽与宫内太监谋害“图危社稷”。史乘所述曹爽各种负面材料,自是司马懿出手的正当性地点。有意思的是,曹爽的酒绿灯红被史家含迷糊糊地描述当作觊觎全国的政治野心。本传称:“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后代三十三人,皆觉得伎乐……”这般吃喝玩乐搞败北,一不小心搞当作了“僭越”,这麻烦就大了。当然,问题不在于这里有几多虚组成分,只是一说到僭越,在当日语境中天然就上纲上线了。

翦除曹爽之后,魏本家儿曹芳只得奉迎司马懿,诏封丞相,加九锡。小说里写司马懿“固辞不愿受”,颇让人纳闷。原本一步到位就完整复制了曹操篡汉的故事,装什么孙子呢?可史籍记录,司马懿上书辞让竟有十余次之多。工作都做到了这一步,还在继续表忠心。事实上,司马懿的辞让还不止这一次。《晋书·宣帝纪》有谓,嘉平三年,太尉王凌谋反,欲废皇帝立楚王彪,被司马懿一举破坏。这时魏本家儿曹芳又要给他一个相国头衔,并加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却“固让相国,郡公不受”。本纪又谓,“帝(按,指司马懿)勋德日盛,而谦和更甚”。

司马懿的谨严自有原因。他不像曹操、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张鲁那些牛人,一起头他没有本身的步队。他固然身世宿世族,却并非处所豪强,而是以掾佐起身。本纪谓,“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那年司马懿才二十二岁,想来是有一番理想。可是,汉室已攥在曹操手里,曹操灭了吕布、袁术,很快又在官渡击溃袁绍,差不多将近同一海说神聊方了。群雄竞起的年月已颠末去,似乎全国大势已心猿意马,只能按部就班在宦海里混事。

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是后半截呈现的人物,小说第三十九回第一次呈现他的名字—“却说曹操罢三公之职,自以丞相兼之。以毛玠为东曹掾,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为文学掾。”这是哪一年?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事,应是建安十三年(二○八)。“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医生。夏六月,以公为丞相。”是年秋,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因有赤壁之败。此后连续串交战,没有司马懿的事儿。“上计掾”和“文学掾”都是衙署佐官,这一段没有什么故事,本纪中也是空白。司马懿似乎栗六庸才渡过了青年时代,而比他小两岁的诸葛亮已在赤壁之战中大显神通。然而,司马懿究竟结果熬过了生射中的严冬,同为相府掾佐的崔琰、毛玠就没有他这么幸运了,因为获咎了曹操,一个被赐死,一个被黜免。

直至第六十七回,司马懿十分困难逮着露脸的机遇。这时曹操刚灭了张鲁,司马懿作为军中本家儿簿建言火速进兵西川,趁刘备安身未稳,一举拿下益州。曹操不听,竟奚落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小说这个细节亦取自《宣帝纪》。但此节原是刘晔的事儿,《三国志》说是刘晔建议曹操趁势取蜀,而刘晔恰是本家儿簿,故进曰:“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今不取,必为后忧。”(《魏书·刘晔传》)《宣帝纪》将此移花接木扯到司马懿头上,差不多也是这套说辞—“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崩溃……”晔传只说“太祖不从”,并未出言讥诮,工作搁到司马懿这儿就纷歧样了。曹操征张鲁在建安二十年,其旧日的军师团已经残落(郭嘉、荀彧、荀攸均已故去),司马懿此际预闻军机,倒也恰是时辰。若是真是让曹操这样就地开涮,他不克不及不心生怵惕。

说来,司马懿跟曹操的关系很微妙。按本纪说法,司马懿入仕之初就引起曹操注重,“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克不及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那时辰他就玩装病这一手,可惜曹爽不知道这段故事。本纪又谓:“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司马懿迫于压力而入彀,这职场生活生计一起头就布满荆棘。但《三国志》没有说起此事,司马氏与曹氏的恩仇完全不在陈寿的审阅之中,《魏书·武帝纪》居然没有呈现司马懿的名字。《文帝纪》也只是最后遗诏辅佐嗣本家儿时提到他,看来他是在曹丕在朝后期才进入权力中枢的。

司马懿获得曹操的信赖很不轻易。《晋书·宣帝纪》有这样一段话:

