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我们当年做软件测试,可不像现在这么麻烦,又是各种的测试方法如等价类、边界值、场景法、判定表啥的,更有甚者,自动化测试、接口测试、性能测试,恨不能把所有的测试类型都要求一遍。
我当年是跨行进入软件测试行业,进入的是中电集团上海的一家研究所的测试中心,当时入公司的一个月基本上就是研究所层次的团建和培训,一个月之后才进入我们自己的部门,我们的测试项目大部分都是偏白盒测试和功能测试。
记得第一次正式项目是在成都。有一个工作多年的同事带着我,也算是带我入门的“师傅”,而且这位师傅特别热心,基本上手把手带我的,所以在上手项目上还是非常顺利的。
1. 当然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这个项目中,前一个月我就是在阅读和执行以前同事写好的用例,把发现的bug提交到我们自己开发的缺陷管理系统里面,我的这位“师傅”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帮我检查我写的缺陷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严重层度、优先级是否合理,缺陷标题、缺陷步骤是否清晰,前提条件是否准确等等,感觉这一个月进步真的很快。
2. 差不多一个月以后,系统版本更新,我们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师傅就让我来写啦,我起初就是模仿着已有用例写,慢慢的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有点像那句“实践中总结真理“,原来以为没啥用的测试设计方法,原来在项目中是可以处处可见的,这是我当时的感慨。
3. 在项目后续的过程中,也慢慢习惯了我们公司这种老带新的模式,的确挺管用的,毕竟我一个转行过来的新手,在这位师傅的教导下,三个月左右就能完全胜任功能测试,并对白盒测试如单元测试、静态测试和集成测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使用一些商用工具如Testbed、K9等进行测试,对报告进行分析。
4. 通过这个项目之后,我就已经能够很顺利地进行公司的其他项目啦,也就开启了单位在上海,项目满国飞的几年历程。
其实第一个项目带给我还有很多,毕竟是入行以来的第一个,不仅记忆尤深,而且充满感恩。
爽啊,第一次能不爽吗,爽到刻骨铭心,爽到能记一辈子!!!哈哈!!!
话说我们作为应届毕业生,是被企业从大学里作为实习生校招过去的;这一路可谓是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其中就包括第一次去到公司的印象和第一次做软件测试的感受.
因为公司在一线城市,所以去之前内心是满满的期待,可现实总会给人’惊喜’,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写字楼,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低矮工厂楼房;这里没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公场地,有的也只能用简陋来形容吧;这里没有一点时尚气息,有的全是清一色穿着工服忙着工作的领导同事,着实是吃惊了一把啊.....
再就是测试,原本以为会像招聘负责人讲的一样,只要认真细致,上手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当自己真的拿到测试用例时,还是感觉到无从下手,把自己当成新人,可总不能什么都问吧...况且前后左右还都是女生呢,哪个尴尬啊...一般人也是体会不到的.
好在办公室氛围相当不错,尤其测试部门小姐姐多,所以相处起来还是非常融洽,加上自身的努力,慢慢的也就挺过来了.现在想想挺为那个时候的选择感到开心,开心的是自己不仅能够拥有一份不错的职业,还成就了我们一段美好的婚姻.
我也希望大家不管现在在哪里,不管现在在做什么,都能够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加油吧,少年!!!!
我刚开始做测试的时候,因为公司就我一个人,其实也很懵的。我就每天只手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去各种论坛去看,看看别人的经验,能不能同于自己的公司。后来公司的团队也有了,然后自己梳理各种制度啊,给新人培训啊,慢慢就成长起来了。
那是的感受就是把事情做得好一点,尽快熟悉各种东西,因为相对自由一些,可以做各种尝试。
其实做测试最快的成长是换了一家创业公司,每天忙的很充实,思考的也挺多的。
我讲一下我的感受吧,就是两个字紧张,担心一天能提多少个bug,如果提不出来怎么办。
在我们公司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培训,简单讲一下,然后就开始测试了。我真的非常担心,到晚上了提不出bug,怎么办。还好到晚上了在热心同事的帮助下,顺利开张了。
第一次做软件测试的感受就是没有任何感觉,整个人整天蒙的,不知道自己干了啥,人家说啥就是啥。人家说咋做就咋做。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被人拉着,只有中午吃饭的时候看了看好看的小姐姐才感觉自己缓过来了。
其实小姐姐更喜欢看好看的小姐姐!!!
