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这座城市陪伴我度过了前二十年。 二十年来,我在长春出生,在长春读书,在长春生活……很多时候,我甚至认为这里就是全世界,直到去了南方上大学,才真正知道世界那么大,长春这...
如何评价现在的长春?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长春这座城市陪伴我度过了前二十年。
二十年来,我在长春出生,在长春读书,在长春生活……很多时候,我甚至认为这里就是全世界,直到去了南方上大学,才真正知道世界那么大,长春这么小。
然而,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 气候
离开家乡,去了南方上学之后,我才知道很多人都误以为东北一直都是很冷的。实际上,至少长春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我家附近的郁金香园就会变成泥石柏油中的世外桃源,数不胜数的郁金香令人应接不暇。时维夏日,长春人引以为傲的市花——君子兰就会泛出那种无法言表的绿色,这还不够,还要开出笔直而硕大的花朵来才肯罢休。家家户户都会把这种花摆在显眼的位置。换了秋天,金色的落叶就会铺满整个世界,市场上的水果也变得丰富而便宜了起来。冬天到了,那种东北独有的寒冷会给人带来好多好多南方无法理解的乐趣,比如溜冰,滑雪,甚至钓鱼。东北的冬天是有暖气的,到了气温最低的时候,房屋里往往还是30℃的“高温天气”,很多人会选择在家中吃雪糕来“降暑”,享受这种北方人独有的乐趣。
二 美食
我恨透了南方做的东北菜,我个人认为南方的东北菜都是东北菜系的边角余料,难吃得要命。长春的家常菜主要以吉菜菜系为主,精致的像雪衣豆沙(这道菜工艺十分复杂,应该只有爷爷奶奶这辈的少数人还懂得这道甜点的做法),粗犷一些的像溜肉段(我的最爱,这道菜的工艺也并不简单,这之中的里脊要经过至少两道工序才能下油锅煎炸,最后控油翻炒)。北方的菜系口味偏重,吉菜在东北菜系中的口味又偏重,所以肯定是会重口一些。还有不得不提的朝鲜族冷面:冷面的精髓在于汤料,普普通通的荞麦面经过冷面汤的浸润变得爽口而又丝滑了起来。不幸的是,不同餐馆所制作的冷面质量实在是良莠不齐(而且以难吃的居多),所以认真考虑一家能够长期光顾的冷面馆简直就是我等吃货的头等大事。另外,串烧在长春十分盛行,甚至还流传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就两顿”的戏谑,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 玩乐
不管怎么说,长春毕竟是一个省会城市,如果娱乐是指出去喝杯星巴克costa,看场电影,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同样是在万达,长春的IMAX要比上海的便宜好多,这实在是我等伪影迷的福音。几种娱乐活动是南方不曾有过的,比如堆雪人,滑雪(不太喜欢离市区较近的净月潭,新手在那里滑很难有所进步),还有速滑(原来国家速滑中心每周会开放一上午。那里作为国家队的集训场地,简直是滑冰的天堂)。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长春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小的差距,长春的商业圈十分的有限,购物娱乐的选择肯定是远比那些城市少得多的。
四 交通
糟糕。历史原因按下不表。
东北三省中为何长春的城市规划明显差于哈市和沈阳? - 知乎用户的回答
(长春的早期城规是教科书上的例子,以多环岛中心放射,思想很超前,却在现代化的路上手忙脚乱自酿苦酒)
作为一汽的基地,长春目前的私家车数量早已超过了适宜容量,再加上政府有限的作为,目前的长春交通仍处于一锅粥的状态。所幸的是新建的四座市内高架快速路已经投入使用,四个轻轨线路代替了其他城市地铁的作用,地铁一号线已经竣工很快就会投入使用,二号线也早已开始施工。不得不说,这些年政府的手忙脚乱只是在还以前欠下的债。目前公交卡只能够用于巴士,比较局限,和上海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我早就懒得吐槽的出租车,拒载,强行拼客现象十分严重。
五 历史
长春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转折有两个:满洲国和长春围城。
满洲国以及衍生出的张作霖张学良溥仪川岛芳子(川岛芳子(日本间谍,伪满洲国司令))的恩恩怨怨,由于时间跨度实在太长,到我们这一代很多事情已经无从考证,听到的只言片语和野史无异,只剩下了几座宏伟庄严的建筑。吉大医学系(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基础楼和日本众议院的建筑简直是一模一样;我所在高中的教学楼就是原满炭株式会社,国家二级文物;教学楼后面的报告厅还被热播电视剧《少帅》当做了东京的取景建筑,长春的日式建筑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长春人更喜欢谈论满洲国那段历史,而对围困战的那段避之不及。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我居然也是从龙应台的文章(龙应台:长春围城令人不寒而栗)中得知那段历史真相的。听父亲说,当时人们已经疯狂到了以一种叫做观音土的土为食的程度,甚至去食人肉。这场被历史教材美化成为“和平解放”的战役最终以国军投诚而告终,其中很多细节民间说法不一。
长春就是这样一座城市,经济停滞,人口外流,思想陈旧,设施简陋。但是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就像我仍然爱着长春这座城市一样。+++
大而无当、乏善可陈。
长春很大,可几乎所有在长春生活的人又都觉得长春很小。绝大多数长春人的生活似乎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摁在以自己为圆心、半径并不太大的圆里。而对这个圈子以外,鲜有人有动力去体验和了解。一家很cozy的咖啡馆、一个很有品位的独立书店,或是其他任何稍微“有那么点意思”的所在,都对没有将它们圈在里面的“圆”毫无意义。换言之,长春的“大”,并没有让很多人感知和享受到其所能提供的资源。
说起来可能难以置信,如果不是频繁搬家,“长春”对多数人来讲就是“汽车厂”、“铁北”、“二道”,即自己的生活半径。在这个半径外,多数人不关心,也没兴趣去了解。近年来大量商业综合体的兴建运营,进一步地在商业层面去中心化,也进一步将长春人困在自己小小的舒适区里。
曾经有一组图,调侃各区人民心里的长春,其中汽开区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