帝内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标的目的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这“狼顾相”的说法颇有意思。瞻前顾后,夹起从头至尾巴做人,内里倒是饿狼般的饥牵萝补屋。司马懿一向凭借于曹魏集团,宦海里摸爬滚打,小心行事是做人底子。本纪记录,司马懿经常这样训诫后辈:“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这般兢兢业业,似乎不像是关头时刻可以或许下狠手的脚色,其实谨严的背后是隐忍。

《三国演义》的司马懿叙事直接从军旅起头,最初几回露面都显示出其超卓的庙算盘算。第七十五回,关羽水淹七军后气焰如虹,兵围樊城,直指许昌。曹操慌乱之中筹算迁都。这时是司马懿出来谏阻。

司马懿谏曰:“不成!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度之计,本无所损。今孙、刘掉好,云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东吴述说短长,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后,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矣。”本家儿簿蒋济曰:“仲达之言是也。今可即发使往东吴,不必迁都动众。”操依允,遂不迁都。

以东吴掎止关羽,这步棋是扭转大局的关头,魏、蜀、吴初当作三分鼎足,司马懿就抓住了一个计谋契机。这块材料直接采自本纪。可是,这回的谏言和上次进兵西川的建议,在小说中只是插入性交接,缺乏情境描述,未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文学典型的司马懿,还须借助权略实施的情节描绘,这本家儿要表示在两方面:一是扼制蜀汉海说神聊征,经由过程两边军事坚持和一系列拉锯战,塑造其擅于机变的盘算家形象;二是与曹魏宗室相周旋,慢慢翦除其势力,这中心显示一种隐忍、权诈且深不成测的阴鸷性格。

一手攘外,一手安内,靠的都是枪杆子。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以军政大佬身份进入读者视线的,早年的掾佐生活生计默默无闻,作为曹操帐下的谋士他不像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那么受重用。生命的冬眠是一个漫长过程,他是在曹操晋封魏王之后起头收支军界的。然而直到第九十一回,曹丕身后,司马懿才算真正抓到了军权。“时雍、凉二州缺人守把,司马懿上表乞守西凉等处。曹叡从之,遂封懿提督雍、凉等处戎马,领诏去讫。”司马懿抓到了雍、凉二州,这下心里才算结壮,从此便将经略西海说神聊作为本身的要务。

诸葛亮三分全国的预判当然是一种超前意识,但自刘备入川之后,司马懿脑子里亦已形当作同样的计谋图景。避免与蜀、吴两面作战,一贯是司马懿的盘算长项,而若何在陇蜀、两淮之间修建有用的防御系统,则是他持久处心积虑的御敌方略。本纪谓,刘备取汉中后,司马懿便标的目的曹操提出屯田之策,乃至“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可司马懿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踏入关中,很大水平上是碍于远途补给坚苦,而曹魏的军屯几乎推至交战前沿。所以,这项屯田政策一向奉行到曹叡、曹芳期间。据《晋书·食货志》:太和四年(二三○),“宣帝表徙冀州农民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青龙元年(二三三),“开当作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分焉”。正始四年(二四三),又命邓艾在淮南淮海说神聊修渠屯田……借由“且佃且守”做军事摆设,乃将计谋缓冲区域酿成给养充沛的前沿阵地。

司马懿与曹爽的过节,不只是宦海权力斗争。对蜀交战的思绪上,二人有着严重不合。《曹爽传》谓:“(邓)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全国,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克不及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因为贸然深切,补给线太长,而蜀兵据险为固,曹爽差点折了进去。司马懿怕是任由这般折腾下去,迟早让诸葛亮撕开秦陇防地。其实,司马懿一向对峙以逸待劳的防御思绪,不想等闲对蜀动兵。虽说最初是他建议曹操攻蜀,但那是一个电光石火的战机,那时刘备在川中安身未稳。当司马懿可以影响大局的时辰,他很清晰解决蜀汉的机会未到。

《三国演义》 写司马懿对蜀作战,翰墨颇有矛盾之处。第八十五回,刘备身后,曹丕想乘隙伐蜀,贾诩认为不成仓皇出兵,司马懿却说:“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于是征调鲜卑、南蛮、孙吴、上庸孟达以及国中曹真等五路大军,以图形当作合围。这事纯属小说虚构,好让诸葛亮借此上演安居平五路的好戏。毛宗岗夹批中说“:司马懿惯与蜀兵仇家,却与此处早伏一笔。”其实,也是不想让司马懿进场太晚,居心在此加点戏码。但这样一来,接下去还得让司马懿连结这种好战姿态。第九十五回,诸葛亮一出祁山无功而返,司马懿乘隙收复陇西诸郡。曹叡夸他几句,这老头竟来劲了,要求率兵剿除汉中蜀兵“以报陛下”。这当儿尚书孙资出言谏阻,认为不必大举进讨,派兵据守斜谷险峻即可,“不外数年,中国日盛,吴蜀二国必自相践踏糟踏,那时图之,难道胜算?”曹叡问司马懿“此论若何”,司马懿说“孙尚书所言极当”,竟不再对峙进讨的本家儿张。从这儿起头,司马懿又回到了本身的立场。《魏书·孙资传》裴注引《孙资别传》云:“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觉得可因大出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资。”小说将“时议者”换当作了司马懿,再让司马懿陡然转换立场,手法也算巧妙。

