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征服“拖延症”?

说到拖延,大家会想到许多场景: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不急着交就先放一下再说;临近考试才发现自己平时没有好好准备;假期和周末总是把作业压到最后才完成……而这些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我们在最后期限之前经历了一段非常痛苦的煎熬,很多时候甚至不得不降低对结果的期待。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拖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它。

心理学家为拖延做了这样的定义:推迟自己应当去做的事情,并且因此给自己带来了不良情绪或者影响了任务的完成和质量。基于这样的定义,我们再来回顾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究竟有没有拖延的问题呢?如果有,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场景性拖延的行为,而每个人拖延的场景和任务则各不相同,也各有各的“理由”。想象一下,当整个班级被布置了相同的作业时,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人会从简单的任务开始,而困难的则迟迟无法下手;有人会先着手去做困难的任务,而把自以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解决的”拖到最后。

我们也可以反思下自己:我一般会在哪些事情上拖延呢?是自己更擅长的任务还是不喜欢做的事情?是需要大量准备的困难任务,还是只要开始就能很容易完成的任务?

拖延的成因

如果问你为什么会拖延,你可能会给出许多理由,包括:好不容易到了假期,想要先放松一下心情;除了做作业、复习功课之外,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我不擅长这些任务,每次试图开始都觉得焦虑,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后;我需要更多的计划和准备,以便做得更“完美”……

心理学家们尝试从各种角度来将拖延的主要原因进行分类。

LauraJ.Solomon和EstherD.Rothblum将拖延的原因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面对困难的任务时感受到了压力,为了驱散这样的压力而将任务押后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放松一下”;另一类则是为了优先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包括享受生活。

皮尔斯?斯蒂尔教授(PiersSteel)则认为: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这四个因素是引起拖延最重要的因素。

这里,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下自己拖延的经历:我们拿到了任务却决定放下的时候,在想什么?放下了应该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在做些什么?到了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任务却发现时间紧迫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而面对拖延的结果时,我们又有怎样的反思?基于这样的过程,我们把拖延的原因整理成了三类:动机不足、面对失败的自我保护以及过去的“成功”体验。

动机不足

动机不足大概是最好理解的原因。我们拿起了数学作业,然而并不是很有兴趣,反正明天也不用交,不如先放一下好了。

所谓的动机,就是一个让我们行动的理由。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动机源自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兴趣:老师规定的课外阅读我总是不乐意翻,但是推理小说一天就能看完一本,因为这是我的兴趣。而外在动机则是源于外在的要求:因为老师布置了作业,所以我必须完成;抑或,因为要面对考试,所以我必须学习。

一般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影响更大。

面对失败的自我保护

我们选择拖延的另一个原因是面对失败的自我保护,这其实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你可能会否认,但是回想一下,当我们因为准备不充足而没有得到满意的成绩时,是否会说:“这次是自己不够努力,下次好好努力就行了。”——这就是自我保护。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肯定的动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当成绩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更愿意去寻找一些外在或者可变的因素来解释这个结果,比如:这次是身体不好,是我根本就没用心。意思是说:我要是身体没有问题,如果用心复习了,一定不会比你们差!而拖延就为我们预备了一个方便可用的借口:如果做得不够好,就是因为时间不充分。相反,如果做得还不错,那就可以夸口完全是自己的能力了。

过去的“成功体验”

所谓成功体验,是说以前我们拖延了,但似乎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虽然作业拖到了最后,但也交出去了;虽然面临考试临时抱佛脚,但成绩似乎也不太坏。这些“成功体验”对我们的拖延行为来说更像是一种“奖励”,甚至让我们沾沾自喜地认为:时间节点前的紧迫感,会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当采取一种行动而受到奖励,我们可能更多地去重复这种行为;如若受到了惩罚,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减少类似的行动。

更有意思的是,奖励是可以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但惩罚则需要“一次性高强度”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就是说,但凡我们的拖延行为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就不太容易记住我们经历了多大的压力,也不太容易想起当时的结果其实和最初的预期是有差距的。

克服拖延有对策

我们一起反思了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发现自己在一些事情上有拖延的行为,也对于自己为什么拖延有了一定的思考。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不拖延呢?

许多关于拖延症的研究和理论给了我们克服拖延的各种参考方法,可是哪一种才是对我们最有效的呢?对此,判断的唯一依据就是:我到底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拖延?而了解自己的最佳途径则是与自己比较。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拖延了,但是在另一些事情上却没有,这说明我们是有抵抗拖延的能力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是对不同的事情做了不同的判断,进而决定要不要拖延。

拿自己拖延了的事情和没有拖延的事情相比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比如,我愿意看小说,却不愿意阅读老师规定的课外读物,因为我对小说更有兴趣;我愿意在假期开始完成其他作业,却经常把作文拖到最后,因为相比其他科目,我总是写不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作文……

当我们找到了拖延的原因,对症下药就变得更容易了。针对之前所提到的拖延原因,我们将对策也整理成三类:努力创造动机、加强自我认同和重新定义“成功”。

努力创造动机

我们之前提到,内在动机总是比外在动机影响力更大。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任务,特别是学习任务,更多的是依赖外在动机的推动。于是,当外来的要求不够强或不够迫切的时候,就不容易驱动我们的行为。

如果作业要两个月后才交,我何必现在开始做呢?即使我知道提前做或是细水长流地做对我更有好处。这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制造一些“压力”:我要在一周之内完成这些内容,之后就可以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计划”或是“时间管理”。为了让自己制定的计划更有效地执行,我们还可以将计划在朋友、同学之间公开,让大家一起来监督自己。


加强自我认同

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失败的自我保护,其结果是,我们经常重复“因为没有充分准备,所以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长此以往,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如果准备充分了,究竟可以做得多好。

为了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认同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其中,有两种情况是可以自我肯定的:第一种是,如果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即使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也至少会比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好;第二种是,当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却没得到理想的结果,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能力以外的原因。

重新定义“成功”

因为“成功”体验的强化而养成的拖延行为,大概是最难改变的。因为我们可能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所谓的“成功”,也就是“目标”。

如果比较一下拖延之后得到的所谓成功和我们最初的目标,会发现它们可能是不同的:开学时我希望所有的科目都能拿到90分,而期末考试之后我很高兴地发现,所有的科目都及格了。这真是个好消息,拖延了也没有失败。但是相对于最初的目标来说,显然是降了几个档次。

因此需要我们反思一下,一直以来我们的“成功”到底是参考什么标准得到的?

了解了那么多关于“拖延”的知识,在新学期伊始,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做好适合自己的计划。我想,你一定也想知道“不拖延的自己”究竟可以做得多好吧?

心理学大佬

LauraJ.Solomon和EstherD.Rothblum:美国心理学家,早期从事拖延症相关研究。1984年,两人(当时所属佛蒙特大学)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咨询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拖延:频率及其认知、行为相关因素》的文章,这是学习拖延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中。

皮尔斯·斯蒂尔(PiersSteel):全球动机与拖延领域顶尖学者及传播者之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动力学知名教授,《拖延心理学2》作者。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5-10-29 00:00
  • 阅读 ( 71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