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他们在万圣节雕的居然不是南瓜?

秋越来越深了,冬天的脚步近了。随着公历10月即将结束,在媒体和网络上,“万圣节”三个字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一提到万圣节,很多人会想到南瓜灯,想到化装游行,想到熊孩子“不给糖就捣乱”的恶作剧,想到各式各样的鬼魂和巫师。然而严格地说,这些都和万圣节没有关系。

万圣节和万圣夜原本是两个节日

万圣节是诸圣节(All Saints’ Day)的俗称,本是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节日,时间是11月1日。天主教把诸圣节定为弥撒日,每到这一天,除非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否则所有信徒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缅怀已逝并升入天国的所有圣人,特别是那些天主教历史上的著名圣人。紧随诸圣节之后的是11月2日的诸灵节(All Souls’ Day),这一天缅怀的则是已逝但还未升入天国的灵魂,信徒们会祈祷他们早日升天。

雕刻南瓜灯也好,化装游行也好,“不给糖就捣乱”的儿童游戏也好,其实都是万圣节前夜(Halloween,通常简称“万圣夜”)的节俗。顾名思义,万圣节前夜就是诸圣节的前一天——10月31日的晚上。尽管按照天主教传统,诸圣节的一些活动从这个晚上就开始了,然而细究起来,这一天其实并不是正式的宗教节日。在很多讲英语的西方国家,万圣夜之所以过得有声有色,其实是因为人们保留了一个叫“萨温节”(Samhain)的古老凯尔特节日的很多节俗。说白了,万圣夜就是一个被基督宗教改造过的“异教”节日,难怪天主教会要反复强调,10月31日的万圣夜只是“世俗”节日,11月1日的诸圣节才是真正的圣日。


凯尔特人属于印欧人的一支。大约8万年前,现代人走出非洲。大约4万年前,其中一支从西亚到达欧洲,这些“克罗马侬人”是欧洲最早的现代人居民。然而在大约4500年前,从东欧黑海-里海草原扩散开来的印欧人也进入欧洲,自西向东侵占了克罗马侬人的地盘。凯尔特人就是其中主要占据中欧和西欧的一支。

印欧人中还有另一支日耳曼人,紧随凯尔特人之后进入欧洲,主要占据北欧的荒凉之地。但到大约公元前6世纪,日耳曼人也开始扩张,先是南下中欧,再自西向东侵占了凯尔特人的很多地盘。英语就是日耳曼人中侵占英格兰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语言。如今,凯尔特人只分布在爱尔兰、苏格兰和英格兰西部,以及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很多人都不怎么讲本民族的语言了。

尽管如此,凯尔特人的很多文化却像他们的基因一样延续了下来,萨温节就是其中之一。在凯尔特人看来,一年可以分成夏半年和冬半年,夏半年从5月1日开始,冬半年从11月1日开始。在两个半年过渡的时候,活人所在的此世以及死人和神灵所在的彼世之间的大门会打开,两世的灵魂可以自由来往。然而,因为5月1日的五朔节标志着充满生机的夏天很快到来,所以它主要是活人的节日;与此对应,11月1日的萨温节预示着寒冷肃杀的冬天即将降临,所以它主要是死人的节日。

万圣夜雕南瓜灯的由来

在中世纪,基督宗教传入凯尔特地区,原始宗教文化遭到了打压和清洗。文献记载,天主教的诸圣节本来是5月13日,到公元835年,教宗额我略四世正式把它改到11月1日,有学者认为就是为了引导凯尔特人把他们过“鬼节”的旧风俗转成纪念天主教圣人的新习惯。然而,长久根植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文化,又岂能那么容易被彻底抹去?千年以来,萨温节的一些节俗虽然屡经变革,却仍然保留下来,雕刻南瓜灯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爱尔兰人习惯把一些蔬菜根中间挖空,在外壳上雕出鬼脸,然后在万圣夜的时候摆到家门外面。虽然已经皈依了天主教,但是他们仍然相信在10月31日这天晚上会有灵魂和魔鬼从彼世过来,在街上游荡。摆上这些雕刻的菜根,在里面点一支蜡烛,可以保护自己的住宅不受它们侵害。这些菜根灯笼后来在英语中被叫做Jack-o’-lantern,直译是“灯笼杰克”。

有了这个名字之后,爱尔兰民间便往上附会了酒鬼杰克施巧计困住魔鬼的传说。这个传说版本很多,有一个版本说,杰克在万圣夜遇到了前来要把他的灵魂收走的魔鬼,杰克希望在死之前吃一个苹果,让魔鬼爬上苹果树去摘。趁魔鬼在树上的时候,他急忙把一个银十字架钉在树皮上,这样就把魔鬼困在了树上,直到魔鬼许诺永不收走他的灵魂,他才放魔鬼下来。许多年过去,酒鬼杰克寿终正寝,上帝不愿意让他进天堂,魔鬼有言在先,也不让他进地狱。于是他的灵魂只能一边打着菜根雕成的灯笼,一边在黑暗中永不止息地流浪。