往后,司马懿的调子就完全转过来了。第九十六回,闻悉诸葛亮筹办再出祁山,曹叡召大臣商议对策,司马懿强调“蜀未可攻也”。因料心猿意马诸葛亮会用韩信暗度陈仓之计,司马懿命人在陈仓道口筑城守御。公然诸葛亮二出祁山就在陈仓被阻,蜀军用云梯、冲车、掘地道各类战术都无济于事,直到守城本家儿将郝昭病危才被攻破。其实,最后让诸葛亮占了廉价,也是魏方本家儿帅曹真贸然出击所致。司马懿说过“我军只宜久守”,这话曹真底子听不进去。后来,司马懿接替曹真总摄陇西诸路军马,在前沿阵田主要就采纳“苦守不出”的方针。甚至第一百零三回,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相赤诚,司马懿仍受之不战,不为所动。

第九十九回,毛宗岗夹评中讥诮:“苦守不出,是他看家拳。”将司马懿比作只会躲着敌手的拳师,绝非公允之论。诸葛亮六出祁山,现实上寸土未得,这场战争最终胜出的不是蜀方。作为讲史小说,《三国演义》不成能改写魏蜀间的战争终局,然而在整个六出祁山过程中,小说以虚构手法描述若干局部战争,如以姜维诈降将曹真引入斜谷道,又在木门道诱杀张郃,上方谷围住司马懿……叙事核心多在诸葛亮的奇策实施,这就给人蜀军胜多负少的印象。固然出师未捷,却让人从诸葛亮的悲剧命运中感触感染到一种精力胜利,这是小说家的妙着。其实,仅就军事不雅点而论,司马懿的防御计谋未有不妥。蜀军远道而来,补给坚苦,以防御耗损仇敌自是伶俐手段。但看司马懿之谨严,曹真之躁进,几回战争中都分明形当作胜败反差。

司马懿后发制人的防御心态并不完全出于军事盘算,也是从曹魏集团内斗中养当作的政治经验。小说叙事亦着意强化其宦海挫折。前述第九十一回中,司马懿既督雍、凉二州,孰料顿时就起了风浪。诸葛亮用马谡反间计冒其名义发布反曹叡通告,华歆便乘隙进谗,“司马懿虎睨狼顾,不成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度大祸”。曹真不觉得是,却让曹叡效仿刘邦伪游云梦之计,驾幸安邑,待司马懿迎驾时加以辨察,或“不雅其动静,就车前擒之”。

……叡从之,遂命曹真监国,亲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司马懿不知其故,欲令皇帝知其威严,乃整戎马,率甲士数万来迎。近臣奏曰:“司马懿果率兵十余万,前来抗拒,实有反心矣。”(毛批曰:“仲达虽乖,此时却着了道儿。”)

司马懿纵使奸猾,也没想到竟是刘邦擒韩信的招儿。不管他若何剖肝沥胆剖明忠心,曹叡仍是疑虑万分,最终按华歆的意思将他削职归乡。这段故事虽是虚构,却真实反映了司马懿的宦海处境。在曹叡期间,司马懿出力最多,但曹叡临终确定顾命人选先就没有他,开初圈心猿意马的几乎都是宗室后辈(见《三国志·魏书·刘放传》)。

司马懿在家失业大要不外一年光景。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已拿下陇西三郡,大破夏侯楙、曹真。形式求助紧急之下,曹叡才听钟繇之言,从头升引被罢黜的司马懿。但曹叡依然不安心将工作都交给司马懿,偏是让他和曹真同领大军,这种互相牵制的平行批示系统显然有悖军事原则。至第九十八回,蜀、吴拟联手入犯华夏,而曹真得病在家,曹叡才让司马懿总摄陇西诸路军马。曹叡要派人取曹真的总兵将印,司马懿却说他本身去取—

