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是怎么回事?

知识点:“踢猫效应”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心理学效应。其具体表现就是因泄愤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泄愤对象一般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

有一个故事大家恐怕都听过:小学校长受了气,就拿手下的教师出气;老师生气后,就拿学生出气了;学生觉得很委屈,就回家找茬打自己的弟弟;弟弟最后实在无处发泄了,看见家里的小花猫,就一脚把猫踢开:“我之所以这么倒霉,原来都是因为碰见你啊!”可怜的小猫什么错事也没做,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家称为“踢猫效应”。

这种心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情绪拥有信号功能和组织功能,正性情绪可以传染,负性情绪一样也可以传染,而且像瘟疫一样传播。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愉快的刺激通常来自外部,而不愉快的刺激是内外兼有,内部的病痛、疲倦和外来的侵犯都可以让人不高兴。负性情绪相对于正性情绪而言,紧张度较高。实验证明,不愉快和紧张的强度越高,对认知操作的干扰越大。例如,痛苦具有中上程度的紧张和冲动性,紧张后带来抑制,冲动则破坏皮质的优势。这对操作均提供不利的背景。

当人的情绪变坏的时候,对手头事件的操作就会受到影响,心中积攒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过一定界限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向外发泄了。在潜意识当中,人类总是会不自觉地向比自己弱势的群体发泄。这或许是进化的结果,因为在黑猩猩、恒河猴甚至更低级的狗、猫、鼠中都发现过类似的现象。

踢猫效应在人类当中尤为常见,经典的文学形象阿Q,就是在被财主和假洋鬼子欺负了之后,到处找不如自己的人发泄。没想到不但打不过王胡,因为肚子饿连不如自己的小D也打不过。最后只好欺负小尼姑,然后就“十分得意地笑了”。可见,欺负更弱者是很多弱者的常见发泄手段。

其实,“踢猫”并不能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反而会伤害他人,怎么办呢?古人教导我们要克己复礼,遇事从容,与人为善,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分析,逐渐使愤怒消退,要心态平和,懂得容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 发表于 2016-03-21 00:00
  • 阅读 ( 68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