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军师联盟》与历史不符的硬伤,你注意到没?

最近,《军师联盟》的开播引发了诸多三国爱好者的热烈讨论,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笔者也认真观看了相应剧集,觉得《军师联盟》的剧集中确实存在诸多与历史不相符合的情节,虽然不能算得上市中规中矩的历史正剧,但其在某些人物,诸如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一班曹魏老一代谋臣的解读和演绎上还是较为精准的,同时,该剧在情节的杂糅和虚构上也并非毫无头绪的空穴来风,亦有其道理。故而笔者认为,《军师联盟》是一部“历史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作品。

一、盘点《军师联盟》几处与历史不相符的情节

第一,时间线索混乱,出现了将各个时间段事件杂糅的情形。首先是曹操进爵魏公、魏王以及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的时间。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谓太祖(曹操)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荀)彧。”亦即公元212年,曹操想要进爵魏公,而后遭到荀彧的反对,故而搁置,是年荀彧逝世,次年,即公元213年五月丙申,根据《三国志 武帝纪》的记载“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曹操)为魏公”。之后到了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根据《三国志 武帝纪》的记载“天子进公(曹操)爵为魏王。”而次年,即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根据《三国志 文帝纪》的记载,曹丕被“立为魏太子。”因此,这一条主线的时间顺序是,曹操进爵魏公(213年)——曹操称魏王(216年)——曹丕被立为魏太子(217年)。故而,剧中跳过了进爵魏公阶段直接进入到了魏王阶段。

其次是关于荀彧、崔琰活动时间的问题。史载,荀彧于公元212年,即建安十七年逝世,次年曹操才进爵魏公,公元216年,即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才称魏王,而此时荀彧已经过世数载。故而荀彧是不可能在在世的时候称呼曹操“大王”。而崔琰则是在公元216年因为几句评语而获罪,《三国志 崔琰传》载:“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故而曹操震怒,先处罚崔琰令其做徒隶,后赐死。崔琰之死距离荀彧之死已有数年时间,故而剧中所描述的二人合力相助曹丕为魏王太子的情形亦不符合历史。

第二,荀氏家族并未未卷入立嗣。上述所言,荀彧逝世与公元212年,而荀攸则于公元214年逝世,崔琰于公元216年被赐死,而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则在217年,虽然距离崔琰离世时间尚近,但二荀此时确乎逝世已久,因此是不大可能参与到其中的。故而,二荀和崔琰协助曹丕登位并非历史事实,而是艺术演绎。

第三,将历史上有关贾诩的内容转移增加到司马懿身上。《军师联盟》的主角是司马懿,但是历史上司马懿正式出场的时间并未像剧中那样早,虽然司马懿和陈群等确实在历史上组成了“太子四友”,协助过曹丕击败曹植,夺取太子之位,但司马懿的作用并非是剧中所言举足轻重。有些剧中司马懿交给曹丕的方法也非历史上司马懿的手笔。最典型的是,剧中,司马懿告诫曹丕“不违子道”,这实际上是曹魏谋士贾诩所教,而非司马懿,《三国志 贾诩传》记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而根据正史,曹丕上位太子,很大程度上亦是贾诩帮衬而非司马懿。而剧中确乎有将贾诩的诸多事迹转移增加至司马懿的身上。

以上即笔者所认为的几处较为重要的历史错误,当然,《军师联盟》的历史错误远非这几部分。但是,既然是艺术作品,那么也应该允许其有所改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在笔者看来,《军师联盟》在相关情节上的改编也并非天马行空,亦有其依据。

二、《军师联盟》相关情节设计的合理之处

《军师联盟》虽然不是历史正剧,但其确有精彩之处,其对相关情节的设计和重构,虽然打破了历史的本来线索,但亦能自圆其说,给予观众思考。在笔者看来,《军师联盟》的合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符合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在笔者看来,典型的片段即荀彧与曹操的最后诀别以及荀彧在见到空食盒后的反应。在荀彧与曹操最终诀别时,荀彧有这么几句声泪俱下的台词:

“臣二十年前追随明公,就坚信明公会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二十年过去了,臣左右支绌、苦心维持,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指望臣的理想和明公的志向可以并存。可是今日,臣简单了。今日臣,只能回答,失望二字。”

“当初明公奉迎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

这里很好地运用了艺术手段,还原了荀彧在曹操欲进爵魏公时的无奈、心酸甚至于悔恨,这样的台词描绘是精准的,表现了荀彧此时矛盾的内心,事实上,亦符合《三国志 荀彧传》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时所表达的“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而荀彧见到曹操所赠空食盒时,一句独白即:

“出仕三十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

很巧妙地解读了空食盒的具体含义,堪称一绝。

第二种,是将类似人物的事迹进行重叠组合。在笔者看来,典型就是将贾诩和司马懿的形象和参与的事件柔和起来。不难发现,在《军师联盟》的前半段,尤其是司马懿和曹丕的对手戏中,许多对话都是历史上贾诩所教给曹丕的(最为形象的即上述例子),而贾诩和司马懿二人在为政处事上,确乎有相似之处,都擅于隐忍、深晓明哲保身,而后世对二人的评价也是颇具争议,故而《军师联盟》有意没有设计贾诩的形象,是否是觉得司马懿和贾诩二人类似,故而将两者形象融合。以至于观众在看司马懿时隐约也有贾诩的影子。虽然不符合历史,但由于二人个性类似,合而为一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的融合和大胆的尝试。

第三种,根据共同的利益诉求,杂糅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在笔者看来,典型的事件即荀彧和崔琰联合协助曹丕登魏王太子位。这个桥段是历史上没有的,但是曹魏内部分为汝颖集团和谯沛集团两大阵营则是确乎有之,而曹植的属官丁仪则属于谯沛集团,曹操是谯沛曹氏、夏侯氏的领头人,其之所以想要扶植曹植,也有希望扶植自己家乡势力的私心。而崔琰虽然不是正统的汝颖集团,但是清河崔氏亦是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不敢说有共同的道德追求,但是最起码是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的,因此,剧中表明上荀彧和崔琰的合作是因为二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实际上背后还隐含这世家大族的共同利益诉求。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情节从历史上看,亦有合理之处。

三、《军师联盟》所表达的

那么,《军师联盟》既然不按照传统的手法,而采取了其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其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军师联盟》播出半部,所想宣扬的大抵有以下几点:

第一,讨论任人的标准。这在第一集月旦评的开场以及司马懿和杨修的辩论中就隐约有体现,之后又转移到了郭嘉和荀彧对曹操立嗣不同的态度,当然,以上的桥段历史上都没有记载,而《军师联盟》花费这么大的经历所要表达的应当也是对于用人标准的讨论,即到底是以长(旧的立法)合理,还是以贤(新的秩序)合适,虽然剧中以曹丕为代表的立长派获胜,但也并不能说明该种方式即为最优方式,标准孰优孰劣还是有待后人评说。

第二,弘扬一种坚守。这主要是通过荀彧和崔琰两个角色的塑造表达出来的。荀彧其人出身颍川荀氏,后既是家族领袖又是士林领袖,且其长期坚守匡扶汉室的理念,因此,当形势发生了变化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于是在剧中,他说到:

“我弃袁绍而投明公,那是因为在万古长夜当中,哪怕是一盏微弱的光芒也会让你身不由己地追随这光芒,至死方休,而明公就是这光芒。可是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天下大乱未止,而人心的初衷却是渐行渐远,你说,我这一生,到底成全的是什么?”

而这种坚守最终使得荀彧和曹操分道扬镳

就如崔琰在剧中所说:

“荀令君不在了,一个时代因他而结束了,许多人的希望也因他而结束了。”

而荀彧身上的,正是一种士人不忘初心、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暂时尘封,但是却能够引发后人的思考。

而剧中崔琰下狱后昂然赴死,他也说到:

“我们这代人,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了,后世说我们愚忠也好,迂腐也罢,总得有人去做吧,哪怕是一点光,也要给后来者照个亮”

所要表达的也是不愿意因为形势的必然改变而舍弃最初的信念。

而如荀彧、崔琰之流,正史上中正平和、光明磊落,汉末士族的铮铮之铁骨、郁郁乎品质,于影视剧中亦不乏对信念的坚守和勇敢担当,此亦是当代知识分子所应反思和追求的。

《军师联盟》的剧集业已过半,至此,曹魏的第一代谋士已经基本谢幕,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有些重要人物如刘晔、蒋济等能和司马懿有对手戏的角色并未出现。那么,该剧最精彩的部分是已经完结还是仍有精彩继续,《军师联盟》对之后的故事如何解读?荀彧的时代结束,接下来的时代又该是怎样的?笔者认为还需拭目以待。

配图源自影视剧《军师联盟》

历史堂官方团队原创作品 文:陈思

  • 发表于 2017-07-05 00:00
  • 阅读 ( 74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