……遂辞帝出朝,径到曹真府下,先令人入府报知,懿方进见。问病毕,懿曰:“东吴、西蜀汇合,发兵犯境,今孔明又出祁山下寨,明公知之乎?”真惊奇曰:“吾家人知我病重,不令我知。似此国度求助紧急,何不拜仲达为都督,以退蜀兵耶?”懿曰:“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真曰:“取印与仲达。”懿曰:“都督少虑,某愿助一臂之力,只不敢受此印也。”真跃起曰:“如仲达不领此任,中国必危矣!”吾当得病见帝以保之。”懿曰:“皇帝已有恩命,但懿不敢受耳。”真大喜曰:“仲达今领此任,可退蜀兵。”懿见真再三让印,遂受之。

司马懿的言辞委婉有致,小说这一段写得很妙。他不是奉诏取印,是要让人家本家儿动让印。他在姓曹的本家儿子和将军们之间只能如斯周旋,避免给人留下涓滴的偷薄之感。

谨严有余的司马懿也有判断出手的时辰,不说诛曹爽,不日擒孟达亦是一例。新城太守孟达黑暗投蜀,欲为诸葛亮出祁山做内应,这直接威胁长安甚至洛阳。当时在家失业的司马懿刚接到起复的委任诏令,获知谍报便集结宛城军马火速开赴,成果八日之内赶到新城,解决了孟达。按说此事先要奏报魏本家儿,但比及圣旨下来怕是蜀军早已当者披靡。司马懿此番先斩后奏意义重大,兵贵神速,利弊不遑细斟,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算度。

司马懿最窝囊的事儿就是被诸葛亮空城计涮了一把。因为孟达被擒,马谡又掉了街亭,诸葛亮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用这一招利诱司马懿。此事不见于《三国志》,却非小说虚构,本自裴注引《蜀记》郭冲五事中第三事。当然,郭冲五事亦是晋人小说,故裴松之不信实有其事。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三国叙事中最超卓的策略之一,完全就是一场心理战。司马懿见诸葛亮在城头焚喷鼻操琴,心里大犯嘀咕:“亮生平谨严,不曾弄险。今城门大开,必有匿伏。”他想,以诸葛亮之谨严不成能如斯弄险。但反过来看,诸葛亮又何尝不是这样揣度他—之所以料心猿意马魏兵不敢进城,恰是押中了司马懿生平最为小心谨严。

前人所谓“诸葛平生唯谨严”,其实未必说对了。就“谨严”二字而言,诸葛亮实远不及司马懿。诸葛亮屡有效人不妥的掉着,如将荆州拜托关羽,街亭交给马谡,粮草委以李严,都是很要命的忽略。此公还有恃才傲物的疏狂,这都不去说了,而司马懿干事从来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诸葛亮还有君臣相得之便,不必跟先本家儿、后本家儿玩心计,而司马懿对姓曹和姓夏侯的永远要留一份心眼,并且还不克不及让人家觉出他有异心。

除失落曹爽两年后,司马懿死了,享年七十三,时在嘉平三年秋八月。《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司马懿临终前将师、昭二子唤至榻前,叮嘱曰:“吾事魏积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惊骇。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早已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依然心怀惊骇,作为曹魏政权的掘墓人,此际还惦着平生忠诚的清誉。

司马懿生平最后一桩大事小说里没有提到,就是辞宿世半年前,翦除了诡计迎立楚王彪的王凌。借使倘使让他们另立朝廷,此日下最后是否能到司马氏子孙手里还难说。司马懿逮着机遇天然痛下杀手,不单灭了楚王彪数者,并且“诸相连者悉夷三族”(《魏书·王凌传》),“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晋书·宣帝纪》)。忍了一辈子,这回终于让曹氏宗室彻底出局。

王凌的儿子王广曾劝止父亲起兵,因有“懿情虽难量,事未有逆”之语 (凌传裴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懿的“篡逆”之所以被认为“事未有逆”,乃相对曹魏而言,只能说是尖刻寡恩的曹氏做得过分分,曹操、曹丕、曹叡,哪一个也不是善茬,三代沿袭以申韩之法钳网全国,在士族绅耆中心已掉去在朝根本,如王夫之所说“士困于廷,而衣冠不克不及自安”(《读通鉴论》卷十)。司马懿平生谨严,亦是因为“不克不及自安”。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作者:李庆西


  • 发表于 2019-06-03 01:00
  • 阅读 ( 906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