·······································································
现在都是双向选择 首先要看看自身条件是否够格 基本所有的正规IT公司都需要软件测试 能进哪家就要看自己本事了 具体位置见楼上 希望能帮到你 ^^
你可以百度一下,我是做这个行业的。 inforsys是软件测试国内做的最好的,是一家印度的公司,很幸运的,它就在南京!另外还有像“文思”也不错的,都是大公司。 至于小公司就更多了,但是还是推荐比较大的公司。它们的软件测试做的比较好的。
南京的测试机构不太了解,我朋友之前在南京中博新街口校区学习的,你可以去看一下,那里的真实项目多,学员上手快,最后就业也都不错。
软件园有 我说的是大的,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世界之窗软件园,雨花软件园,鼓楼,玄武,江宁,浦口软件园,徐庄软件园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国电子报特策划推出“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专栏,邀请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门、骨干企业相关专家和负责同志围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建设指南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我国软件人才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举措建议。敬请关注。本期为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陆建峰的署名文章。
今年6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为我国软件学院在“培养什么样的软件人才、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办学方略上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可以用三句话简单概括:服务国家育英才,产教融合是关键,人才培养有特色。
一、服务国家育英才
我国一些关键基础软件领域始终面临“卡脖子”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行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近20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有力支撑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明确提出,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文件对专业化软件人才培养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也提出了要求。
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必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通过课程思政,着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端人才。所谓“红”,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素质、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具有爱国奉献的精神,把国家的需要作为己任,具有提升国家软件核心竞争力的使命和担当,把软件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所谓“专”,就是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也不可或缺,因为如果要设计和开发操作系统、编译系统之类的系统软件,仅有软件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谓“高端”,就是指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工程能力显著、沟通能力很强的领军人才。
二、产教融合是关键
《指南》明确提出,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强驱动力,其中产业导向和产业需求是外在驱动力,而高等学校本身担负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职责是内在驱动力,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激发,能很好地解决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明显、价值失衡、产用脱节等突出问题。
(一)产教融合驱动的培养目标重塑和课程体系重构
按照产教融合的原则,需要对现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我们瞄准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围绕国产操作系统、安全自主可控、军用无人系统等行业的需求,以服务军民融合为特色,培养具备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研发与质量保障等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了达成上述培养目标,我们对现有课程体系从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调整和课程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重构,使其具备南理工军民融合特色。将思政育人素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操作系统课程的现状概述部分,阐明我国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缺失所导致的后果,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在保留通用软件工程方法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南理工兵器学科的优势,增加面向嵌入式系统的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得培养的软件人才不仅能适应通用软件研发,而且能适应面向国防应用软件等的研发。在课程实践方面,探索链条式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深入研究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前趋与后继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实践内容,建立关联式实践教学模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形成链条式实践教学;引入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提升实践环节的价值。
(二)产教融合驱动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我们坚持走“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我院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有限公司、美国高通公司等知名企业引进了10余名软件研发人才作为专业教师以及产业教授,他们为课程体系重构、培养目标重塑提供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想法。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与亚信软件、江苏电信、中兴通讯等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邀请企业的专家来授课,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鼓励老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借助于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等渠道,将专业教师送到优秀的软件企业,去了解真实的需求、了解软件行业的最新动态,使得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产教融合驱动的创新创业平台构建
可以通过课程内容融合、教学过程融合和实践体验融合等为抓手,构建创新育人平台。我校在校内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确立了校教务处、团委、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学院“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采取“校内+校外”双向协同的方式,构建了X·Space创客空间等创新育人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形成“校、政、企、行”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聘请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科研项目负责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师生定期分享优秀的创新项目和创业心得。近年来我校在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中国软件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四)产教融合驱动的企业激励机制
毋容置疑,产教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软件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更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产教深度融合意味着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经济效益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使得产教融合能够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否则,产教深度融合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培养有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以及所重点服务的行业。同样,在软件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有特色。
首先,现在是“软件定义”时代,所有行业都离不开软件,因此,可以考虑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把面向该行业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特色。其次,可以结合每个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行学科交叉,并基于此开展软件人才的培养。
再者,每个学校的人才都会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如科教融合、实践创新等,这些做法对于人才培养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最后,根据产教融合需求,把企业的优势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体现出校企结合的特色。
南理工是国防特色鲜明的一所高校,因此,我院重点培养具有军工特色、行业特色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兵器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国内具有特色,因此,在夯实软件工程教学的同时,注重与兵器学科以及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开拓学生视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瓶颈、增强使命担当意识;注重科研成果、产业需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把科研经验和产品研发经验融入专业教学,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实践,培育高水平软件人才;引入CCF CSP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三方测评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软件基础能力;建立了“课程-科研-竞赛-实践”四元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工程能力。近10年累计输送近300余名本科生在兵器、航天、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相关领域就业,为国防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并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是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由大到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南京理工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指南》和国发8号文精神,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秉持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宗旨,培养高水平的软件英才,致力于军民融合的软件产业发展,为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
1.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肩负使命,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兵:校企协同创新,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灵魂
3.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冯光升:立足国家战略,探索软件学院特色化办学新模式
4.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薛静锋:软件铸魂新时代,特色引领育英才
5.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房方:构建“三协同”模式,培养电力特色软件人才
6.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郑江滨: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7.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忠杰:打造软件领域的国之重器,培养软件领域的杰出人才
8.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李国徽:把握软件定义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高端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9.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谢学科:多措并举构建软件人才培养新机制
10.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金晓虎:产学融合搭建校企互动桥梁
11.阿里云大学总经理孙丽歆:持续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有效打通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
12.联想集团副总裁戴京彤:以产融结合为抓手,大力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人才培育
13.浪潮(全球)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恒:探索“优势共建、强强互补” 软件学院运行新模式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