爱尔兰人雕“灯笼杰克”用的材料主要是芜菁(也叫蔓菁、变萝卜),此外也用甜菜头、芜菁甘蓝(也叫瑞典芜菁)甚至马铃薯。然而在迁居新大陆之后,他们发现南瓜是更好的雕刻材料,不仅个头大,而且里面的瓤在成熟之后变得很软,很容易掏出来。就这样,从19世纪中期开始,南瓜灯在美国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万圣夜的重要标志,最终又因为美国文化的影响而闻名全球。

如今,中国人也逐渐熟悉了万圣夜这个节日,也开始在这一天雕刻南瓜灯。当然,多数人只是觉得这样很好玩而已,至于它后面的那些宗教文化,大家其实都不太关心。有人批评万圣夜之类“洋节”大举入侵中国,是崇洋媚外的体现,是消费主义至上的可悲后果。这些批评自然也不能说没道理,可是换个角度来说,恰恰是这种世俗的消费主义有助于文化的全球性交流,有助于世界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敌视和对抗。我们要感谢消费主义对某些“神圣性”的消解,否则,如果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文景观都像某东北信风带干旱地区,那就太可怕了。

美国人雕的原来不是南瓜

不过,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用来雕“南瓜灯”的瓜其实常常不是南瓜,而是西葫芦和笋瓜。

南瓜(学名Cucurbitamoschata)是葫芦科南瓜属植物。南瓜属原产美洲,其中有5个种已经驯化,南瓜、笋瓜(学名Cucurbitamaxima)和西葫芦(学名Cucurbitapepo)是其中栽培最广的3种。在美国,这3种瓜都有广泛栽培,而且都有比较多的品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首先并不按植物学上的种对它们进行分类,而是首先按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成熟时间、用途等来称呼它们。




比如雕刻南瓜灯用的瓜,在英语中叫pumpkin,泛指一切外形为扁圆形、表面平滑或有棱、颜色通常为金黄色、果实成熟时才食用的品种。虽然pumpkin在中文里总是译为“南瓜”,但在美国,它们大部分其实是西葫芦,一部分果实特别大的品种是笋瓜,只有很少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南瓜。再比如zucchini,指的是西葫芦的一种果实长形、表皮深绿色、果实未成熟时食用的品种(也就是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的“西葫芦”)。相比之下,squash这个词所指的范围比较模糊,一般作为整个南瓜属作物的通称,但在和pumpkin做对比时,又可以特指形状和颜色与pumpkin极为不同的品种——比如著名电脑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就是这样区分二者的。

在中国,过去很长时间里栽培最多的是最早传入的南瓜。因为它是从南洋群岛引入中国的,所以得名“南瓜”,在名字上与西瓜以及谐音“东瓜”的冬瓜相呼应。因为传入较早,南瓜的品种相对比较多一些。西葫芦的传入略晚于南瓜,笋瓜的传入又晚于西葫芦,它们的品种因此不太丰富。在这种情况之下,中文里习惯先按植物学上的种对南瓜类作物进行分类。这样一来,南瓜、西葫芦等词和英文里的pumpkin, squash等词便没有准确对应关系。所以,当大多数人习惯不假思索把pumpkin译成“南瓜”的时候,他们其实不知道,pumpkin的准确翻译实际上是个极为复杂的语言学问题!

现在,随着3种瓜的各种国外品种不断引入中国,情况变得更复杂了。在园艺界有人建议废弃把3个种分别称为南瓜、笋瓜和西葫芦的传统做法,而重新命名为“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而把“南瓜”作为南瓜属全部5个栽培种的统称。这样倒是和英语里的命名多少接轨了,可是中文里和南瓜有关的名称却变得更混乱了。

好吧,先让我们不去管园艺界的名称,还按植物分类学界的传统称呼来——南瓜、笋瓜和西葫芦,这3种南瓜属作物到底应该怎么区分呢?

秘诀是看果梗。

笋瓜的果梗是圆柱形,表面没有棱槽,和果实接触的部位也不明显扩大。

西葫芦的果梗表面有明显的棱槽,但它和果实接触的部位也不明显扩大,至多是轻微变粗。

南瓜的果梗表面也像西葫芦一样有明显的棱槽,但它最大的特点是果梗和果实接触的部位明显扩大成喇叭形。此外,南瓜的“果脐”(果实上和果梗相对的一点)大而不规则,而笋瓜和西葫芦的果脐却是比较规则的小圆点。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个鉴定方法很意外,但又挺简单?下次去菜市场,我想你就知道自己买的“南瓜”究竟是哪个种了。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 刘夙;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5-10-30 00:00
  • 阅读 ( 68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