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喜欢魔术?

我们每天都会与周遭的物质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也由此开始对发生在身边的无数现实情况的进展抱有各种预期,并以此调整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的某些预期产生于较为磕绊的经历或是与世界的直接互动中,另一些则产生于我们的婴儿时期,牢牢地贮存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不受外界刺激的干扰。科学家们把后者称为“核心认识(core knowledge)”。关于核心认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知道固体无法穿过墙壁,东西会掉在地上等等,都属于核心认识的范畴。

魔术表演就是通过违背各样事物应产生的预期来达到吸睛的目的。魔术所呈现的结果与观众们的“核心认识”不符,因此它才如此令人着迷。哪怕是最兴致缺缺的观众也会在杰出的魔术师面前表现出孩童般的好奇。那么,当婴儿遇到违背先前预期的现象时,他们又会作何反应呢?一项新的研究对此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可能会解释为何魔术会产生跨越年龄段的魅力。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 University)的Aimee E. Stahl与Lisa Feigenson认为:有违预期情况的产生可能同时会带来特殊的学习机会。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事情的进展有违预期时,婴儿会出现更长时间的瞪视。举例来说,一只皮球穿墙而过而不是被墙挡住,或者一名演员走向爱挑刺的观众而不是走向善良和蔼的观众,这些都属于有违预期的行为。然而,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婴儿对于表现异常的事物所产生的兴趣是否具有认知效用。

科学家们做出了如下假设:有违预期现象的产生会提供认识世界的机会。如果假设成立,则产生有违预期现象的物体应该是婴儿们获取新信息的优先对象。他们会搜寻这些物体的信息并以各种方式摆弄探索这些物体,试图弄明白它们会产生奇怪现象的原因。

研究者们对110名11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一组构思精巧的实验。首先,他们会让婴儿们观看玩具车和皮球撞墙的影像,在以上场景中,有些玩具会穿过墙壁,有些则不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物理学上的可行与不可行的场景)。之后,科学家们会重新向婴儿们展示他们刚才看到的物品,只不过这次会展示一些新鲜的方面:比如,这个玩具一挤就会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这个玩具出现了有违婴儿之前所预期的现象时,他们才会将这个玩具的声音与这玩具本身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婴儿并不能够从所有违背预期的现象中学到新知识,而是只有当某些特定的物体违背了婴儿的认知预期时才会发生。

接下来,科学家们令婴儿们观看录像,录像里发生的事情有些符合基本原则,有些则违背了诸如物体的坚固性(如物体看起来穿墙而过了)和物体需要支撑(如物体看起来没有任何支撑却悬于半空)等基本原则。之后,婴儿们会有机会摆弄和玩耍这些刚才见到过的玩具(目标对象)和一件新玩具(干扰对象)。如果这些目标玩具之前产生了有违基本原则的现象,婴儿们便会花费更多时间摆弄它们。如果目标玩具之前所产生的现象与他们的预期相符,婴儿们便会每样玩具都玩一会儿,而且玩每件玩具的时间大致相等。更有趣的是,当孩子们与产生了有违预期现象的目标对象进行玩耍时,他们玩耍的方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对象所违反预期的形式。看到玩具穿墙的婴儿会不断地用玩具敲打桌子,似乎是在尝试看它是否还可以穿过物体,而看到玩具浮在空中的婴儿会一遍又一遍地将玩具扔到地上。也就是说,孩子们会根据玩具违反预期的方式来调整他们摆弄玩具的方式。孩子们表现出的这两种行为分歧表明:婴儿们对反常场景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系统地检测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像科学家们面对始料未及的数据而感到困惑时所做的努力一样。


这项研究做出如下总结:有违预期现象的发生为婴幼儿与早期儿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机会,无论这种预期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学习的。

但是,当成年人遭遇异常事件时,他们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作为成年人,我们并不会经常遇到特别有违预期的情况,尤其是当它们涉及到物体行为的核心原则时。不过魔术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例外——魔术表演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合理预期:物体会消失、悬浮升空、甚至变形。我们知道这些有违预期的现象为婴儿的大脑提供了特别的学习机会,但如果它们也为成人的大脑提供了这种机会呢?魔术表演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渴望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置于意想不到的情形之中。

2007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知觉魔术专题讨论会(Magic of Consciousness Symposium)中,我与Stephen Macknik共同担任主持。那时,在魔术二人组Penn and Teller 组合中担任默角的Teller曾巧妙地阐释道:我们生命中的多半时间都花在理解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因果之上了,而魔术则“为人类的这些理性认识提供了游乐场”。世界有多大,婴儿的游乐场就有多大,这里面每天都充满了奇迹与机会。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见识也越来越广,让我们感到惊异的事情越来越少,我们的玩兴也越来越小,但是魔术却总能成功地将我们引向内心深处的那所迷人的游乐场。

[注: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和Stephen L. Macknik是凤凰城(Phoenix)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实验室主任。]

日报看多了,你也想分享?机会来了!知道日报招募作者啦!

  • 发表于 2015-10-13 00:00
  • 阅读 ( 78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