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喝酸奶有益身体健康”?

酸奶及发酵乳制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喜爱的饮品,不仅因为其滋味独特、酸甜适中,更因为其具有极好的保健功能。

在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多喝酸奶有益身体健康”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具有益生功能的乳酸菌是其中最大的功臣。

“乳酸菌”并不是一个单一细菌的名称,凡是能够发酵糖类产生乳酸的细菌都可以称为乳酸菌。

因此“乳酸菌”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包括常见的球状的乳酸乳球菌、链球菌,杆状的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分支状的双歧杆菌等18个属。

作为人体内正常菌群的乳酸菌,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菌群的失衡尤其是乳酸菌的减少将引起腹泻等疾病。那么人体内哪些部位分布有乳酸菌,它们如何发挥益生功能?人体内乳酸菌的改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体内乳酸菌保护身体健康呢?

一、人体内乳酸菌分布

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因此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移动的微生物“大仓库”,而胃肠道是微生物的“集中聚集地”,乳酸菌也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和生殖道。

1.口腔:

口腔中细菌的种类超过700多种,其中益生乳酸菌主要是乳杆菌,其次还包括一些双歧杆菌。它们和其他微生物一起,通过共生、竞争、拮抗(即乳酸菌可产生抑菌物质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等相互作用影响着口腔微生态的平衡。

2.胃肠道:

胃肠道是人体内微生物集中聚集的地方,数量超过1000万亿,种类多达500个,总重量超过1.5公斤!

由于人体胃肠道各个部位生理状况不同,菌群的分布也有差异,胃内酸度高,含大量消化酶,细菌数量很少,主要有链球菌和乳杆菌。大肠和小肠内主要包括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链球菌等。

二、人体内乳酸菌的益生功能及其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1.维持肠内菌群平衡:

乳酸菌进入肠道后,迅速生长繁殖,代谢产生的乳酸、二氧化碳使肠内pH值迅速降低,抑制了病原菌和有害人体健康细菌的繁殖,同时乳酸菌与致病菌竞争消化道上皮的附着位点和营养物质,阻止对人体有害的菌入侵肠道,从而起到预防感染、维持肠内菌群平衡的作用。

乳酸菌减少时,肠道内的病原菌大量繁殖,会引发感染症。

2.产细菌素等抑菌物质: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具有多种生物拮抗功能,能分泌抑制病原菌的细菌素;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乳酸乳杆菌所产生的过氧化氢和组织酸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3.提高免疫力:

乳酸菌可以活化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还可以刺激产生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等免疫物质,增强宿主的免疫力。有研究报道称,嗜酸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可刺激非特异性的免疫,尤其在新生儿和老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乳酸菌减少时,免疫能力下降,容易过敏、感冒。

4.合成维生素:

乳酸菌有助于合成维生素B和荷尔蒙,乳酸菌减少时,维生素B合成减慢,导致代谢迟缓,还会导致荷尔蒙分泌混乱。

5.调节血脂,预防直肠癌:

乳酸菌能在肠粘膜上粘附定植,它的代谢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同时乳酸菌可吸收胆固醇并将其转变为胆酸盐排出体外。

乳酸菌对直肠癌的预防作用,有许多研究与报道,如乳杆菌的胞外多糖可以诱导癌细胞的凋亡,可以保护直肠细胞的致突变型,乳酸菌在对直肠癌细胞的抗增生、抗诱导、防扩散及治疗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6.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乳酸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系,补充人体消化酶上的不足,帮助分解上消化道未被充分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人体进一步吸收利用,包括增加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某些无机盐类(如钙、磷、铁、钴等)的吸收和利用。

乳酸菌减少时,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的衰退,影响肠道寿命。

总之,乳酸菌对人体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乳酸菌的生理功能与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乳酸菌停止生长,人类就很难健康生存。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乳酸菌保护身体健康呢?

年龄、分娩方式、饮食、抗生素使用和疾病等都会影响包括乳酸菌在内的肠道菌群组成,通过了解影响体内乳酸菌的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研究称,自然生产的婴儿与剖腹产的婴儿肠道菌群存在很大差异,自然生产更利于婴儿初期乳酸菌接种及繁殖,母乳喂养的婴儿比食用奶粉的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更占优势,饮用酸奶及其他乳酸饮料可以增加肠道内益生菌,而一些产品上标注的“双歧因子”、“益生元”等也是通过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来发挥作用的。

人们服用抗生素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会扰乱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肠道内的重要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都会大量减少,而一些病原菌如肠球菌则呈现增加的趋势。

乳酸菌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多种因素会影响包括乳酸菌在内的体内菌群组成,健康的个体也必须是有益菌与有害菌相互的拮抗均衡,利用体内自身益生菌的作用抑制有害菌,而非摄入杀菌药物,采取“一锅端”的方式消灭有害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有益菌,可以维持体内自身菌群平衡,保持身体健康,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


  • 发表于 2015-10-22 00:00
  • 阅读 ( 77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