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穿超短裤为什么会被当成变态?

无论漫步于田边小路,还是匆匆于北上广CBD,敢穿超?短裤的男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偶尔有人露出腿毛浓密的大腿,还会被人偷拍发微博朋友圈——“今天我在街上看见了一个变态娘炮!”海边健身房之外的地方,二分三分短裤,似乎已经成了女性的专属。

很少有人会反问自己,凭什么鄙视男人在街上露大腿?其实,这种观念固化的时间,并没有很多人以为的那么长。

接下来你将看到:

●30年前,中国男人还穿超短裤来着

●男人裤子短,本来是件挺时尚的事

●男士超短裤的倒掉

为男人露大腿权利一呼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30年前,中国男人还穿超短裤来着

-+-

刚盖住大腿根的短裤、黄塑料凉鞋,偶尔再加一根革腰带,这是七八九十年代男生的夏季标配。

1974年,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儿童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们就已经穿起了超短裤。1982年《心泉》里的苗族小孩卡里、1991年《屏幕奇遇》里的奇奇、1994年《我爱我家》里的贾志新……几乎所有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电影电视剧里,男孩子们夏天都是清一色的短裤,勉强盖住要害的长度在今天看来,先锋性堪比国际一线品牌主打男性解放的春夏大秀。

●1974年 《向阳院的故事》,左一男孩裤子极短

校服也是如此。不同于现在大多数学校夏季校服的短衣长裤配置,八十年代后期至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短裤校服在中小学男生之间十分常见。数据显示,九十年代,广州有95%以上的小学男生穿只到大腿中部的短裤校服,初中生也有90%左右的夏季校服是短裤。

即使是八九十年代,超短裤还没有任何“不正经”暗示的时候,成年男人也很少穿超短裤上街。工厂有工服,公务员有着装要求,外资企业更不用说,“单位”的存在事实上让所有人都在体制内,即使是小商贩、个体户,也不会随随便便穿着短裤和人做买卖谈生意。当时成年男人最喜欢也最稳妥的穿法,还是黑西装西裤白衬衣。“大裤衩”对大多数人来说,始终都是夏天洗完澡坐在大树底下吃瓜时的装备设定。

●八十年代 男性西服

如果说当年短裤能大行其道,有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原因,那么为什么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有钱之后,男生的裤子反而越来越长了?其实,在短裤长度和出街频率这件事上,社会观念变迁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在男人能接受的短裤长度底线

同一条三分短裤,八九十年代只是“不正式”,现在却逐渐“不正经”起来。但是如果追溯短裤的发展史,在它最光辉的岁月里,短裤不仅足够正式,更是上流社会身份的

象征。

男人裤子短,本来是件挺时尚的事

-+-

虽然总有民间科学家力图证明短裤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老祖宗发明的“犊鼻裈”相比现代意义上的短裤,更类似于一岁小孩穿的开裆裤和日本相扑运动员的兜裆布,合裆短裤基本上只出现于插秧种田等情景中。

●元 赵孟頫《浴马图》

现代中国人的日常服装是全方位对接西方的,所以,要考察短裤的前世今生,还是需要回到古代的欧洲看一看。

裤子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西方历史上,与古罗马军团向北征战的时间点基本相同。在后来的上千年中,无论是裹腿、裤子还是紧身长筒袜,欧洲男人总喜欢把腿裹得紧紧的,这种显露下肢肌肉结构的审美情趣,与今天女性们的着装偏好极为类似。

●穿紧身裤的拿破仑

时间走到中世纪,消泯性别差异的长袍宽衣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裤子被定位为内衣。14世纪中期,男性开始穿从脚踝包裹到大腿根部的无裆紧身长裤“肖斯”。肖斯色彩艳丽,有条纹装饰,它的流行奠定了西方男性外穿裤子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男裤的形式更加丰富。16世纪出现了现代能外穿的连裆短裤雏形:传统肖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长度及膝的“奥—德—肖斯”(Haut de chausses)有宽松紧身两种,下半部分的长筒袜叫“巴—德—肖斯”。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们的短裤多为天鹅绒和丝绸质地,膝盖处有蝴蝶结装饰,裤管非常窄,刻意凸显腿部线条。

●路易十六的紧身短裤和长筒袜

十九世纪之后,朴素简洁的西装长裤替代了贵族的紧身短裤。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短裤成了男孩子们的专属,换上长裤,就意味着长大成人。所以即使是炎夏,成年男人为了“成熟”,也拒绝穿短裤。

随着女权运动兴起,在男装界不入流的紧身短裤越来越受到女性的追捧。但是,对于中西方男性而言,短裤在近二十年的潮流里不光变得越来越长,而且始终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服装,再也无法获得历史上的“正装”地位。

几百年前,在西方上层社会流行过的短裤虽然不直接裸露肌肤,但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它们的紧身设计或许比露出大腿的短裤更加“娘炮”。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凸显男性下肢线条,为什么当年紧身裤能流行开来,现在超短裤却被鄙视?这和人们对男装功能的认知变化有关。

男士超短裤的倒掉

-+-

文艺复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服装最首要的任务不是区分性别,而是区分阶级。

法国大革命之前,贵族引领时尚潮流,男装极尽奢华,缀满缎带蕾丝,没有人会把这些装饰或者男性们的长发、香水、脂粉同“女性化”、“同性恋”联系在一起,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彰显

“高贵”。

●《绝代艳后》剧照

18世纪末期,男装迎来了被称为“伟大的男性化放弃”(Great Masculine Renunciation)的审美突变。男性放弃了所有艳丽、华美、繁复的装饰形式,服装开始趋向简洁、沉稳、朴素。剪裁简洁,颜色低调,形制单一的西装大行其道。

一方面,法国大革命使贵族的地位被动摇,革命者希望以统一着装的方式塑造新型社会。从理论上讲,这时的男性服装成为一种制服,不再追求外貌,而是要求劳动与平等。另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男性“生产者”、女性“消费者”的分离空间(separate spheres)概念形成。

●1906年的男装插画

法国艺术评论家和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19世纪初期,出现性别角色分裂,产生刚健男性和温柔女性,19世纪是男性统治最显著的时期”。服装的首要目的从区分阶级变成了区分性别,另外,现代工业定义的的价值观不仅定义了男性化特征,而且反映在了男装上。

从某种角度上讲,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社会性别确立史。现代社会对男女社会性别的严密规训依然存在,温柔、粗犷、修饰、朴素、生育、工作……这些要素定义了什么是标准男性,什么是标准女性。

由于男性事实上处于更有优势的地位,女性的“男性化”尚可接受,而男性“裸露”身体,就被大多数人视为主动放弃男性化特征,因此格外不光彩,乃至“变态”。这才是普通人对男性服装所可能含有的“紧身”、“裸露”、“鲜艳”、“华丽”等元素持拒斥态度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高秀明,《男性服装史上“伟大的男性化放弃”原因探析》,《东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尹志红,《东西方裤子起源趣谈》,Fashion Color;

3.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姜吉林,《性别气质与性别霸权——对康奈尔男性气概相关理论的再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刘传霞,《论男性性别身份认同与文化再现》,《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 发表于 2017-06-02 00:00
  • 阅读 ( 118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