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城市是致病细菌的培养基?这些你一定要注意!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悬壶科普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根据中央气象台通报,22日白天,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等地出现中到大雨,山东中西部局地暴雨,泰安和济宁局地大暴雨(100-178毫米)。

网传的“6年最大冷涡暴雨”好像在北京并没有体现得很明显。北京于21日午后陆续迎来降水,但与预报中的“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落差较大。

我看到的难道是“假”天气预报?

据媒体报道,这场姗姗来迟的“最强降雨”直至22日午后才逐渐发力,显出其实力及耐力,属于“细水长流型”选手。据气象部门解释,24小时累计降雨量超50毫米即为暴雨,北京此次的最强降雨时段在22日白天到夜间,23至24日仍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大部分地区过程累计降雨量级可达大雨到暴雨(40至80毫米),此次雨情与预报基本相符。

在关注暴雨强度的同时,你是否注意过另一个问题?暴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面对多雨的天气,关注城市的建设问题,积极防范城市内涝,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关注其背后更深层的隐患——那就是个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暴雨过后是疾病多发期。

雨后城市是致病细菌的天然培养基

为什么暴雨后会引发多种疾病? 暴雨后,因污水反流导致的大量垃圾留在街面,如果未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成为致病基因天然的培养基,给各类致病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 这样一来,暴雨后本来人体的自我防御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再加上排水不利造成的外部环境变化,人体极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那么,到底会引发什么疾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对疾病的种类和危害进行分析,细分控制疾病的方法。

要防的疾病多到数不过来

  1. 通过饮食引起的传染病流行

    暴雨过后,大量垃圾、废物被冲入水中,使得生物源性污染剧增;同时,未能及时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可能引起严重的化学性污染。上述因素导致内涝城市的卫生环境严重受损,细菌迅速增殖,这可能直接污染饮用水,甚至引发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比如,大规模的群体腹泻等。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由于抵抗力低下、对污染饮用水或食物的辨别能力差,儿童非常容易感染,一旦感染,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广西南宁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暴雨后居民的腹泻发生率达11.18%,症状从轻度腹泻到高热、意识障碍均有发生,致病菌多数为大肠埃希菌。

(曾经,“我”在暴雨里用电驴冲浪)

2. 血吸虫病的传播

如果暴雨引发城市内涝,那么,环境将遭受严重破坏,垃圾、粪便无法及时处理,医疗保健系统受阻,药品器械短缺,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疫情监测以及有效的防控,会使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暴露和扩散。特别在南方地区,血吸虫病往往伴随着洪涝而暴发。这是由于水灾造成钉螺大面积扩散,且水灾发生时群众常赤足在水中行走,接触疫源水的机会增多,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而且内涝过后,街道中的积水常会聚集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因此群众应该避免蹚水,如若无法避免积水中行走,需穿上防水靴,回到室内尽快清洗干净并换上干燥鞋袜。

3. 鼠源性或虫媒性疾病的蔓延

夏季的强降雨后,蚊虫产卵的水体增加,造成灾后蚊媒孽生地扩大,为蚊类的孽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如果不积极防蚊,还增加了被蚊子叮咬的机会,蚊子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风险也随之上升。由于积水导致人接触自然疫源地及媒介昆虫等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如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妥善处理,滋生蚊蝇,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最后,洪水改变了鼠类的生存环境,造成高地的鼠密度上升,与人群接触自然疫源地机会增多,容易导致鼠源性疾病的蔓延。

4. 灾后皮肤性疾病高发

夏季暴雨天气,环境高温高湿,人体皮肤长时间受到汗液浸渍,维生素消耗多而补充不足,以及各种有害生物损伤皮肤,极易引发皮肤病,常见的皮肤病有癣、浸泡性皮炎、虫咬类皮炎、痱子、阴囊炎等,癣和虫咬类皮炎对群众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持续强降水的日子里,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外用防蚊防虫药物,以防皮肤受损感染。

从细处控制疾病流行

既然,暴雨过后,尤其是引发内涝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这么多种的疾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1. 及时处理污染物

    一旦发生暴雨后城市内涝,首先加强灾后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重点监测发热、腹泻人群,留意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流行趋势、疫情动态,及时报告传染病与可疑传染病。如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扩散,并对患者的排泄物集中深埋处理、避免污染水源;同时对患者的生活用品集中消毒处理,并积极杀虫、祛蚊,防止虫媒性传染病的蔓延。

  2. 防止“病从口入”,每餐食用少量醋和蒜

雨后,要注意不要饮用生水,不吃存放过久或已经变质的食物、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与家畜肉、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或副食品,不用洪水清洗碗筷或水果蔬菜,不用洪水漱口。

除了注意饮食卫生之外,最好每餐食用少量醋和蒜,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此外,还要注意保护水源,防止饮用水被污染,如果饮用水浑浊,须经有效的消毒、净化后方可饮用。

3.远离你家的蚊虫

要防止被蚊虫叮咬,尽量穿长衣、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腿。被蚊虫叮咬后,应立即对病灶处进行消炎、止痒,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对患处用力搔抓,必要时进行专科治疗。

连日暴雨的天气,有哪些人要更小心?

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强,内涝已经越来越少见,但是暴雨天气里,即使不引发内涝,还是有些与健康有关的事项需要注意,特别是某些特殊人群。

  1. 谨防淋雨

    淋雨过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大叶性肺炎,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由于大叶性肺炎对肺组织与呼吸功能影响较大、容易遗留后遗症,因此需要谨防淋雨,特别是大量运动后的健康人群、已经罹患呼吸道感染并且尚未痊愈的人群、罹患糖尿病、肺气肿、贫血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我都不敢去看“雨神”的演唱会了)

2.减少雨天出行

对于病情控制不佳的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人群,暴雨期间应该减少外出、避免受寒并适当增加室内活动,防止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雨中出行时,往往步伐较快、心跳加速,因此机体代谢率常会升高,心、脑耗氧量较平时增加。患有冠心病的人群,雨中快速行走常常易诱发心肌缺血、出现急性心梗;患有脑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后循环供血动脉)的人群,雨中行走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发作。

下雨天了怎么办?强降雨不仅需要防汛,还需要防病。让我们积极做好自身的疾病防控,等待雨过天晴。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7-06-23 00:00
  • 阅读 ( 85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